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深秋,郑可成欣然接受了蚂蚁集团的校招录用offer,他简单收拾行囊,从庐州城来到西湖畔,实习、留任、成为蚂蚁集团首位博士后,一路顺畅亦无悔。
2025年的年初,他顺利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成为了工作站首位出站的博士后,也决定带着这两年多积攒的满满收获,继续开启在蚂蚁的新一程。
“这里放得下一张书桌”
从本科到硕博连读,从王大珩英才班到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郑可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扎扎实实读了9年。博士阶段的最后一年,郑可成决定带着这些年的所学、所思、所研,投入到工作实战。
秋招拿到“蚂蚁星计划”(为蚂蚁集团顶尖技术人才培养项目)offer前,凭借优异的科研成果和实习成绩,郑可成已经斩获了一众offer,但他没有过多犹豫,还是决定来蚂蚁、加入蚂蚁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他看来,这里能给予的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团队、领先行业的GPU等科研资源、还有充分自由开放的研究环境,是其他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成为了他两年博士后研究一以贯之的底气。
“这里放得下一张书桌”,郑可成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在蚂蚁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能让他真正静下心来看文章、安下心来做研究、耐下来心等结果。
最开心的时刻是论文中了
初入博后站,郑可成的研究选题是《面向复杂受限数据环境的视觉特征计算方法研究》,也就是针对诸如雨天等复杂环境中的视觉特征识别难题,让算法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并提供更为准确的解决方案。
凭借着做科研的熟稔和“眼缘”,这个选题定得很果断。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阻力,甚至在开题后多次尝试着换方向。他说好在“蚂蚁的团队很有耐心”,随着自己学术洞察视野的不断拓宽,在与导师、主管的一次次探讨中,研究内容也逐步明晰起来。
郑可成(左一)与团队外出参加行业研讨会
最终郑可成将原选题里的“视觉特征”扩展至时下正兴的“多模态特征”,针对模型泛化性、适应性不足这些核心问题,探索跨模态中视觉和语言多粒度的特征对齐。
“博后两年,最开心的时刻是知道自己的论文中了,达到出站要求了。”即使之前郑可成已经在CCF-A类会议CVPR、ICML、NeurIPS、AAAI等发表过十余篇文章,但博士后的出站任务依然给了他一定压力。好在方向定了、研究深了、心态稳了,最终郑可成以5篇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顺利出站。这5篇,其中2篇发表在ECCV、2篇发表在ICCV、1篇发表在NeurIPS,均属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
亦友亦师兄,能玩能科研
科研之外,郑可成还有一个被团队普遍认可的身份——“大管家”。或许是因为加入团队很早,或许是被公认的性格很好,他成了团队里很多人“亲近的朋友”。
2024年12月,郑可成被任命为“总统筹”,浩浩荡荡组织了一场30多人参与的Outing Day活动。活动定在了与杭州一城之隔的莫干山风景区,按计划,大家需要在外度过1天1夜。这么多人的集体活动组织起来并不容易,从提前挑选民宿、租赁车辆、预订门票到当天采买食材、带队登山、自助用餐等等,他事无巨细,带着伙伴们一起安排得妥妥当当。“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这场活动也成为了团队力量凝聚的一支强心剂。
郑可成(左二)与团队团建时的合影
现在的郑可成还担任了4位实习生的导师,他的实习生说:“他相处起来就像我的师兄,积极、随和、没有什么架子,但对待学术问题又十分严谨,在科研方向、方法设计及代码编写上都能给我准确而高效的指导。”亦友亦师兄、能玩能科研,一如很多人对他的共同印象。
科研就像爬山,还需继续攀登
爬山是郑可成最热忱的运动,他喜欢一路攀登至山顶,纵览山下景色,只奔着这个目的,过程中的乏累也都不值一提了。对郑可成来说,科研亦如爬山,专心探索两年,终于圆满抵达了博士后工作站的“胜利山头”。 但他的征程远未结束,下一程,他希望继续在蚂蚁做出更具影响力的成果——从小领域到大行业,从向前辈学习到成为别人的动机,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出对同行乃至社会的更大价值。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好好科研”,秉持着长期主义的态度,郑可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蚂蚁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蚂蚁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站)自2022年正式挂牌成立,2024年5月升级为国家站。工作站旨在共享蚂蚁集团丰富的产业实战科研场景,通过与顶尖高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携手培养优秀的博士后科研人才,促进重点技术的创新攻坚及实践应用。
目前,蚂蚁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进站共17人,进站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站围绕AI、图计算、数据库、金融安全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课题研究。 蚂蚁技术研究院蚂蚁技术研究院致力做有用、有想象力的科研。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未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做强做大做优我国数字经济努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