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还能用吗?
核心观点
我们发现应用股权风险溢价(ERP)指标投资A股存在两个规律:一是经济转型期A股估值或国债收益率中枢不稳定时ERP容易失效;二是股市增量资金出现内外资切换时ERP容易失效。结合这两点规律可以发现:一方面,过去一年来外资ERP处于均值以下,当下A股边际增长资金或主要源于内资存款搬家,因此当下内资ERP的有效性要高于外资ERP。另一方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难言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即将达到稳定,因此未来内资ERP指标的有效性或存疑。
近期股权风险溢价的失效
过去一段时间,股权风险溢价指标的失效引发市场关注。从2021年7月上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突破三年滚动均值之上到2024年9月美联储降息之前,上证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水平维持在历史高位,期间有3次突破均值+两倍标准差的水平,但是上证指数并没有出现趋势性上涨的现象,令市场对股权风险溢价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回顾历史上股权风险溢价达到历史高位后上证指数的走势,我们发现有5次股权风险溢价突破均值+两倍标准差后3个月内上证指数触底趋势性回升,即2005年、2008年、2014年、2018年和2020年。此外,有2个时期内股权风险溢价失效:一是2010~2014年间A股的估值中枢下移,二是2021~2024年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率中枢下移。
股权风险溢价的理论辨析
股权风险溢价的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备受青睐的联储模型,即10年期债券收益率(BY)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盈利收益率(EY,市盈率的倒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随后,Edward Yardeni将EY-BY命名为美联储模型,市场也普遍将EY-BY称为股权风险溢价(ERP)。
尽管股权风险溢价在市场上的应用非常普遍,但是学界对其并不“感冒”,认为联储模型只是华尔街的销售话术,因为它几乎总是发出“买入信号”。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大家对股权风险溢价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包括缺乏理论支持、样本选择偏误、没有预测能力以及低利率期失效。
股权风险溢价的历史回测
北向资金视角的三阶段回测。我们分2005~2015、2016~2019以及2020~2023三个区间根据ERP对万得全A进行回测,可以发现:2005~2015年间,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计算的股权风险溢价的回测回报更高,而2016~2023年间,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计算的股权风险溢价的回测回报更高。
本轮上涨内资ERP重要性凸显。2024年9月4日,内资ERP上行突破均值+两倍标准差,随后上证综指从9月18日至9月30日,区间涨跌幅已经超过了20%(22.8%),显示出内资ERP的有效性。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当内资成为股市的边际增量资金时,内资ERP比外资ERP更加有效,这一点与2016~2023年间外资是股市稳定的边际增量资金时外资ERP重要性增加的情形不同。
股权风险溢价的投资启示
经济结构转型期ERP指标容易失效。既然ERP存在理论局限性,A股远期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不存在协整关系,那么ERP指标的有效性严重依赖于A股估值以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的稳定。如果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那么A股估值中枢或者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中枢可能不再稳定。
内外资金切换时ERP指标容易失效。随着北向资金成为股市边际增量资金时,外资ERP的有效性逐渐增加。例如,2022年时A股市场的走势也证实了外资ERP比内资ERP更有效。相反,当内资存款搬家是股市的增量资金时,内资ERP触及均值+两倍标准差反而成了更有效的买入指标。
结合ERP的两点规律可以发现:一方面,过去一年来外资ERP处于均值以下,A股边际增长资金主要源于内资存款搬家,内资ERP的有效性要高于外资ERP。另一方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难言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即将达到稳定,因此未来内资ERP指标的有效性或也存疑。
风险提示:
统计规律失效,文献梳理缺漏,回测基于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