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也和我一样,有时很想知道去年的今天自己在做着些什么事?或者说,想知道自己把时间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上?有没有人想过,把时间的走向记录下来?
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他记录时间,目的不仅仅是想知道时间的走向,而是对自己的时间做出总结,并且规划未来,过好这一生。
柳比歇夫是谁?
柳比歇夫是《奇特的一生》中的主人公,苏联昆虫学家。而在本书中,作者的重点不在于他的学术研究,而在于他的时间统计法,以及他的生活。
什么是时间统计法?
在此,引用一段柳比歇夫的1965年夏天时间记录:
索斯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
柳比歇夫把工作分成两种类型:
-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 第二类工作:包括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而很明显,柳比歇夫只统计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第二类时间则通过计算得出。
不仅是流水账般的记录,柳比歇夫还对时间进行月度统计和年度统计。
1965年8月,柳比歇夫在第一类工作上的时间合计是136小时45分,在月度统计上,他还写明了第一分类的具体项目: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使用时间统计法值得吗?
我们暂且不说柳比歇夫在“时间统计法”上坚持了56年需要多大的自控力和自律性。
作者说到:
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是的,使用时间统计法能让人直面自我。解剖自我将缺点一览无余,这确实是件难以接受和痛苦的事。而且,这样的时间记录是否有意义?是否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刻意练习》中艾利克森 曾提过,”动机”使人能够坚持地做一件事。而后期的动机往往来源于所做事情的回报。
时间统计法的动机?
前面我们说过,柳比歇夫会给自己的时间记录做月度总结和年度总结。当然不仅仅只是做总结这么简单,柳比歇夫还在结算的同时对下一年进行计划。而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让人惊诧不已。
书中提到柳比歇夫曾在总结上写到: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我猜想,柳比歇夫之所以能作好计划并执行,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时间统计让他认识了自我,认识了生活的规律。
时间统计法不仅让柳比歇夫认识自我,还让他更好地规划未来。
或许还会有人想问,柳比歇夫难道就没有因为些什么而打破自己的计划吗?我倒是常常因为些个别的事件而把自己的计划打破,那柳比歇夫呢?
遭遇打击的柳比歇夫
1942年,柳比歇夫儿子符赛沃洛德阵亡的噩耗传来,他尽管满腔悲痛,却仍旧一丝不苟地继续工作。
他的私生活、心境、喜怒哀乐都有它们的时间,他把它们统统放在家庭一栏。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柳比歇夫的形象
在我读来,《奇特的一生》并没有用很大的篇幅讲时间统计法,或许是因为我个人读这本书的目的性太大,当时阅读这本书就是为时间统计法而来。《奇特的一生》,作者描述了一个特别的柳比歇夫形象,而在这个描述中,我了解到了一个特别的人,把一生过得很好的人。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
下面谈谈柳比歇夫的形象和我的个人理解:
一生的奋斗目标
正是因为他的目标明确,所以才能掌握住时间的走向,才能正确地计划自己的工作进程。规律的生活
他是个精神世界美好的人儿,他将自己的生活琐事分类,既不耽误工作也不影响生活。自我认知明确
他不仅研究自己工作的心理特点,还研究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人物;
-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 一累就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 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文章的最后,引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
他是个生活丰富的人,而我们却以“低于自己”的姿态生活,不知时间耗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