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自动变速器结构原理及故障分析

自动变速器与手动变速器的区别

自动变速器与手动变速器的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

手动变速器(MT, ManualTransmission)

自动变速器(A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操作方式

需要驾驶员手动操作换挡杆和离合器踏板,自主选择挡位。

无需手动换挡,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自动匹配挡位,驾驶员仅需控制油门和刹车。

结构复杂度

结构简单,主要由齿轮组、离合器、换挡机构组成,无复杂液压或电子系统。

结构复杂,包含液力变矩器(或双离合器、钢带/链条)、行星齿轮组、液压控制系统、传感器及TCU(变速器控制单元)。

换挡平顺性

依赖驾驶员操作技术,换挡时可能出现顿挫(尤其低挡位切换)。

自动换挡逻辑优化,平顺性普遍更好(CVT甚至可实现无级变速,无换挡冲击)。

动力传递效率

离合器直接硬连接,动力传递效率高

(约90%-95%)。

液力变矩器存在泵轮-涡轮的液力耦合,效率略低(约85%-90%);DCT/CVT效率接近手动挡。

驾驶便利性

拥堵路况需频繁踩离合器,驾驶疲劳度高。

解放驾驶员手脚,适合城市通勤,降低操作难度。

成本与维护

制造成本低,维护简单(仅更换齿轮油)。

制造成本高,维护复杂(需更换专用变速箱油,部分类型需定期保养液力系统)。

驾驶参与感

可通过手动换挡控制动力输出,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用户。

换挡逻辑由电脑控制,驾驶参与感较弱(部分高端车型提供手动模式)。

典型自动变速器类型及工作原理——以液力自动变速器(AT, Hydraulic Automatic Transmission)为例

液力自动变速器是最经典的自动变速器类型,广泛应用于中高端车型,核心通过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组实现自动换挡,以下分模块解析其工作原理:

一、核心组成部件
  1. 液力变矩器(Torque Converter
    • 功能:取代手动变速器的离合器,实现动力柔性传递,放大扭矩,并允许发动机与变速器暂时断开(如怠速时)。
       
    • 结构
      • 泵轮(Pump:与发动机曲轴相连,随发动机转动,将机油(ATF)甩出形成液流。
         
      • 涡轮(Turbine:与变速器输入轴相连,接收泵轮的液流冲击后转动,驱动变速器。
         
      • 导轮(Stator:位于泵轮和涡轮之间,通过单向离合器固定,改变液流方向以放大扭矩(低速时扭矩放大倍数可达2-3倍)。
         
      • 锁止离合器(Lock-Up Clutch:高速时直接连接泵轮和涡轮,消除液力损耗,提升传动效率。
  2. 行星齿轮组(Planetary Gear Set
    • 功能:通过不同齿轮组合实现变速比(挡位),常见由太阳轮(Sun Gear行星架(Carrier齿圈(Ring Gear组成的单级行星排,多级行星排组合可实现更多挡位(如6AT、8AT)。
       
    • 变速原理
      • 固定任意一个部件(太阳轮、行星架、齿圈),驱动另一个部件,第三部件作为输出,通过不同的固定/驱动组合实现不同传动比。
         
      • 例:
        • 前进挡(D挡):通过离合器或制动器固定行星排某一部件,使输出转速低于输入转速(减速增扭)。
           
        • 超速挡(OD挡,高于1:1的传动比):输出转速高于输入转速,用于高速巡航以降低油耗。
  3. 液压控制系统
    • 功能:通过ATF油压力控制离合器、制动器的结合与分离,实现挡位切换,同时为液力变矩器和齿轮组提供润滑散热。
       
    • 核心组件
      • 油泵:由发动机驱动,提供高压ATF油。
         
      • 阀体(Valve Body:包含多个电磁阀和滑阀,根据TCU指令调节油液流向,控制离合器/制动器工作。
         
      • 离合器与制动器:多片式离合器(连接两个部件)和制动器(固定部件至变速器壳体),通过液压活塞压紧摩擦片实现动力传递或固定。
  4. 电子控制系统(TCU, 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
    • 功能:接收车速、油门开度、发动机转速等传感器信号,计算最佳挡位,发送指令至液压系统执行换挡。
       
    • 输入信号: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变速器油温传感器、刹车信号等。
       
    • 控制逻辑:包含经济模式(早换挡以省油)、运动模式(延迟换挡提升动力)、坡道识别(防止溜车)等策略。
二、工作流程(以升挡过程为例)
  1. 动力输入:发动机驱动液力变矩器泵轮,泵轮带动涡轮旋转,涡轮通过输入轴将动力传递至行星齿轮组。
     
  2. 初始挡位(1挡)
    • 制动器固定行星排的齿圈,太阳轮驱动行星架,实现大减速比(如3.5:1),提供高扭矩输出,适合起步。
       
  3. 升挡触发
    • TCU检测到车速升高、油门开度减小,判定需升挡,控制电磁阀切换液压油路。
       
    • 原挡位的制动器释放,新挡位的离合器结合,固定/驱动新的行星排部件,传动比减小(如2挡为2.2:1)。
       
  4. 锁止离合器工作
    • 车速超过一定阈值(如60km/h),锁止离合器接合,泵轮与涡轮刚性连接,消除液力损耗,效率接近手动变速器。
       
  5. 降挡逻辑
    • 急加速时,TCU检测到油门快速踩下,触发降挡(如从4挡降至3挡),通过减小传动比提升扭矩输出。
三、液力自动变速器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1. 平顺性好,液力变矩器缓冲动力冲击。

1. 结构复杂,成本高(尤其多挡位型号)。

2. 可靠性强,耐高负荷(适合大排量发动机或越野车)。

2. 液力损耗导致低速效率略低,油耗较手动挡或DCT稍高。

3. 换挡逻辑成熟,可承受频繁启停(如城市拥堵路况)。

3. 换挡速度较DCT慢(高端型号通过优化阀体可接近双离合速度)。

总结

液力自动变速器通过液力耦合行星齿轮组机械变速的结合,实现了动力的平顺传递与自动换挡,是兼顾舒适性、可靠性与耐用性的经典方案。其核心技术在于液压系统与电子控制的精准配合,未来随着电动化趋势,部分结构可能与电机集成(如电动车用多挡减速器),但液力AT仍将在传统燃油车和高端车型中保持重要地位。

自动变速器常见的故障有哪些?针对不能升档、无超速档故障和无前进档故障,分析其中可能得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

一、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类型

自动变速器故障通常分为 机械故障液压故障电子控制故障,常见表现包括:
- 不能升档:车辆只能在低档位行驶,无法切换到高档位。
- 无超速档:高速行驶时无法进入超速档(通常为最高档,用于降低油耗)。
- 无前进档:挂前进档(D、L等)时车辆无法行驶,但倒档可能正常。

二、典型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

故障一:不能升档

故障现象:车辆加速时,档位始终停留在1档或2档,无法升入更高档位。

可能的故障原因

故障类型

具体部件/原因

原理说明

传感器故障

车速传感器(VSS)故障

无法准确传递车速信号,ECU无法判断是否需要升档。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TPS)信号异常

ECU通过TPS判断驾驶员意图,信号错误会导致升档逻辑混乱(如误判为“急加速”而延迟升档)。

电子控制故障

换挡电磁阀(如1-2档、2-3档电磁阀)卡滞或损坏

电磁阀控制液压油路,故障导致离合器/制动器无法正常结合,阻止升档。

变速器控制模块(TCU)故障

TCU无法发送升档指令,或接收错误信号后禁用升档功能。

液压系统故障

变速器油不足或变质

油量不足导致液压压力不足,离合器/制动器无法完全结合;油液变质会加剧部件磨损。

主油路压力过低

液压泵磨损、油路泄漏或调压阀故障,导致离合器/制动器打滑,无法升档。

机械故障

离合器/制动器片磨损或烧蚀

摩擦片失效导致动力无法传递到高档位部件。

行星齿轮组部件损坏(如太阳轮、行星架)

机械结构损坏导致档位切换失效。

排除方法(从简到繁)
  1. 初步检查
    • 查看仪表盘是否有故障灯(如“CHECK ENGINE”),使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如车速传感器、电磁阀相关代码)。
       
    • 检查变速器油位和品质:冷车时油位应在“COLD”刻度,热车时在“ HOT”刻度;油液发黑、有焦糊味可能是摩擦片烧蚀。
       
  2. 传感器与电路检查
    • 断开车速传感器插头,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参考车型手册标准值),或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是否正常。
       
    • 清洁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插头,检查线束是否松动、短路,必要时更换传感器。
       
  3. 电磁阀测试
    • 拆下换挡电磁阀,通12V电源测试阀芯是否动作(注意:部分电磁阀需脉冲信号,直接通电可能不动作),并用压缩空气检查油道是否通畅。
       
    • 测量电磁阀电阻,若阻值异常(如无穷大或接近0Ω),需更换。
       
  4. 液压系统检查
    • 连接液压压力表,怠速时测量主油路压力(参考车型标准,如怠速时主压力通常为500-800kPa),压力过低需检查油泵、调压阀或油路密封。
       
  5. 机械部件检修
    • 若以上步骤正常,可能是离合器/制动器片磨损或行星齿轮组故障,需拆解变速器检查摩擦片厚度(磨损超过极限需更换),并检查齿轮、轴承是否损坏。
故障二:无超速档

故障现象:车辆时速超过80km/h后,仍无法进入超速档(通常为4档或5档,仪表盘档位显示不变化)。

可能的故障原因
  • 超速档开关(OD开关)故障:开关损坏或接触不良,导致ECU无法接收“允许超速档”信号(部分车型仪表盘有OD OFF指示灯)。
     
  • 车速传感器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异常:ECU判断车速未达超速档要求(如车速低于设定值),或负荷过高(如节气门全开)时禁用超速档。
     
  • 超速档离合器/制动器故障:摩擦片磨损、活塞密封圈老化导致油路泄漏,超速档部件无法结合。
     
  • 超速档电磁阀卡滞:控制超速档油路的电磁阀故障,无法切换到超速档工作模式。
     
  • 变速器油温度过高:油温传感器报警,ECU为保护变速器自动禁止超速档。
排除方法
  1. 开关与信号检查
    • 按下OD开关,观察仪表盘指示灯是否正常切换,用诊断仪读取OD开关状态数据(是否为“ON”)。
       
    • 确认车速传感器信号在高速时是否正常(如时速100km/h时,传感器信号频率应符合标准)。
       
  2. 电磁阀与液压检查
    • 单独测试超速档电磁阀(通常为独立电磁阀),检查是否卡滞或线圈损坏。
       
    • 测量超速档油路压力(需在特定档位下),若压力不足,检查油路密封或活塞环。
       
  3. 温度与保护功能
    • 检查变速器油冷却器是否堵塞,导致油温过高;若油温传感器故障,需更换并清除故障码。
故障三:无前进档

故障现象:挂D档、L档等前进档时车辆不动,但挂R档倒档正常。

可能的故障原因
  • 档位开关(空挡启动开关)故障:开关位置错误或接触不良,ECU误判为“空挡”,不接通前进档油路。
     
  • 前进档离合器/制动器失效:摩擦片烧蚀、离合器鼓裂纹或活塞漏油,导致动力无法传递到驱动轮。
     
  • 液压油路故障:前进档油路堵塞、油泵损坏或主油路压力过低,无法推动离合器/制动器工作。
     
  • 输入轴或输出轴断裂:机械连接断开,动力无法输出到驱动轮(倒档可能由不同部件驱动,故正常)。
排除方法
  1. 档位开关校准
    • 检查档位开关固定螺栓是否松动,重新调整开关位置(确保挂D档时,开关触点正确接通)。
       
    • 用诊断仪读取档位信号,确认挂D档时ECU是否收到正确指令。
       
  2. 液压与机械检查
    • 测量主油路压力,若怠速挂D档时压力明显低于标准值,检查油泵、油底壳滤网是否堵塞(滤网过脏会导致吸油不足)。
       
    • 若倒档正常但前进档无动力,重点检查前进档离合器片(通常为多片式摩擦片,烧蚀后会打滑),拆解变速器后更换磨损部件。
       
  3. 机械部件检修
    • 检查输入轴、输出轴是否断裂或花键磨损,必要时更换轴或相关齿轮组件。

三、维修注意事项

  1. 安全第一:维修前务必熄火、拉手刹,并用三角木固定车轮;使用举升机时确保车辆稳定。
     
  2. 油液管理:自动变速器油(ATF)需按车型规格选择,更换时建议使用循环机(避免旧油残留),油位必须准确(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故障)。
     
  3. 诊断顺序:先通过故障码排查电子故障,再检查液压系统,最后拆解机械部件,避免盲目拆修。

通过以上步骤,可逐步定位自动变速器的常见故障。对于零基础学习者,建议结合实物拆解(如变速器教具)和诊断仪操作,理解传感器、电磁阀与机械部件的联动关系,逐步掌握故障排查逻辑。

总结自动变速器的操作要点

一、基础档位认知与正确使用

自动变速器常见档位: P(驻车档)、R(倒档)、N(空挡)、D(前进档),部分车型有 L(低速档)、S(运动档)、手动模式(M/± 等。
- P档(驻车档)
- 仅在车辆完全停稳后挂入,通过机械锁止变速箱输出轴实现驻车。
- 停车时务必挂P档并拉电子手刹,避免斜坡上仅靠P档锁止导致齿轮磨损。
- R档(倒档)
- 挂入前确保车辆完全停稳(速度为0),避免损坏倒档齿轮。
- 倒车时轻踩油门,利用后视镜或倒车影像辅助,切勿急加速。
- N档(空挡)
- 临时停车(如等红灯)可挂N档,但需配合脚刹或手刹,防止溜车。
- 禁止空挡滑行!空挡时变速箱油泵不工作,润滑不足会导致部件磨损。
- D档(前进档)
- 正常行驶时使用,变速箱会根据车速和油门自动切换档位(1档→最高档)。
- 油门平稳控制,避免频繁急加速(减少离合器/制动器冲击)。

二、启动与停车操作步骤
1. 启动车辆
  • 插入钥匙或按下启动键前,确认档位在 P档或N(部分车型仅允许P档启动)。
     
  • 启动时踩住刹车,再切换档位(防止挂档时车辆突然移动)。
2. 停车熄火
  • 车辆停稳后,先挂 N,拉电子手刹或踩紧脚刹,再挂 P,最后熄火。
     
  • 斜坡停车时,严格按“N档→手刹→P档→熄火”顺序,避免P档承受额外冲击力。
三、行驶中的操作技巧
  • 平缓加速与减速
    • 起步时轻踩油门,避免急加速导致变速箱油温升高、摩擦片磨损。
       
    • 减速时提前松油门,利用发动机牵阻制动(自动挡也有发动机制动效果),减少刹车频率。
       
  • 坡道行驶
    • 上坡时若感觉动力不足(如频繁降档),可切换至 S档(运动档) 或手动模式(M档),锁定低档位提升扭矩。
       
    • 下坡时挂入 L档(低速档) 或手动降档,利用发动机控制车速,避免长时间踩刹车导致过热。
       
  • 超车操作
    • 深踩油门触发“kick-down”功能(强制降档),变速箱会自动降低1-2档,提升动力;超车后松油门会自动升档。
       
    • 手动模式下,可手动降档(如从D6→D4),超车后手动或等待自动升档。
四、特殊场景操作注意事项
  • 拖车与救援
    • 前轮驱动车辆:短距离拖车(<50km)可挂N档,车速≤50km/h;长距离需用平板车(避免变速箱润滑不足)。
       
    • 全时四驱车辆:严禁空挡拖车,必须使用平板车,防止分动箱损坏。
       
  • 涉水行驶
    • 涉水深度不超过轮胎一半,通过后立即轻踩刹车烘干制动片,同时检查变速箱通气孔是否进水(进水会导致油液乳化,需及时更换ATF)。
       
  • 长时间停车(如等人)
    • 超过30秒建议挂N档+手刹,避免D档怠速时变速箱内部部件(如液力变矩器)长期负荷运行。
五、维护保养相关操作
  • 检查变速箱油(ATF
    • 热车后(行驶10分钟以上),在平坦路面停车,怠速时拔出油尺,油位应在“ HOT”刻度之间,油液呈红色透明(发黑、有焦糊味需更换)。
       
    • 按厂家规定周期更换ATF(通常6-10万公里,CVT变速箱建议更频繁),使用原厂指定型号油液。
       
  • 避免错误操作
    • 禁止行驶中切换P档或R档(可能导致齿轮打齿)。
       
    • 倒车时先确认车辆完全停稳,再挂R档,防止倒档离合器损坏。
六、异常情况处理
  • 若仪表盘出现 “CHECK ENGINE”故障灯 或变速箱报警(如“变速箱过热”提示),立即停车,熄火后重新启动。若故障依旧,联系专业维修人员,避免继续行驶扩大损坏。
     
  • 发现换挡冲击过大(如D档挂入时车身明显抖动)、异响或动力中断,及时检查变速箱油位和品质,初步判断是否为油液问题或机械故障。

核心原则总结

  1. 档位切换必踩刹车:挂R/P/N/D档时,务必踩住刹车,确保车辆静止。
     
  2. 油液是变速箱“血液”:定期检查油位、品质,按周期更换,避免高温、缺油导致故障。
     
  3. 操作平顺少冲击:缓加速、缓刹车,减少变速箱内部离合器/制动器的频繁剧烈动作。
     
  4. 特殊场景用对档:坡道、涉水、拖车等场景合理使用L档、手动模式或平板拖车,保护机械结构。

通过规范操作,可显著延长自动变速器寿命,减少故障发生率。对于零基础用户,建议结合车辆说明书,通过实际驾驶逐步熟悉各档位功能和操作逻辑。

说明01M型自动变速器的某一档位的动力传递路线

01M型自动变速器1档动力传递路线详解

01M型自动变速器采用拉维纳行星齿轮机构,通过离合器、制动器和单向离合器的协同工作实现各档位动力传递。以下以1档(D1档)为例,详细解析其动力传递路径及关键部件作用:

一、1档核心工作部件

部件类型

部件名称

状态

作用

离合器

C1前进离合器

接合(K1接通)

连接输入轴与小太阳轮,将液力变矩器的动力传递至小太阳轮。

制动器

-

分离

无制动器工作,行星架通过单向离合器F1实现单向固定。

单向离合器

F1低速单向离合器

锁止(固定行星架)

防止行星架逆时针转动(仅允许顺时针空转),实现1档动力传递的单向锁止。

行星齿轮组

小太阳轮、短行星齿轮、长行星齿轮、齿圈、行星架

-

小太阳轮驱动短行星齿轮,短行星齿轮带动长行星齿轮,最终通过齿圈输出动力。

二、动力传递路线(从发动机到驱动轮)
  1. 输入阶段: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
    • 发动机动力通过液力变矩器(泵轮→涡轮)传递至变速器输入轴
       
    • 输入轴直接连接C1前进离合器(K1,此时K1接合,动力从输入轴传递至小太阳轮
  2. 行星齿轮组变速过程
    • 小太阳轮顺时针转动,驱动短行星齿轮(与小太阳轮啮合)顺时针旋转。
       
    • 短行星齿轮带动长行星齿轮(同时与短行星齿轮、大太阳轮、齿圈啮合)顺时针转动。
       
    • 由于单向离合器F1锁止行星架(不允许行星架逆时针转动),长行星齿轮以行星架为支点,推动齿圈顺时针转动(齿圈为输出部件)。
  3. 动力输出阶段
    • 齿圈的顺时针转动通过输出轴传递至主减速器、差速器,最终驱动车轮转动。
三、关键技术特点
  1. 单向离合器的作用
    • F1低速单向离合器在1档时锁止行星架,使行星架固定,形成“小太阳轮驱动→齿圈输出”的减速传动(传动比约2.714:1)。
       
    • 当车辆滑行时(如松开油门),车速高于发动机转速,单向离合器允许行星架顺时针空转,避免发动机被反拖,实现“单向动力传递”。
  2. 液压与电子控制协同
    • 变速器控制模块(TCM通过电磁阀EV4控制C2倒档离合器分离,确保1档不激活倒档部件。
       
    • 传感器(如车速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反馈信号至TCM,判断是否满足1档工作条件(如低速起步、低负荷)。
四、1档适用场景与性能
  • 适用场景:车辆起步、爬坡或低速行驶(需要高扭矩输出)。
     
  • 传动比特性:1档为低速高扭矩档,通过行星齿轮组减速增扭,提升车辆驱动力。
     
  • 平顺性设计:液力变矩器的柔性连接和单向离合器的缓冲作用,减少起步时的冲击感。

总结

01M型自动变速器1档的动力传递核心是小太阳轮驱动+行星架单向固定+齿圈输出”,通过拉维纳行星齿轮组的巧妙组合,实现低速高扭矩输出。这一档位的设计兼顾了起步动力需求和平顺性,是自动变速器基础档位的典型代表。理解其传递路线,可帮助掌握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及部件协同工作逻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