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项起初由消费者自发尝试的“反向商品搜索”现象,近期在亚马逊平台上迅速升温,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这种操作方式——即用户通过已有商品的照片进行识图搜索,最终在亚马逊上找到同款商品或相似款后进行比价或下单——正在悄然改变电商平台的购物逻辑,也重新定义商品展示在交易路径中的地位。
利用AI视觉识别,识图购物逐渐主流化
早在2020年,谷歌与Pinterest便已推出基于人工智能(AI)的图像识别购物工具,允许用户通过图像查找相似产品。随后,TikTok、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也纷纷将视觉搜索功能纳入其平台生态。然而,将图像搜索反向应用于亚马逊の商品搜索,则是消费者“自下而上”推动的一场操作革新。
以2023年中下旬为分水岭,全球电商社区Reddit、Facebook讨论组及诸如YouTube频道中,出现大量分享使用“Google Lens”或“Pinterest Lens”拍摄实体商品后进行反向查找,并通过亚马逊购买同类产品的案例。这类经验式内容、构建简单但高效的“外部识图+亚马逊采购”路径,为海外消费者提供了绕开品牌溢价、对比全球化价格的新方式。至2024年初,该趋势在多个国家迅速扩散,尤其在价格敏感度高的市场如印度、巴西、西班牙反响强烈。
根据Statista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超过83%的Z世代用户表示曾通过某种形式的图像搜索进行商品浏览或决策购买。亚马逊虽然尚未推出强力主导的图像识别搜索入口,但大量用户将其商品库用于“验证来源”与“比价参考”,构成了一种非常规的新浏览路径。
案例解析:图像识图如何指引消费路径
以一位法国用户Mélanie的使用场景为例:她在巴黎一家服装店看到一款价格为129欧元的中性风长风衣后,拍下照片并用Google Lens进行识图,随后定位到亚马逊德国站一款相似单品,价格低至43欧元,并带有Prime配送服务。她随后选择在亚马逊下单,次日收货。Mélanie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一经历后,引发上万用户转载与模仿。
另一个典型案例来自巴西,消费者Rafael在Instagram看到一款健身器材产品广告,其售价为大约220美元。他截图后通过Pinterest Lens查找相似产品,最终在亚马逊美国站找到售价仅为145美元的同款产品(支持直邮)。Rafael指出:“平台之间的价格差异有时高达40%,反向识图搜索实际是种去中心化的购物策略。”
平台应对:亚马逊将发力AI视觉搜索?
尽管这对亚马逊而言是流量导入的新机会,但在缺乏自身图像识别系统的情况下,相关搜索路径仍依赖谷歌、Pinterest等平台的识图能力。这种“跳转式”搜索带来如下挑战:
-
用户数据不再完全留存在亚马逊系统内;
-
消费者初触品牌并非源于亚马逊展示页,削弱品牌在平台内部的主导权;
-
渠道价格对比加剧跨境市场利润压缩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8月亚马逊在其季度财报中提到将加强生成式AI与视觉分析的投入,外界普遍猜测亚马逊正在开发内部视觉搜索工具。这一点可从旗下子品牌Alexa的算法更新中窥见端倪。另一方面,印度市场上的亚马逊已经低调推出实验性图像搜索功能,与其在2022年收购的AI初创公司Snackable AI的技术布局有关。
如果亚马逊正式上线自有视觉搜索产品,其搜索起点将不再只是“关键词”,而是图像。该机制如被全面采纳,将极大提升移动端用户的购物体验,也可能促使品牌方更新其商品展示策略。例如,服饰类卖家需提供更清晰的实物图;生活电器类产品要提升图像细节精度,以便于识图检索的准确还原。
对跨境卖家的启示:图片和SKU策略需要再定义
在目前的逆向识图生态中,影响商品销量的往往不是标题关键词,而是与“图片辨识度”直接相关的视觉标签。这种变化对传统依赖SEO策略的卖家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首先,卖家的商品图片成为新营销“起点”。传统商品拍摄习惯(如批量模板化摄影、纯白背景等)可能掩盖了商品本身的特色,不利于识图引擎抓取特色标签词(如“金属把手”“编织皮带”等)。未来必须加强产品细节的视觉呈现,并标注合适Alt图像标签,以优化图像检索过程。
其次,SKU颜色、款式必须精细区分。跨境卖家常为简化运营而将同款多色归为单一Listing,但这可能降低图像在视觉引擎中的唯一性,从而削弱“同图定位”的识别效率。
有卖家团队测试发现,在主图中嵌入独特包装、品牌水印、或加入少量生活化场景,有助于图像识别搜索的“搜索收敛”。这证明图像在未来将不再只是展示工具,更是商品与算法之间的桥梁。
产业链影响:价格透明度提升,制造端走向再优化
反向通过图像识别锁定商品、再平台搜索比价的购物模式,正重塑跨境电商的价格透明度。平台之间的“价格定位差异”被实时揭露,进一步挤压渠道溢价空间。
从制造商角度来看,信息对称可能促使品牌加大对供应链可追溯性与跨境定价管理的建设。尤其对于OEM品牌或同源制造的多个微品牌而言,视觉识别倒逼价格逼近统一区间,将有可能推动品牌重新调整分销策略,或者探索更具差异化的外观设计策略。
此外,国家层面如印度、越南、印尼等制造业新兴国,有望通过图像识别的“点对点”识别优势,绕开品牌壁垒,直接将自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种改变利用AI识别的平权性,给中小品牌带来更多出海机会。
政策监管尚未明朗,但消费者权益需聚焦
至目前为止,尚无监管机构对图像识别跨平台购物模式出台专门规范。但围绕品牌版权保护、商品形象被擅自使用的问题,已有品牌提出关注。
欧盟委员会在2024年3月针对生成式AI及图像内容生成应用发布了新的《数字服务法案》框架草案,其中提到平台需承担一定的图片内容可识别性责任,意味着未来电商平台或需增加图像溯源机制。若亚马逊未来上线视觉搜索功能,其算法责任界定也将面临严格审查。对于中小卖家而言,提前合法获取图像授权,并在Listing中标识原创属性,可能是避免纠纷的关键。
结语:跳脱关键词的时代,图片成为决策开始
从传统的关键词搜索,到如今的图像主导式购物行为,跨境电商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图片不再只是商品的辅助信息,而是构建流量通路的中心。在图像识别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那些擅长“讲图故事”的卖家将拥有更大主动权。而平台之间的价格与内容差距,也将在图像搜索的镜头下无所遁形。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技术赋能下实现理性消费与货比三家的有力工具;而对亚马逊及其全球生态而言,这却可能是一次结构性的渠道变革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