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G网络架构及演进概述
1.1 5G网络整体架构
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发展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一种标准,由中国主导提出并发展,主要在中国市场部署使用。
TD(时分):采用时分双工技术(Time Division Duplexing, TDD),时分双工是一种通过时间分割来实现双向通信的双工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在同一频率信道上,通过时间交替分配实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
同步码分多址SCDMA(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一种结合了CDMA(码分多址)和严格同步技术的多址接入方案,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同步传输和正交码分配来提升系统容量并降低干扰。
SCDMA在传统CDMA的基础上引入严格的时同步机制,确保所有用户的信号在基站端保持时间对齐,从而利用码字的正交性区分用户。关键点如下:
同步传输:所有终端的上行信号严格同步到达基站,避免异步CDMA中的多径干扰和码间串扰。
正交扩频码:为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正交码(如Walsh码、OVSF码),通过相关检测分离用户信号。
时分复用(TDD):常与TDD结合(如TD-SCDMA),通过时间划分进一步区分上下行链路。
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但采用更宽的带宽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
WCDMA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扩频技术和正交码区分用户,所有用户在同一频率、同一时间传输数据,但通过不同的扩频码(Spreading Code)进行分离。主要特点包括:
宽带传输:占用5MHz带宽(相比2G更宽),支持更高数据速率。
码分多址(CDMA):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扩频码,基站通过相关检测分离信号。
功率控制:动态调整发射功率,避免“远近效应”。
软切换(Soft Handover):终端可同时连接多个基站,提高切换稳定性。
频分双工实现双向通信FDD-LTE(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Long-Term Evolution):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设计目标是提供高数据速率、低时延和优化的频谱效率。
双工方式:频分双工(FDD)
上下行分离频段:上行(UL)和下行(DL)分别分配对称的独立频段。
双工器隔离:通过射频双工器实现同一终端在同一时间点的全双工通信,避免收发干扰。
5G标准及演进
5G理论基础
5G基于香农定理,仍处于经典电磁波理论窗口期,基于公式,提出技术增强,香农公式如下;
基于香农定理(Shannon Capacity Formula)给出的信道容量公式:
1. 增加带宽(B):全频谱接入
利用毫米波(mmWave,24-100GHz)和Sub-6GHz频谱,将可用带宽从4G的20MHz扩展至400MHz(毫米波)甚至更高。
支持载波聚合(CA)和动态频谱共享(DSS)。
2. 提升信噪比(S/N):Massive MIMO与波束赋形
Massive MIMO:采用64/128天线阵列,通过空间复用增加信号强度(S),同时抑制干扰(I)。
波束赋形(Beamforming):利用相位控制将能量聚焦于目标用户,提升信号质量(S)并降低多用户干扰(I)。
3. 降低干扰(I):超密集组网与小基站
超密集组网(UDN):部署低功率小基站(Small Cells),缩短用户与基站距离,提升信号强度(S),同时通过频率复用降低跨小区干扰(I)。
干扰协调(IC,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采用eICIC(增强型干扰协调)和CoMP(协同多点传输)动态管理资源。
4. 提升频谱效率(log项优化):高阶调制与信道编码
高阶调制:从4G的64QAM升级至256QAM/1024QAM,每符号携带更多比特(提升 loglog 内有效信息量)。
先进信道编码:数据信道采用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控制信道采用Polar码,逼近香农极限。
5G主要技术维度
通过更高的频谱提升吞吐量,通过大规模天线技术MIMO和高阶调制提高频谱效率,频段高,波长小,覆盖范围小,基站部署数量多。高热点高容量,超密集组网,需要更多基站。
场景 | 核心需求 | 关键技术 | 典型行业 |
---|---|---|---|
eMBB 增强移动宽带 | 高速率、大容量 | Massive MIMO, 毫米波 |
|
URLLC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 超高可靠、低时延 | 短时隙调度, 边缘计算 |
|
mMTC 海量机器类通信 | 海量连接、低功耗 | NB-IoT, NOMA |
|
5G灵活帧结构:核心原理是通过动态可配置的时频资源单元和参数集,实现多场景、多频段的高效适配。
4G-5G网络架构演进
远端射频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无线通信基站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分布式基站架构(D-RAN或C-RAN)中的射频拉远设备。其核心功能是将基带信号(数字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模拟信号),并通过天线进行无线发射/接收。
基带处理单元BBU(Baseband Unit):移动通信基站的核心处理单元,负责完成基带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DSP)、协议栈运算及资源调度,是基站系统中“大脑”般的存在。
演进分组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4G LTE网络的核心网架构,采用全IP化扁平设计,旨在实现高速数据业务的高效传输和多接入技术的融合管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功能解耦和网络扁平化,显著降低时延并提升吞吐量。
全IP承载:取消传统电路域(CS),语音业务通过VoLTE实现。
扁平化架构:将3G时代的RNC功能分散到基站(eNodeB)和核心网。
多接入融合:支持LTE、Wi-Fi、固定宽带等异构接入。
5G网络架构图解释
1. 5GC(5G核心网,5G Core)
采用服务化架构(SBA),基于云原生设计
关键网元:AM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替代4G MME)、SMF:会话管理(承载建立/QoS策略)、UPF:用户面数据转发(替代4G S/P-GW)
创新特性:支持网络切片(eMBB/URLLC/mMTC独立逻辑网络),用户面时延<5ms(4G EPC为20ms)
2. MEC(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部署位置:与5GC或CU共址
核心能力:本地分流:业务数据无需回传至中心云(如工厂AGV控制指令)、超低时延:边缘处理时延1-10ms,典型应用:车联网(V2X实时决策)、工业AR/VR(渲染本地化)
3. CU(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
功能定位:处理非实时协议栈(RRC/SDAP/PDCP层)、支持CU云化部署(可集中至区域数据中心)
RRC层(无线资源控制):系统信息广播、移动性管理、连接建立/释放
SDAP层(服务质量映射):标记业务优先级
PDCP层(数据安全与压缩):IP头压缩、用户面数据加密
时延容忍度:处理周期1-10ms
4. DU(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靠近AAU部署(缩短前传距离)
功能定位:处理实时协议栈(RLC/MAC/PHY层)
时延要求:从接收AAU信号到处理完成的端到端时延≤250μs(URLLC场景需≤100μs)
RLC层:数据分段/重组、ARQ重传(确保可靠性)
MAC层:动态调度,分配时频资源、HARQ混合自动重传
PHY层:信道编码、调制映射
5. AAU(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
技术特性:集成RRU与天线,支持Massive MIMO、工作频段:Sub-6GHz或毫米波
创新功能:3D波束赋形(垂直面+水平面扫描)、通道校准精度≤0.5°
6. 传输网络分层
层级 | 连接关系 | 接口协议 | 时延要求 | 带宽需求 |
---|---|---|---|---|
前传 | AAU ↔ DU | eCPRI | <100μs | 25Gbps(100MHz载波) |
中传 | DU ↔ CU | F1接口 | <1ms | 10Gbps |
回传 | CU → 5GC/MEC | N2/N3接口 | <5ms | 40Gbps(骨干网) |
二、5G核心网架构
2.1 5G核心网架构及演进
1)将网元拆解为多个网络功能服务;
2)网元之间的点到点接口→网络功能服务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式,实现网络功能服务间的交互解耦,各网络功能服务间可以根据需求任意通讯,从而优化通讯路径,减少通信转发,提高通信效率;
3)网络功能服务可以独立扩展,按需编排和分布式部署;
4)新增NRF,可以实现网络功能服务管理的自动化(自动注册/更新/去注册、自动发现和选择、状态检测、认证授权等) ;
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5G网络中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终端设备,如手机、物联网模组、CPE等,负责与基站通信并执行协议处理,支持多频段(Sub-6GHz/mmWave)和多业务(eMBB/URLLC/mMTC)。
无线接入网(R)AN(Radio Access Network):连接终端(UE)和核心网的无线基础设施,负责空口信号处理、资源调度及移动性管理,包含基站(如5G的gNB、4G的eNodeB)及相关传输设备。
用户面功能UPF(User Plane Function):5G核心网中负责数据包路由、转发和流量处理的网元,替代传统4G的SGW/PGW,支持边缘分流和低时延业务。
数据网络DN(Data Network):5G核心网外部的数据服务网络,如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网或云服务平台,通过UPF连接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数据访问服务。
会话管理功能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5G核心网中负责建立、修改和释放用户会话的网元,管理IP地址分配、QoS策略及UPF选择。
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5G核心网中负责终端接入认证、移动性管理和连接控制的控制面网元,相当于4G中的MME升级版。
认证服务器功能AUSF(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5G核心网中专用于终端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的安全网元,支持3GPP和非3GPP接入的统一鉴权。
2.2 5G核心网主要特性
CUPS(控制与用户面分离)原理及优点
1. 原理:将传统网元(如4G的SGW/PGW)拆分为:
控制面(CP):负责信令处理(如会话管理、路由决策),集中部署(如SMF)。
用户面(UP):负责数据包转发(如UPF),分布式部署于网络边缘。
2. 核心优点
网络用户面功能摆脱‘中心化’的囚禁,使其既可灵活部署于核心网(中心数据中心),也可部署于接入网(边缘数据中心),最终实现可分布式部署
打破传统“中心化”架构的束缚
传统网络痛点:4G及以前的核心网(如SGW/PGW)控制面和用户面强耦合,所有数据流量必须迂回到中心机房处理,导致时延高、扩展性差。
CUPS的解放:通过解耦控制面(CP)与用户面(UP),用户面功能(UPF)不再被强制绑定在中心机房,可像“积木”一样灵活部署。
用户面功能的灵活部署能力
中心化部署:UPF可仍部署在核心网(中心数据中心),处理普通互联网流量。
边缘化部署:
UPF亦可下沉至接入网(边缘数据中心),实现:超低时延:工业控制、VR等业务
数据本地就近处理(无需绕行中心)。流量卸载:企业内网、园区数据直接本地分流,减轻核心网压力。
CUPS(控制与用户面分离)
计算存储分离
结构化数据——用户签约信息(相对固定) :用户信息身份对应,单独存储在后端数据库中
非结构化数据——用户会话信息(相对多变):核心网业务网元进行业务处理而产生,并进行持久化存储
在4G EPC中,用户签约信息被存储在HSS中,而用户会话信息则紧紧跟随着MME、SGW、PGW等网元的本地存储,4G核心网的业务网元除了负责进行业务处理外还承担会话信息的存储,大大降低了运算效率。
5G计算存储分离架构
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功能UDSF(Unstructured Data Storage Function): 5G核心网中用于存储和检索非结构化数据(如会话上下文、策略数据)的共享数据库,支持网络功能(NF)间数据持久化与快速访问。
统一数据存储库UDR(Unified Data Repository): 5G核心网中的中央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策略、签约信息及业务数据,为SMF、AMF等网元提供统一数据访问服务。
UDM(Unified Data Management,统一数据管理)是核心网的关键网元,是5G核心网(5GC)的“数据中心”,实现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高效调用,替代了4G中HSS(归属用户服务器)的功能,并支持服务化架构(SBA)。
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 是关键控制面网元,负责动态制定和管理网络策略。
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网络开放功能) 是关键控制面网元,充当 5G网络能力开放的安全网关,主要功能包括:
能力开放:将5G网络内部功能(如用户位置、QoS策略、流量监控等)通过标准化API安全地暴露给第三方应用(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AR/VR服务商)。
双向桥梁:支持外部应用向网络发起服务请求(例如请求低时延保障),同时允许网络向应用推送事件(如设备移动性通知)。
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基于服务的架构) 是核心网设计的革命性变革
模块化服务:将5G核心网功能(如AMF、SMF、UDM等)拆解为独立的服务化功能(NF),每个功能通过标准化接口(如HTTP/JSON)提供特定能力
去中心化交互:网元间通过服务化接口(Service-Based Interface, SBI)直接通信,无需依赖传统点对点专用协议(如4G的Diameter),接口基于互联网协议,采用灵活调用API交互
独立化有利于升级:服务可独立部署、灰度发布,使得网络功能可以快速升级引入新的功能,服务可基于虚拟化平台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容
NRF的三大功能:服务注册、服务发现、API调用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软件系统间交互的“桥梁”,定义了一组规则和协议,允许不同应用或服务安全、高效地请求和交换数据或功能。
网络切片:在统一的5G物理网络上,虚拟出多个逻辑独立的“子网络”,每个切片拥有专属的带宽、时延、安全性和功能配置,满足不同业务的差异化需求。
端到端网络切片:将网络资源灵活分配,网络能力按需组合,基于一个5G网络虚拟出多个具备不同特性的逻辑子网,每个端到端切片均由核心网、无线网、传输网子切片组合而成,并通过端到端切片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核心网切片:负责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比如游戏切片需要低延迟策略
无线网切片:分配空口资源,比如给VR切片更多带宽,给物联网切片更多连接数
传输网切片:保障数据从手机到服务器的整条链路,比如光纤专线优先传自动驾驶数据
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 是一种网络架构,其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权(决策层)与数据转发层(执行层)分离,通过中央控制器(软件)集中管理网络流量,实现灵活、动态的资源调度。
SDN的三大核心特点:
1) 控制与转发分离:传统网络中,交换机/路由器既负责转发数据,又自行决定路径(如OSPF协议);SDN中,交换机只做简单转发,路由策略由中央控制器统一计算并下发。
2) 集中化控制:控制器通过全局视图动态调整流量,比如优先保障切片A的带宽,或绕过故障链路。
3) 开放可编程:通过标准接口,开发者可以用软件定义网络行为( 例 : 所有视频流量走路径X”)
2.3 5G核心网功能介绍
AMF(访问和移动性管理功能)
NAS信令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NAS信令是UE(用户设备)与核心网(AMF)之间直接交互的控制面消息,独立于底层无线接入技术(如RAN)。例如:注册/去注册请求、服务请求、鉴权流程、会话管理请求(由SMF处理,但通过AMF转发),这些信令可能携带敏感信息(如用户身份、密钥、服务请求类型),需防止窃听或篡改。
终止运行RAN网络接口(N2):N2接口是5G无线接入网(gNB/ng-eNB)与核心网(AMF)之间的控制面接口,主要用于传输:UE的接入和移动性管理信令(如注册、切换、连接释放)、会话管理相关信令(由SMF处理,但通过AMF转发)、策略控制信息(如来自PCF的QoS策略)。
“终止”指AMF是N2接口在核心网侧的逻辑终点,即:AMF直接接收和处理来自RAN(gNB)的N2消息,AMF负责解析、响应或转发这些消息(例如转发会话管理信令给SMF)。
SMF(会话管理功能)
接口 | 对端网元 | 功能 |
---|---|---|
N4 | UPF | 用户面规则控制(PDR/FAR/QER) |
N11 | AMF | 会话管理信令传递 |
N7 | PCF | 策略与计费控制 |
N10 | UDM | 订阅数据获取 |
N16 | V-SMF | 漫游会话管理 |
SMF:5G核心网(5GC)的关键控制面网元,负责PDU会话(用户数据连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与多个NF(Network Function)协同实现灵活的用户面控制。
1. PDU会话管理(核心功能)—— 会话建立/修改/释放
处理UE发起的PDU会话建立请求(如初始附着、业务请求)。
动态修改会话参数(如QoS更新、UPF重选)。
触发会话释放(如UE去附着、超时释放)。
2. 用户面路径控制(UPF管理)—— UPF选择与配置
根据UE位置、业务需求(低延迟、高带宽)选择最优UPF(如边缘UPF)。通过N4接口向UPF下发转发规则(如PDR/FAR/QER)。
3. IP地址与地址管理—— 地址分配
为UE分配IPv4/IPv6地址或前缀(支持DHCP、SLAAC)。管理地址池(如随DNN或切片动态分配)。
4. QoS策略执行——QoS规则下发
从PCF获取QoS策略(5QI、ARP、GBR等),并映射至UPF和RAN,动态调整QoS(如视频通话时提升带宽保障)
5. 计费与用量监控——计费触发
生成会话级计费数据(如SMF-CDR),上报CHF,支持在线计费(OCS)和离线计费(OFCS)。
用量监控:统计用户数据流量(如分DNN/切片计费),执行配额管理(如流量超限后触发策略更新)。
6. 策略控制(与PCF交互)—— 策略执行
通过N7接口从PCF获取策略决策(PCC规则),执行业务流检测、重定向或阻断(如屏蔽非法网站)。
7. 漫游与互通支持——漫游场景
在归属地路由(HR)模式下,与V-SMF协同管理会话,支持本地疏导(LBO)流量优化。
8. 安全与合法监听
安全关联——配合AMF确保用户面数据加密(如UPF间IPSec隧道)。
合法监听——根据法律要求触发用户面数据镜像(如LI系统对接)。
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5G)核心网中的关键组件,主要负责用户数据的传输、处理和管理。它是5G网络架构中分离出的用户面(User Plane)部分,与控制面(Control Plane)共同构成服务化架构(SBA)。
1)数据包路由与转发:作为用户数据的“交通枢纽”,UPF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如DNN,Data Network Name)或策略规则,将用户流量路由到外部网络(如互联网、企业专网等)。
示例:用户访问视频网站时,UPF负责将视频数据流转发至对应的服务器。
2)会话管理:与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协作,建立、修改和终止用户会话(PDU Session)。管理会话的QoS(服务质量)、计费策略等参数。
关键作用:支持多会话并发(如同时使用视频流和游戏),动态调整带宽分配。
3)QoS(服务质量):实施根据策略(如5QI,Five QoS Indicators)对流量进行优先级标记、限速或流量整形,确保关键业务(如语音通话)的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示例:视频会议流量优先于文件上传流量。
4.)流量检测与策略执行:通过深度包检测(DPI)识别应用类型(如视频、游戏),并与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协作执行策略(如限速、流量监控)。
扩展用途:支持运营商级内容过滤或家长控制。
5)计费与用量上报:记录用户数据用量(如流量、时长),生成计费信息并传递给计费系统(如OFCS,离线计费系统或实时计费系统)。
技术细节:支持按时间、流量或事件(如漫游)计费。
6)合法监听(Lawful Interception):按法律要求对特定用户的数据流进行镜像,供执法机构监控(需严格授权)。
7)移动性支持:在用户设备(UE)跨基站或切片切换时,确保数据传输不中断,实现无缝移动性管理。
8)NAT(网络地址转换)与安全:为用户分配私有IP地址并转换为公网IP,同时提供防火墙功能(如防DDoS攻击)和数据加密(IPSec/GTP-U加密)。
9)支持网络切片:为不同切片(如eMBB、URLLC、mMTC)提供定制化的用户面服务,满足行业专网需求(如工业物联网的低时延要求)。
10) 与外部网络的互操作:通过N4接口与SMF通信,通过N6接口连接外部数据网络(如DN,Data Network),支持IPv4/IPv6双栈。
UDM——是5G网络的“用户档案库”,存储你的身份、套餐、权限等信息,确保网络知道“你是谁,能享受什么服务”。
AUSF——就像网络的“人脸识别系统”,专门核验“你是不是你”,并发放“安全通行证”(密钥),让黑客和假基站无从下手。
PCF——像“交通指挥中心”,决定哪些业务走VIP通道(低时延)、哪些要排队(限速),并随时根据路况(网络状态)调整规则。
NEF——像“5G应用商店的审核上架系统”,既让开发者能方便使用5G黑科技(如精准定位),又确保他们不会乱动核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