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有养殖企业薪酬体系改革项目成功案例纪实
——基于发展目标制定薪酬结构,以终为始,保障激励效果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专业化”的转型浪潮,薪酬体系优化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环,正被众多国企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进。然而,很多企业的薪酬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激励效果未达预期、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被限制的薪酬总额难以满足激励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薪酬总额内设计科学的薪酬方案,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成为了摆在所有国企改革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某国有养殖企业,正面临着薪酬激励性不足的问题,该国有企业是专门从事鲜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出口型公司。近年来,因疫情影响和行业竞争加剧,企业亏损严重,同时为响应国企改革,企业领导拟转向市场化运作以增强盈利。鉴于当前管理模式难支撑这一战略转变,企业决定开展市场化改革,改革薪酬体系以激励员工。考虑到薪酬总额受限、内部需要稳定,企业决定寻找专业第三方开展支持。
【华恒智信解决方案】
鉴于此,华恒智信咨询公司受邀为该企业提供薪酬体系改革咨询服务。
专家组经过调研分析,认为该企业薪酬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原有的以职级工资为主的薪酬体系不能适应公司转型发展。
该企业的原本定位为完成生产计划,对各类岗位的职责要求、人员要求并不高,薪酬也按照传统的职级薪酬制定,固定部分占比较大。随着市场化转型,其生产计划不再稳定,对各类岗位的履职、人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薪酬体系不再适合当下的工作现状。
2、目前薪酬总额限定下,存在惩罚大于激励的现象,大家反映“多干多错”。
由于存在薪酬总额限定,企业在按照固定薪酬分发后,几乎没有剩余的薪酬。因此,薪酬体系对于绩效、奖金方面的考虑较少,约束性、惩罚性的管理办法较多。长此以往,滋生了多做多错的错误思想。
3、原有薪酬和绩效考核挂钩较少,缺少调薪机会,员工看不到希望。
由于过去只要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公司的绩效考核也比较宽松,大家得分都较高。因此,虽然名义上薪酬发放与绩效挂钩,其效果却名存实亡。另外,以职级定薪的机制下,“一个萝卜一个坑”,员工晋升困难,只能熬年头等调薪,对改革缺少支持的动力。
华恒智信专家团队经过分析,指出目前公司需要根据战略导向,优化薪酬体系,调动大家积极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改变以职级定薪的结构,调整为根据岗位+能力+业绩定薪的方式。
项目组专家重构了薪酬体系,摒弃原有依据职位定薪的体系,转而根据岗位价值、个人能力、业绩成果等因素综合确定,其构成为:岗位+能力+业绩+奖金。
其中岗位薪酬用于凸显一线岗位的高价值;能力薪酬与人员自身能力挂钩,如配制饲料水平、看顾仔猪技术等;业绩与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可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用于激发员工积极性。
2、引入价值激励,以成本为导向,加强正向激励。
可增设年终价值奖金,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给予额外激励。对生产岗,可采用成本对标激励,如对配种岗依据行业标准考核配种量、分娩率等,达标即奖,不达标则罚;对管理岗则可按照“增量激励”原则,仅当团队成本降低时才可给予奖金。
而为应对薪酬总额限制,项目组提出两策:一是通过降本增效,收益提升后,以此为依据申请扩大总额;二是以系数乘薪资总额,计算分配年终激励,保障奖励不突破总额。
3、加大绩效工资的占比,优化管理记录工作,建立薪酬增长的规则。
市场化改革下,项目组建议薪酬向市场效益倾斜,优化薪酬结构,减少固定薪酬,增加绩效占比。此外,加强日常管理记录,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成本高低等,作为调薪的依据。
【结言】
该公司的解决方案不仅适用于个案,其他同行也能从中获取裨益。国企在市场化转型的征途中,需要全面激发员工潜能,实现成本的有效削减。针对传统薪酬体系存在的“平均主义”等问题,华恒智信团队精准施策,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以管理数据作为绩效评估的客观依据等方式,推动薪酬改革迈向深入,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