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场举世瞩目的赛事——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于北京亦庄震撼开启。此次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消息一经央视新闻报道,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目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近20支参赛队伍已陆续抵达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他们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着赛前的最后调试,力求让机器人以最佳状态奔赴赛场。此次参赛机器人全阵容已然发布,涵盖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机器人企业,这些机器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将在赛场上展开激烈角逐。
本次赛事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创新的“人机共跑”模式。人类选手与人形机器人将同步报名、同时起跑,共同完成21.0975公里的赛程。不过,为了保障安全,跑友与人形机器人之间设有栏杆阻隔,他们的起点均为南海子公园,终点为经开区国家信创园。这种独特的形式不仅增添了赛事的趣味性,更为人类与机器人的互动交流搭建了全新的平台,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科技与体育融合的独特魅力。
从参赛机器人的个体特点来看,它们在样式、身高、体重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的机器人身高超过1.8米,脚蹬专业跑鞋,奔跑时速可达12公里,展现出强大的运动性能;有的则身形小巧玲珑,灵活敏捷 ,如“旋风小子队”的“N2”机器人,以及身高仅75厘米、体重10公斤的“小巨人”机器人。
在赛事保障方面,组委会也做了周全的安排。沿线贴心设置了机器人补给站,还有保障车随时待命,方便参赛队伍及时更换电池及零部件,确保机器人能够顺利完成比赛。比赛不仅按照完赛时间长短确定冠亚季军,还计划设置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等多个奖项,为机器人提供多元展示平台,全面激发各参赛队伍的积极性。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本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赛事,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验证平台、产品推广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通过21公里的赛道挑战,人形机器人将在户外真实环境中,全方位接受技术考验,充分展示其在可靠性、稳定性、续航能力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随着比赛的举办,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街道、从概念走向应用的路径正逐步清晰,有望为未来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