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我接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约稿,让我以南狮为题材创作一个打击乐重奏作品。说实话,一开始我既兴奋又有点懵。南狮,那可是中国狮舞里独具特色的一种,它起源于广东省佛山市,是一种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的传统表演艺术。南狮不像北狮那么追求形似逼真,而是更注重神似神韵,这在珠三角地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重要民俗文化。佛山的舞狮不仅模仿动物动作,还会演绎古代的英雄人物,比如《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把粤剧、武术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元素都融入其中,展现出仁、义、勇、忠、孝、敬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他们的表演程序非常讲究,舞狮者要根据所表演的“青阵”(也就是主题),按照一定的舞法与路线,结合锣鼓乐,完成整个套路式的表演,最后还要“采青”。
我选择了南狮《赵云截江救阿斗》表演的“青阵”情节,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赵云那可是三国里的英雄人物,他的英勇事迹特别适合用音乐来表现。这个情节包括“赵云雄狮出场”“桥头截船”“急追少主”“弃马上舟”“杀周善救主”等部分。我在创作中融入了【跑步鼓】【中展】【举花头】【察洞】【照水影】【滚花】【七星】【三星】等多个传统南狮的锣鼓点,还结合了西方多声部思维与音色组合变化等现代作曲技法,以七重奏的锣鼓乐形式呈现常山赵子龙征战马冲刺的英勇事迹。
要把这种综合表演形式转化为以诉诸于听觉为主的音乐形式,思路得转换一下。而且传统锣鼓乐被改写成定格于谱面的总谱,也需要好好转译。这个过程虽然不容易,但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所以,我就想把《赵子龙截江》整个采风、创作与排演实践过程分享给大家。
一、采风:追寻南狮的"活态基因"
说到采风,那可真是一个既辛苦又充满惊喜的过程。我们跑了好多地方,大概有五个点吧。
(一)佛山市南海“黄飞鸿龙狮协会”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佛山市南海的“黄飞鸿龙狮协会”。一到那儿,我就被那种浓郁的传统氛围给吸引住了。这里可是真正的佛山黄飞鸿功夫的传承地。师傅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黄飞鸿武术馆的历史发展,还有咏春拳的传承,当然,南狮及锣鼓的精髓更是重点讲解的内容。
师傅们现场给我们演示了南狮的表演,那动作、那神态,真的是神似神韵。他们还给我们讲解了南狮锣鼓的基本节奏和打法。我们还拍了好多照片,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
佛山南海黄飞鸿基地
佛山南海“黄飞鸿基地”采风2
(二)佛山祖庙
第二站我们去了佛山祖庙。这里可是“黄飞鸿基地”的固定表演实践场地。表演的孩子们大概十六七岁,别看他们年纪小,那可是真功夫。他们先打拳,然后上高桩,那动作干净利落,看得我们大开眼界。同时,我们注意到他们演奏的锣鼓,真的是很有特色。我们还拍下了照片,准备回去好好研究。
佛山祖庙醒狮表演
(三)第三站:拜访编剧老先生张杰奎
第三站,中午我们到一家潮汕火锅店吃饭,通过文化馆请来了一位大半生专注于以南狮为题材写作的作家张杰奎先生。张老先生已经年近80了,走路有点慢,我们心里都特别过意不去,觉得自己有点打扰他。他的著作主要在剧本和小说方面,有些已经出版了,有些还在抽屉里。看得出来,他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好作家。
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们南狮有“擂探平步三快七”几大类型,还详细讲解了南狮锣鼓的精髓。这些都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信息。南狮艺术的实践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是理论资料的记载以及研究是相当空白的。张老先生对南狮的介绍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张先生说,南狮锣鼓的精髓之一就是在5拍里,往往在第4拍加花,这种细节真的是太重要了。可惜的是,上个月就在3月29号早上,张老先生仙逝了。其实当天下午就是我们的讲座和论坛,前一天《赵子龙截江》再次演出。这再次告诉我们,抢救非遗传统,刻不容缓。
采访作家张杰奎先生
(四)第四站:佛山“忠义堂”
第四站,我们到了佛山“忠义堂”。因为在采访张老先生的时候,引路人林清和得知了我创作采风的真正所需,就是关于南狮锣鼓内在的形式构成,而远不只是历史与文化背景资料。所以,他们把我带到一个武术馆,这是“白眉拳”的传承基地,也是三星锣鼓的传承基地。
佛山是广东醒狮的发源地,分为三星狮艺与七星狮艺两大流派。根据史料记载,三星狮可追溯到清代以前,是迄今历史最悠久的原始狮艺文化之一。它几乎没有受到外来醒狮文化的冲击影响,紧密地联系着佛山本土地传统文化。但正因如此,它也没有被业界广泛知悉、流传与推广。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三星狮才得以在公众面前得以充分展示。
三星狮锣鼓的最突出特点是鼓点阴阳分明,一重一轻,抑扬顿挫,行云流水,段落间隔切点较少,比较清晰。早期有锣鼓的文字谱“秋水清,秋月明,秋水冷清清,秋上瓦背月……”来形容鼓点的清晰。所谓“点点清”是指用鼓乐的演奏采用单头鼓槌敲击,鼓槌相对较长,头尾大小不一。当今的三星鼓已改进了传统鼓点点数少,平音且缓,阴阳打法不突出等因素,从而使得鼓点上的点数节奏之间灵活相连、和音圆滑,增加了“鼓花”,三星鼓更加紧凑与淋漓尽致,快慢缓急与阴阳轻重更为突出。
两位庞师傅念三星锣鼓经
(五)第五站:南狮艺术馆
第五站是南狮艺术馆。这个在佛山禅城区的南狮艺术馆是一个致力于传承与推广岭南醒狮文化(南狮文化)的非遗展示与教育平台,由罗金泉导演创办。这位罗先生是醒狮文化的狂热发烧友。早年间,他在香港做电影相关工作,由于喜欢醒狮,他很早就从各地收藏狮头以及醒狮相关的物件。回到祖地佛山后,他建立了一个传统南狮艺术馆,旨在保护非遗、培养年轻一代对醒狮的兴趣,同时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这个南狮艺术馆收藏了300多个狮子,以广东佛山的为主,还有福建等其他地方的狮子,每个狮子制作都非常精美而且都有具体的介绍。这也是一个咖啡厅,很精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歇脚。我在书架上看见两本厚厚的书,由马来西亚的南狮师傅萧斐弘写作的《论狮——萧斐弘谈狮论艺》。这套书让我眼前一亮,因为里面不仅有关于南狮的历史文化介绍,更有大量的具体的锣鼓谱,从记谱符号,到具体锣鼓经,以及套路情节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罗先生说,这本书一出来就卖光了,在香港出版,萧斐弘先生在马来西亚。于是,我在南狮艺术馆把这本《论狮》一页一页地拍下来……
南狮艺术馆
(六)第六站:拜访粤剧打击乐师傅罗锦伦
其实还有一站,就是后来我拜访了粤剧打击乐师傅罗锦伦先生。这是一位很有心的先生。他本来就是粤剧团的“掌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乐队指挥”。毕生从事粤剧打击乐演奏教学。他退休以后继续在“私伙局”玩广东音乐。闲暇之时,就写一点文字。他觉得,玩传统粤剧锣鼓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都是老师傅口传心授,现在后生辈接班的越来越少。而且,演奏的师傅往往只会演奏,不擅长写作研究,传统的锣鼓体系日渐式微。所以,他把粤剧锣鼓经的曲牌和要点写下来,沉甸甸的一本书,虽然没有出版,但真的是太珍贵了。得知我有心过来采风学习,于是和盘托出,给我赠送了一套,还配有他演奏的DVD。这些资料都是我学习理解南狮锣鼓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创作: 一场“非遗解码行动”
采风归来,我的内心满是激动与期待,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坦白说,这一过程充满了艰难与挑战,宛如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非遗解码行动”,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坚定有力。
南狮表演中,锣鼓点犹如跳动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程式化音乐表达。它是锣鼓钹乐师与醒狮舞者之间心照不宣的“语言”,传递着无声的指令与情感。通常由高边锣、大鼓和大镲三种乐器合奏,以鼓为主导,鼓锣钹共鸣,奏响了【擂鼓】【高狮鼓】【高七星】【慢七星】【高三星】【低三星】等多种锣鼓点。这些锣鼓点的轻重缓急,细腻地勾勒出狮子的不同神态与动作,时而威风凛凛,时而灵动活泼。而其千变万化的组合更是暗藏玄机,指示着各种青阵独特的破解原理和舞动路线,仿佛是一套精密的密码,等待着被解读与传承。
将南狮锣鼓的节奏与音色转化为现代的打击乐重奏乐谱,以及将南狮表演的套路情节转译为纯音乐形式来展示,这便是创作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这不仅是一次音乐形式的转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试图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创作之路的第一步,便是学习南狮锣鼓经。我们怀揣着热忱,跑遍了整个广州市与佛山市的图书馆与文化馆,却遗憾地发现,没有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南狮锣鼓经的书籍与教材。在这样的困境中,萧斐弘的《论狮》与罗锦伦的自编教材宛如黑暗中的明灯,显得尤为珍贵。然而,仅有这两本书籍和采风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我深知,要真正理解南狮锣鼓的魅力,必须听到锣鼓的声响,看到舞狮的动作,感受那份鲜活的生命力。于是,我在抖音上开启了一场“寻宝之旅”,像一个执着的探险者,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角落。终于,我发现了许多精彩的短视频,如获至宝般将它们下载下来。每个视频我都翻看几十遍,反复聆听、仔细观察,试图从那些短暂的画面与声音中捕捉到南狮锣鼓的精髓。然而,网络上附带的谱子往往存在记谱问题,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工作难度。但我没有退缩,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耐心,一点点地将谱子扒下来,并以五线谱的形式精准地记录下来。然后,我从中提取关键要素,像一位精心雕琢的工匠,将这些元素进行拓展写作,变成多声部,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虽然艰难,却让我收获满满。我仿佛在解读一部古老的密码,逐渐揭开了南狮锣鼓的基本样式,为日后的继续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前期的学习与准备,我终于可以开始创作了。先写手稿,将脑海中的旋律与构思化为纸上的音符,这是一个充满灵感与专注的过程。然后是打谱,然而锣鼓的符号繁多复杂,finale打谱软件里并没有现成的符号可供使用。这又是一个难题,但我没有被吓倒,而是专门请人画图,再将这些精心绘制的符号导入软件中。完成以后,还要出分谱,出小样,仔细调整音色,力求让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地传达出南狮锣鼓的独特韵味。此外,我还撰写了一个作品简介,并进行了翻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意义。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打磨,《赵子龙截江》的谱子终于基本搞定了,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回首整个创作过程,真正坐下来写作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10天半个月左右,但前期的采风、扒谱学习锣鼓经等工作,却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过程,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创新点与艺术价值,甚至学术价值。商品与艺术品的差异在于,前者可以大量复制,后者却独一无二。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创意与匠心独运,需要创作者下足硬功夫。而我,正是在这场“非遗解码行动”中,倾尽全力,只为让南狮锣鼓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音乐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后人得以领略它的独特魅力,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排演:传统与当代的"音色对话"
在艺术的舞台上,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场独特的旅程,而这场旅程中,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从远程磨合的艰难首演,到传统艺术的震撼回归,再到音色的正名之战以及即兴艺术的精彩展示,这一系列的经历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
首演:远程磨合的挑战
2024年12月6日,我们迎来了这场音乐之旅的起点——首演。然而,这一天的演出之路可谓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亲临排练现场,只能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远程指导。这种特殊的排练方式,无疑给我们的准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屏幕之间的距离,不仅隔开了我们彼此的交流,也使得排练的效率大打折扣。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克服着这些困难,继续朝着目标前进。
更棘手的问题是,部分专业打击乐器尚未到位。对于一场以打击乐为主的演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乐团的成员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临时用替代乐器完成了排练。虽然这些替代乐器在音色和表现力上无法与专业乐器相媲美,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令人感动的是,主办方在了解到我们的音色需求后,毫不犹豫地斥资两万余元购置了全套专业打击乐器。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支持,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背后的力量。虽然条件有限,但乐团成员们倾尽全力,凭借着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对艺术的热爱,最终呈现出了作品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个框架还不够完美,但它是我们在艰难条件下努力拼搏的成果,是我们音乐之旅的第一步。
刘健:中国打击乐重奏《赵子龙截江》(室内乐版首演,2024.12)
二次演出:传统艺术的震撼回归
经过首演的洗礼,我们对演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025年1月12日的第二次演出,我们决定来一次大胆的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这次演出的亮点之一,就是我们特邀了“忠义堂”的庞浩坤师傅(警校大三学生)进行南狮现场表演。庞浩坤师傅的加入,为我们的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南狮作为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威武雄壮的形象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受观众喜爱。而庞浩坤师傅的南狮表演,更是将这种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的设计别出心裁,充满了惊喜和创意。威风凛凛的南狮从观众席突然现身,沿着过道腾跃而至舞台,绕场一周后驻立台侧。这种独特的出场方式,瞬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奇幻的梦境之中。南狮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力量和灵动性,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作品的高潮部分,我们特别加入了庞炳林师傅演绎的原生态南狮锣鼓独奏。庞炳林师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南狮锣鼓大师,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这段即兴表演,将传统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鼓点,每一声锣响,都仿佛在与南狮的舞动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南狮锣鼓与乐团完美融合,共同推向尾声,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这一刻,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仿佛消失,观众们被这震撼的表演深深打动,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刘健:中国打击乐重奏《赵子龙截江》南狮版首演(2025-1-12)
音色之争:传统乐器的正名之战
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关于音色的问题。庞浩坤与庞海英师傅敏锐地发现,现代打击乐器的音色与南狮风格格格不入。南狮锣鼓作为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其音色和节奏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内涵。而现代打击乐器虽然在音色和表现力上有着丰富的变化,但在与南狮的融合中,却显得有些突兀和不协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庞浩坤与庞海英师傅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从佛山运来他们的镇馆之宝:一面重达30余斤的传统高边锣(需要两位乐手合力搬运)、一对音色浑厚的老镲,以及一面狮鼓。这些传统乐器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南狮锣鼓的灵魂所在。
当这些“老伙计”一发声,整个音乐厅都为之一震。特别是那面古董级高边锣的轰鸣,其震撼力远超电吉他的失真音效,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连声控灯都被震亮,这不仅是音量的震撼,更是音色的力量。这种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与南狮的舞动完美融合,让整个演出充满了灵动性和感染力。这一刻,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乐器在南狮锣鼓中的重要性,它们是南狮锣鼓的灵魂,是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
“大师课”:即兴的艺术
在这场音乐之旅中,最精彩的插曲莫过于庞兆升师傅的现场教学。庞兆升师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南狮锣鼓大师,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看到年轻乐手刻板地演奏,他一个箭步冲上舞台,夺过鼓槌即兴示范。只见他重拍如咏春寸劲刚猛有力,轻拍似太极云手行云流水,更妙的是在鼓槌互击间加入的装饰音,将“三星鼓”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庞兆升师傅的即兴演奏,让我们看到了南狮锣鼓的另一种魅力。他的演奏充满了灵动性和创造力,每一个鼓点都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演出后,他私下指点我们:“乐谱写得太过饱满,要给即兴发挥留些空间,这才是南狮锣鼓的灵魂所在。”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南狮锣鼓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固定的节奏和音色,更在于其即兴发挥的灵动性。这种灵动性是南狮锣鼓的灵魂,是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赵子龙截江》2025年3月28日排演
创作启示
这段排演经历,如同一场深刻的艺术之旅,让我们收获了无数的感悟和启示。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灵动性。南狮锣鼓不仅是节奏与音色的组合,更是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它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将这些饱含民间智慧的元素融入现代创作时,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维度,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我们既要追求创新,又要尊重传统的本质,保留其最动人的“呼吸感”。
通过这次排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灵动性和创造力。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创作,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珍藏。它不仅让我们收获了艺术上的成长和进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力量。我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和启示,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用我们的音乐和创作,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