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次整理,为个人观点,仅作为中医学习或医学考试的参考。请不要用您的症状,轻易套用。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辨证施治。
一、饮食失宜的概念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的量、质、时间等方面违背正常规律,超过人体的适应范围,或饮食偏嗜,从而损伤脾胃及其他脏腑,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合理的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但饮食失宜则可成为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二、饮食失宜的分类及知识点
(一)饮食不节
- 过饥概念: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情况。致病特点:长期摄食不足,营养缺乏,气血生化减少,可导致正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多种疾病。表现为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 过饱概念:指饮食超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致病特点:轻者可导致饮食积滞不化,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厌食、纳呆等症状;重者脾胃久伤或营养过剩,可发展为消渴、肥胖、痔疮、心脉痹阻等病证。小儿脾胃功能较弱,若过食易致食积,可出现疳积等病症。
(二)饮食不洁
- 概念: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食陈腐变质,或被疫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所造成。
- 致病特点:饮食不洁而致的病变以胃肠病为主,如腹痛、腹泻、呕吐等。若进食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可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可见腹痛时作、面黄肌瘦、嗜食异物等症状。若进食被疫毒污染的食物,可引发某些传染性疾病,如痢疾等。
(三)饮食偏嗜
- 寒热偏嗜概念:过分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某些病变。致病特点:过食温热性食物,可使肠胃积热,出现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甚至酿成痔疮等;若嗜酒成癖,酒性温热,久易聚湿、生痰、化热而致病,甚至变生症积。过食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
- 五味偏嗜概念: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废,且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致病特点:长期偏嗜某味,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因脏气偏盛,以致脏腑之间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的病理改变。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偏盛,克伐脾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过食咸味,会使肾水偏盛,克伐心火,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 食类偏嗜概念:专食某种或某类食品,或厌恶某类食物而不食,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等。致病特点:久之可成为导致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如过食肥甘厚味,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若长期素食,可能会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相应的疾病。
三、考研考点
- 饮食失宜各类型的概念、致病特点及机制:需要准确记忆并理解,可能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考查。例如,简述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
- 饮食失宜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应用考点,可能会结合具体病症分析饮食失宜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影响。如论述饮食偏嗜对五脏功能的影响。
- 饮食失宜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会出现在案例分析题中,要求考生运用饮食失宜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四、历年真题示例
- 单选题:过食肥甘厚味易导致的病症不包括( ) A. 肥胖 B. 眩晕 C. 风寒感冒 D. 消渴 答案:C。过食肥甘厚味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风寒感冒多由外感风寒之邪引起,与饮食肥甘厚味关系不大。
- 简答题:简述饮食不洁的致病特点。 答案:饮食不洁致病以胃肠病为主,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若进食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可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表现为腹痛时作、面黄肌瘦、嗜食异物等。若进食被疫毒污染的食物,可引发某些传染性疾病,如痢疾等。
五、原文必背口诀条文
饮食失宜总诀
饮食失宜病丛生,不节不洁偏嗜明。 过饥过饱伤脾胃,不洁病虫胃肠倾。 寒热五味食类偏,脏腑失调身难宁。
饮食不节诀
过饥气血化源空,面憔神疲病来攻。 过饱食积脾胃痛,嗳腐泄泻疳积逢。
饮食不洁诀
饮食不洁隐患藏,胃肠疾病腹中殃。 虫扰疫侵诸症起,谨防水土把病防。
饮食偏嗜诀
寒热偏嗜阴阳伤,温热积热寒脾凉。 五味偏嗜五脏乱,食类不均病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