摘 要
羽毛球是一项高强度的有养与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它的对抗激烈,动作精细,技术复杂多变,它不仅仅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考验,还是对心里素的考验,很多比赛中会发现一个全面的球员才是赢得整场球的关键。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与亲身经历总结出了对羽毛球发球机功能的设计总方案,本发球机主要由支撑装置、动力装置、弹射装置及自动进球装置构成。储球方式为筒装式置于箱体上方,确保出球的连续性。最后确定了三角形支撑装置,增加了发球机的稳定性并且方便移动携带。对每个零部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计算,通过UG画出发球机的三维模型,通过CAD来绘制图纸,确保装配完成后每个零件之间可以正常匹配且没有干涉现象出现。本次设计的羽毛球发球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便于移动携带等优点。
关键词:羽毛球发球机;发射;支撑;储球;间歇运动;槽轮
羽毛球自动发球机总体介绍与研究基础
1发球机总体构造
到目前为止,乒乓球发球机在发球机圈可以说基本上占主导地位,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与应用并且得到大力的推广,首先因为乒乓球场地需要比之羽毛球要小一半,并且乒乓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构造简单,因此设计其发球机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相比较之下羽毛球的结构比乒乓球的结构复杂得多,它由16根羽毛和一个橡胶的球头而组成的一个锥形球,而且羽毛还比较脆弱不能承受太大的外力,这就为羽毛球发球机的研发制作大大的增加了困难。本设计的羽毛球发球机,实际上只是一台半自动发球机,因为球在存储桶里需要人工摆放,它的优点是可以连续精准的进行发球,基本不存在卡球的现象,并且机身相对小巧方便移动。具体外形图如下:
图1 羽毛球发球机整体图
发射系统设计简介
1发射管的构造
发射管 → 定位环→ 球拍 → 发射座 → 发射弹簧 → 弹簧底座
图1 发射管
发射座的设计
弹簧直接弹射发射座,发射坐在发射管内要稳定运行,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表面,所以它需要一定的厚度,以t = 30 mm,为了保持在弹射弹簧的正确位置, 可把发射座阶梯轴小的一端与弹簧内孔配合,可根据弹簧尺寸确定大径Φ 64mm,小径Φ38mm。
如下图:
图2 发射座
高速轴设计
1.该轴无特殊要求,选用调质处理的45钢,,其外形尺寸
如下图:
图1 高速轴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对羽毛球发球机结构设计做了一个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制作的介绍。我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动力学、机构学、运动学的原理以及实际操作的经验。我本次的设计是羽毛球发球机总体结构。主要依靠电机的动力系统来对弹簧进行压缩达到发射羽毛球的目的。主要分箱体、发射系统和进球系统组成。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1.选定了可以满足羽毛球发射速度和距离所需要的相应功率的电机。确定了羽毛球发射原理作为羽毛球发球机的机械结构核心部分,并且说明了对其余零部件的要求来完成制作。
2.在围绕第一个工作重点的前提下,论述了羽毛球发球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并验证了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对整体结构设计思路及方法进行优化,保证羽毛球发球机整体的小巧轻便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用性。
本次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未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对羽毛球发球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例如发球机怎么判断羽毛球的好坏,球坏到什么程度这个球就不能在用了,在发球之前就弃掉;模仿网前球,怎么实现搓球给球加转实现不规则转动的效果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来看,实现上述并得不可。羽毛球发球机推广智能型并非不可行的。它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体育方面。并且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安琦,王建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八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3]杨叔子.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徐自立主编,工程材料[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彭文生等主编.机械设计第二版[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刘会英等.机械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7]马德成.机械绘图与识图实例详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8]卢玉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阮宝湘,工业设计机械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08.
[10]秦大同,谢里阳.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1]濮良,陈国定,吴立言.机械设计(第九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12] 裘百灵·羽毛球发球机中国专利:A63B69/00;A63B69/40 ,2006-06-14 http://www.3515.com.cn/buyer/offerdetail-72015.html
[13]张振荣.MCS-51单片机原理及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14]孙和平,杨宁,白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5]赵松年.几点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