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AI张帆:大模型时代构建企业竞争力的四个维度

大模型并不是简单的对话,它润物细无声地贯穿整个服务体系。

7月27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四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在上海举行。在“前沿微课”环节,智谱AI COO张帆进行了名为“大模型的企业级应用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分享。

精彩要点如下:

1.AI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基础生产要素。它变成基础生产要素以后,所有的上层建筑都会重构,我们的协作方式、组织方式、用户体验、商业模式都会变化。

2.今天大模型已经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落地,无论是消费、制造、游戏、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都带来了直接的价值。

3.企业判断大模型是否ready,我见过两种极端的思维。一个,是把它当成许愿池,好像什么都可以搞定;另一个,是无时无刻找一些大模型干不成的事,证明它不行——这两个极端都不对。

4.大模型并不是简单的对话,它将润物细无声地贯穿整个服务体系,在每一次循环中把这些能力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企图库

以下是张帆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大家肯定比较熟悉,ChatGPT发布之后,只用了2个月,全球用户过亿,是一款绝对的现象级产品,在此之前TikTok也用了9个月时间。而且,现在大部分人对大模型的理解,并不是概念,而是我们感受到了应用,所以大模型已经是可以落地的技术。

我们看到了IDC、Gartner等预测机构对大模型都非常有信心。Gartner预测,2024年1月,在生产中接入生成式AI或大模型的企业达到21%,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都会接入生成式AI或大模型。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前,它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7万亿美元的价值,中国进一步释放生成式AI总效益的1/3。

目前看起来这个预测一点也不激进。

AI从诞生到现在差不多有七八十年了,为什么这次能让大家获得高度共识,成为让大家极具热情的应用技术?2010年前后我们已经在应用AI了,只不过当时在搜索以及视频网站的推荐都在应用,这就是所谓的AI0.5时代。那时候的AI每个都是独立应用,一个单词做一个实现,选一个数据训练一个模型,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白做。那时,AI是高门槛技术,只有互联网大厂才能应用。

到了2013~2014年,我们看到一个变化,就是神经网络的突破,这一突破一下子把算法层统一了,这就是AI1.0时代。**大家都用一个算法,某种程度上带来了AI的第一次普惠,让AI的成本和门槛比原来下降一个数量级。**这就激发了大家的应用,从互联网大厂开始转移到产业和行业里,这也是大家真正把它和产业结合了。

AI2.0时代是什么?大模型把一切都统一了,从算法到模型,再到任务,全都统一了,包括未来的多模态,它会进一步带来普惠。另一方面,它把产品和门槛下降了两个数量级,让AI变成了一个基础技术,不再是高端技术。例如,企业内部做一个文档或者简历抽取,如果想要有还不错的效果至少需要两三个高阶工程师做半年。而两三个高阶工程师的薪水半年可能就是两三百万元,成本非常高。但是,今天利用大模型,可以用一个不同编程的运营或者产品经理,花一个礼拜的时间,就能做到和以前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所以,AI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基础生产要素。它变成基础生产要素以后,所有的上层建筑都会重构,我们的协作方式、组织方式、用户体验、商业模式都会变化。

说一下智谱AI,我们是2019年成立的公司,成立之初就把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作为我们的使命,也是AGI的另一种表述。成立之初,我们就专注于大模型的研究,发布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模型叫GLM。

今天我们有了非常完备的模型矩阵,语言模型既有1.5B、3B的端侧模型,而且这些端侧模型已经“跑”在了汽车上,包括AIGC、手机、NAS,我们也开源了6B,目前为止全球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600万。今年1月发布之后,GLM-4基本上达到了GPT-4的平替了。我们还开源了9B模型,它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直接跑到百万窗口(的模型),而且完全开源了,大家都可以应用。我们开始了All Tools的服务,不仅可以在浅水区执行,也可以在深水区,可以拆解动作、执行动作,甚至自己写代码、执行代码,让模型的应用进入深水区。

还有多模态的模型能力,简单讲讲它有什么用。第一张图上面有三个小房子,问大模型,它会说有四个,因为旁边还有半个房子,所以它推理旁边还有第四个房子。以前只是图生图,但现在它已经可以基于图做推理,这就是带来的深度应用。

来源:受访者

同时,我们把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和天花板拉得更高,非常复杂的表格可以不做任何针对性训练,就可以直接输出markdown,降低了AI的门槛。

来源:受访者

昨天我们发布了生成式视频模型,很多人进行试用之后反馈良好。昨天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生成的有意思的视频发到了朋友圈。它当然有很多不完美,但这只是第一个版本,相信大模型迭代的速度,它会非常快地进步和进化。

我们致力于通过AGI打造全新一代的MaaS平台,让大家可以随时微调我们的千亿模型,让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私有模型。我们适配了国内端侧模型,还适配了国内40个厂家的信创芯片,应用上更加自由。

今天大模型已经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落地,无论是消费、制造、游戏、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都带来了直接的价值。

看几个例子。在汽车领域,从文本模型到文生图模型、图像理解模型做成了一个组合,如果再分层,有部分在端侧,有部分在云侧,做了部分的矩阵组合。在车里的文本模型可以解决原来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聊天,以前的语音助手很难支持多轮的对话,它可以继续聊下去;比如车控,以前只能简单地开窗、关窗,现在可以复杂车控,条件意图以及隐含意图都可以搞定。车外景物识别,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感知,比如问前面的车是什么牌,还可以问是不是系了安全带,小朋友是不是爬上去了等等,有很多应用场景。

还有手机和音响助理,大模型带来了明显超越传统方法的效果。还有销售助手,当销售给客户打电话,把声音录下来之后,就能转成结构化的需求和结构化的用户画像。还有撰写文案,改写、缩写、生成PPT等等。

**企业判断大模型是否ready,我见过两种极端的想法。一个,是把它当成许愿池,好像什么都可以搞定;另一个,是无时无刻找一些大模型干不成的事,证明它不行——这两个极端都不对。**显然我们知道今天的大模型相当于iPhone1.0,上面的应用一定比PC好吗?不一定,但起码是一个开始,我们找到合适化的程度以及试点,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并且给予合理的期待,这是我们的关键。

从模型的角度应该怎么思考呢?我们发现今天很多人在应用模型的时候,切入点就是错的,这不是模型能搞定的事。

大模型时代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四个维度:**选择合适的基座模型,与之搭配相适应的组织,重新定义在新的生产工具下的数据资产,并且找到业务场景与之融合。**变成一个正向的飞轮,让每一轮飞轮都变成数据资产,沉淀一部分。

在选择基座模型的时候要算大账,算整体支出和业务的整体成本。组织方面,并不是技术越强越好,也不是人越多越好,如何恰如其分地选择在模型上应用需要的技术,我觉得很重要。同时,过去的数据资产,全部都是建立在结构化体系上的,我们做知识图谱和业务系统也好,永远都是要结构化,但结构化注定只是少量数据。

今天大模型背景下,更广泛的数据、非结构化的数据都会变成资产,极大地外延了资产的边界,为资产带来了全新的定义。在此之后,就是要解决在数据之上如何把数据转化为业务场景的问题。大模型并不是简单的对话,它将润物细无声地贯穿整个服务体系,在每一次循环中把这些能力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 17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