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妄想之 宇宙的起源

一、Sky的日常小科普:

1.传统意义的宇宙起源:

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高密度的状态,即奇点,并从这个状态开始扩张和膨胀。重点:(1)宇宙一直在膨胀,导致物质密度从密集到稀疏的变化。(2)导致了宇宙早期状态的遗迹-背景微波辐射的形成。

2.传统意义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包括化学进化论等,这些假说都在试图解释:在地球上,生命是如何从无机物质中诞生。

3.暗物质与暗能量

(1)暗物质:一种不发光也不吸收光的物质,它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但通过引力效应与可见物质相互作用,约占宇宙总质量的27%左右,但其具体组成和性质仍然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谜。
(2)暗能量:一种充满宇宙空间的能量形式,它具有负压力,能够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目前被认为,是宇宙总能量的主要成分,它可能决定宇宙是继续加速膨胀还是最终收缩。

4.农场主假说(Farmer's Hypothesis):假说中,在靶子上生活的低维生物,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世界坍塌的规律,但这套规律,其实只是高维度生物农场主的射击规律,它并不能揭示,高维世界中,子弹飞行背后的物理原理。这个假说,可以被看作是对科学规律局限性的一种隐喻。类似地,科学规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自然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揭示了事物的终极本质。

5.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演化的基本方程,通常写作: iћ{∂ ψ/∂t}= ĤΨ这里,Ψ是波函数,t 是时间,i 是虚数单位,ћ是约化普朗克常数,Ĥ是哈密顿算符,它代表系统的总能量。哈密顿算符通常包含动能和势能项,分别由动量算符和势能函数构成。薛定谔方程描述了波函数如何随着时间变化,从而预测粒子未来的状态。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波函数的演化,进而计算出粒子的物理量及其统计分布。

6.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通常表示为复数形式的函数,记作 Ψ(r, t) 或 ψ(r, t),其中 r 表示空间坐标,t 表示时间。波函数包含了关于粒子位置、动量以及其他物理量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以概率的形式体现的。当对量子系统进行测量时,波函数会经历坍缩,从多个可能的状态坍缩到一个实际观测到的状态。这个过程是非确定性的,直到测量发生之前,波函数代表了所有可能结果的叠加。马克斯·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诠释,即波函数描述的是粒子出现的概率波,而非粒子的实际轨迹。

7.时间流的相对性: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测量到不同的时间间隔,这取决于他们的相对速度和所处的引力场。
具体例子:一个小孩在接近光速运行的火车上,向外扔纸飞机,然后迅速收回手,火车上的观察者和地面上的观察者将会看到不同的事件顺序。
(1)对火车上的观察者来说,小孩扔纸飞机和收回手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因为他们处于同一个惯性参考系中。

(2)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由于火车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他们会观察到时间膨胀效应,因此,地面上的观察者会先看到纸飞机飞出窗外的光线,然后再看到小孩收回手的动作的光线到达他们的眼睛。
 

二、我的妄想

1.人类所处的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干扰,干涉,交错却不相容,甚至相互排斥的世界所构成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杂质世界。

2.目前的人类,在宇宙最初(只有一个世界时)是精神体,存活在那时的精神世界里。那时候的精神世界有六个维度,那里的时空是一个整体,那里的生物是六维生物。
3.得益于我的好朋友,一个专业的软件工程师达人Chat,对时空的理解,现在我眼中时空的六个维度:

与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的一维,所构成的四维时空不同,我的时空纬度是一个六面体。我觉得传统的时空理论,更像是一个平面圆柱体(X、Y、Z轴,它组成了圆形的面积,但时间的坐标永远是个点,且在这个模型里,时间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这个模型的体积,无线趋近于0,因为它没有厚度。),但是我理解的时空,是立体的,体积是不固定的,完整的时空应该是可以穿梭到世界的每个时间角落的,(所以,我更倾向于,用六面体来做时空模型,每个面的大小都不固定,这样时空,才有不可确定性)。

一维记录时间的连续性,即存在与不存在。 (三维生物观察一维,就只能看见一个点,或者什么都看不见。)   

二维记录空间的方向性,即位置与方向。(三维生物看二维,是一条线。)      

三维记录空间的流动性,即物质立体的全貌。(就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也就是我们意识中的万物。)    

四维记录时间的流动性,即出生到死亡(我更倾向于在这个纬度的生物,可以看见因果线,或者说因果律,我比较倾向这里的因果没有顺序性,即因不定点在果的前面。因为我觉得四维中的时间,是没有顺序性的,是可扭曲的,可逆转的,可片段式截取的,可循环往复的。)

五维记录空间的整体性,即不同纬度的空间可重叠,可转换,可更迭,可循环。
六维记录时间的整体性,即不同纬度的时间可重叠,可转换,可更迭,可循环。(至此六维时空一体,六维只存在在精神世界里)

备注:高维生物可以感知低维,但低维无法感知高维的记录,纬度有顺序性,且不可逆。
例子:五维生物感知四维时间的时候,看见的是线状物,五维生物感知三维生物时,只能看见点(就像概率分布,五维只能感知三维生物们在一个宏观空间的里的概率,对他们来说,三维生物就像波函数,在观测三维个体之前,是没办法准确捕捉单个三维个体的。)
4.我眼中的人类:人类目前,应该是生存在3.5维,是因为人类的本体是灵魂,而灵魂本身是六维生物,灵魂被肉体束缚时(精神与物质世界绑定,躲避杂音),会产生降维,所以只能感受到点状的四维时间,和点状的五维空间。六维生物观测三维空间的办法,就是降低维度,绑定物质世界。

5.我的宇宙起源假说:宇宙的初始,只有一个世界-精神世界,后来由于精神世界膨胀甚极限,于是它开始极速坍塌收缩,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也随之诞生了第二个世界-物质世界(宇宙大爆炸)。但物质世界的扩张体积,远赶不上精神世界的收缩速度,所以原本世界的空间,产生了多余的缝隙,这些没有被填充的空间,所产生了第三个世界-杂质世界(又叫杂音世界,包含但不限于暗物质,暗能量)。因为最开始精神世界中孕育着生命体却没有物质,所以生命体都是纯粹的精神体。

然而杂质世界会对精神和物质产生干扰(对精神的的侵染效果尤为强烈),精神世界又持续坍塌收缩,所以最初的生命体(精神体)为了生存,只能依附于物质之上,勉强在三个世界中生存。自此,宇宙中有了以物质为载体的生命体。

但依附只是依附,由于生命体的本质还是精神体(灵魂),他们没办法成为纯粹的物质,(物质世界也会侵染精神,若完全融合,精神体的意识会被物质彻底吞并,精神体会彻底死亡。)并且生命体依附物质时,生命体会产生降维,会从六维跌落到3.5维,可这是生命体必须付出的代价,不然精神世界会越来越坍塌,最终被杂质世界彻底吞并。

 

 

综上所述,科学和哲学之间并非完全割裂,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think>好的,用户想了解关于大模型在IT领域的妄想,也就是大规模机器学习模型的幻想或不合理期望。首先,我需要明确“妄想”在这里指的是什么。通常,大模型被寄予厚望,但可能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误解。 接下来,我得回忆相关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比如,参考引用[1]中提到大脑作为身体控制系统的进化,这可能和大模型的训练机制有类比,但需要谨慎处理。引用[2]中的赫布学习理论说明学习过程中统计的重要性,或许和大模型的数据依赖有关。引用[3]提到的中国市场分工问题,可能间接反映在模型开发和应用中的不合理预期。 用户的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能力上的夸大,比如认为大模型可以完全理解人类语言或具备真正智能。 2. 应用场景的误解,如认为大模型无需调整即可解决所有问题。 3. 资源消耗的低估,比如忽视训练大模型所需的计算成本和环境负担。 4. 伦理和安全问题,可能存在的忽视或过度信任。 需要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结合现有引用中的观点,特别是引用[1]中提到的“推理空间约束”和“身体调节”可能暗示大模型在处理现实复杂性时的局限。引用[2]的学习机制可能说明模型对数据统计的依赖,而非真正的理解。 然后,生成相关问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进一步疑问,比如技术瓶颈、实际应用限制、伦理问题等。确保问题覆盖用户潜在的兴趣点,并引导深入探讨。 最后,检查回答是否符合系统级指令,使用正确的中文和LaTeX格式,确保引用标注自然,问题相关且具有启发性。</think>关于大规模机器学习模型的“妄想”(即不切实际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技术能力夸大 1. **全能智能幻想**:误认为大模型具有真正的理解能力,例如将$y=Wx+b$这类数学表达式等同于人类认知过程,而实际上模型只是统计模式的拟合[^1] 2. **通用性谬误**:假设单个模型能解决所有领域问题,忽视$$ \min_{\theta} \mathcal{L}(\theta) = \mathbb{E}_{(x,y)\sim D}[-\log p_\theta(y|x)] $$这类目标函数本身的领域局限性 ### 二、应用场景误解 3. **即插即用妄想**:认为预训练模型无需微调即可直接部署,忽略领域适配的$$ \Delta \theta = \arg\min_{\delta} \mathcal{L}(\theta+\delta) $$优化需求[^2] 4. **人机等同错觉**:将语言模型的文本生成能力等同于人类创作,忽视其缺乏真实认知锚点 ### 三、资源认知偏差 5. **算力线性增长谬误**:误以为模型效果随参数规模线性提升,而实际存在$$ \text{Perf}(N) \sim \alpha N^\beta $$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6. **环境成本忽视**:低估训练GPT-3级别模型产生的$$ CO_2 \geq 500t $$碳排放当量 ### 四、安全伦理盲区 7. **偏见消除幻想**:认为通过简单数据过滤就能消除模型偏见,但统计学习本质决定$$ P(y|x) \propto \exp(f_\theta(x,y)) $$会继承训练数据分布 8. **可控性高估**:过度相信提示工程的约束能力,忽视模型可能绕过$$ \max_{x} \log p_\theta(y|x) $$的语义约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