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美国开始实施限制其个人和公司投资中国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领域的新规。在量子技术这一被视为中美博弈新领域的领域,两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发表文章指出,虽然美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一度领先,但中国正在迅速缩小这一差距。中国被视为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导者,而在量子传感方面则与美国并驾齐驱。
最有趣的是,《经济学人》杂志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量子技术发展模式可能有点“特别”。在中国,大部分量子技术研究都是在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校里进行的,这和美国那些大科技公司主导的模式很不一样。看来,有时候“国家队”出马,确实能干出点名堂来!
文章还提到,中国的量子计算机虽然还在依赖西方的“零件”,但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变。比如,合肥知冷低温科技制造的稀释制冷机,就像是给量子计算机造了一个超级“冰箱”,让它们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运行。这可是个技术上的大突破,就像是量子世界里的“中国制造”!
尽管《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的这种模式可能削弱企业间竞争的动力,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模式,在构建这种长期、回报不确定的技术供应链时,可能还真有点优势。
现在让我们看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就。
2022年,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6月和8月,“墨子号”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2020年6月,科学家利用“墨子号”作为量子纠缠源,向遥远的两地分发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为量子通信走向现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已建成超过1万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覆盖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球最长的量子通信网络。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信息安全水平,还为全球量子通信技术的商用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创新,如量子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天元量子模拟器等。这些技术在通话、云、网、平台等方面实现了融合创新,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量子通信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这包括利用光纤构建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链接邻近两个城市的城域网络、以及利用卫星平台中转,链接遥远区域之间的量子通信网络。
这些成就体现了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预计将对未来的信息安全、金融科技、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在量子领域除了量子通信方面的成就外,还取得了其他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方面。
2023年,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
2024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在arXiv线上发表。超过谷歌于2024年10月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最新进展——72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为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
“量子计算优越性”是指量子计算机需要在特定的问题求解上,表现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能力,从而解决连超级计算机都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计算任务。量子优越性是量子计算具备应用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一个国家量子计算研究实力的直接体现。
至此,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商红慧教授、杨金龙教授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亿原子级拉曼光谱的量子力学模拟。这项成果成功入围了2024年戈登·贝尔奖,这是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项,表明中国在量子力学模拟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院士等人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这项研究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对于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温超导机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