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阶段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与计算机的通信网络
- 标准化网络
- 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
理解: 本人以“点、线、面、网”为例
第一阶段是“点”—“点”的连线,成为“线”
一开始,计算机要想完成来自另一端的指令或者传输运算的结果,需要有另一个设备给它指令或者接收结果数据,这个设备就叫它终端设备。它是一种计算机,也可以是打印机,也可以是播放器等等。
最开始第一阶段时,人们将电打字机作为终端,与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就作为主机)通过通信线路相连。
但是,计算机处理的是二进制数,也就是“0”和“1”这样的数字信号,线路只能传输模拟信号,因此,这两者要想完成信息的传输就需要一个转换器——调制解调器,也称“猫”。
“调制”就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解调”就是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线路控制器是让计算机连上通信线路的接口设备。
模型参上
后来终端设备越来越多,由于主机本身承担着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责任,压力很大,因此就会安排一个前端处理器负责通信信息的管理,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第二阶段,“点”-“点”之间连线的扩散,促成“面”
希望终端与主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指令的传输或者结果的传输这样单一的关系。人们希望,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能够通过通信线路,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和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
第三阶段,“面”的优化。
是为了给计算机网络一个标准统一的规划,国际给出了权威的指标。就相当于给这些“点”-“点”的连线一个限制还有规划,让他们更好地结合成一个“面”。
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同时需要的通信线路越来越长,这样造价的成本就甚至高于主机的成本,造成资金的浪费,为了节约资金,方便管理,采用集中器将多个终端设备连接到一起,集中器就相当于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只能“无脑”地传输数据,传输的数据也会传到终端设备,不会有任何目的性地传输。
第四阶段,“面”的拼接,形成“网”。
人们的需求更倾向于不同的网络之间的连接,实现更大氛围,更广领域的资源共享,此时国际给出一个合适的标准或者说是规则,让不同的计算机网络可以相互连接,这时候就相当于形成了一张大“网”。
连接模型参下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产物,它指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线路,按照网络协议传输数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有很多分类准则,这里介绍以下几种:
- 使用对象:校园网、金融网、政府网等等
- 用途:专用计算机网络、虚拟计算机网络等
- 覆盖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四、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网络硬件+网络软件=计算机网络
网络硬件包括:
- 主机(包括了服务器和工作站)
- 调制解调器
- 通信线路
- 网卡(是计算机与网络交互的钥匙)
网络软件包括:
- 网络操作系统(理解为人机交互的钥匙)
- 网络协议(是一套关于使用数据信息的规则和约定)
- 网络管理软件
- 网络应用软件
五、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 资源共享
- 分布式处理
- 提高可靠性
- 远程访问数据资源
- 网络管理
作为笔记,不足之处,还请海涵指教,阿白会改正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