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工、留过洋、创过业,一位中年IT老兵的反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产之路」

Martin是我们星球一名星友,IT老兵,早年在知名外企呆过许多年,后出来创业,摸爬打滚4年多,目前在一家头部公司担任一线管理工作,本文是他在星球的分享,其中多个观点,前几天面基时,他都有提到过,以下是他的分享。

留过洋,创过业,风光和落寞都经历过一点点,采坑不说无数也绝不算少,小小心得与君共勉,此文思路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法,让你看到一体两面,这样看起来轻松我写起来也不难,不成体系,算是草稿:

 1、工程能力 != 商业能力

大多数技术出身的同行对自己很自信,因为之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挺成功,比如项目按时交付,工程能力获得的就是高确定性, 工程本身就是比较可控的东西, 而商业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商业能力需要:

行业积累
运气,眼光都需要,有些人跳几次都在一个行业,十年下来自然就积累了,有些人跳的都是技术岗,结果行业换的太跳跃,行业积累就少。

行业壁垒
一个好点子很容易就被别人复制,自己到底有没有"核心科技",在商业化过程中其实挺重要的。

平台化能力
比如阿里的买家卖家平台经验,先服务哪边,怎么建立双边市场。

商业理解
技术人员对商业的了解和理解都比较片面,而且学习时间不连续,难以形成体系。

综合能力
影响商业成功的因素非常多,互相之间的影响关系也非常复杂,有点像一个微服务系统,反正就是很不好掌控,自己有没有理论体系,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耐心不断摸索试错,或者想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到底有没有落地能力,或者从0到了1,还能到10吗,诸如此类...

所以,技术人员千万不要把自己培养起来的工程能力误以为是一种商业能力,或者到商业市场中觉得这么做应该也会成功,商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影响因素非常多,个人掌控因素比较少的事情,这个后面还会提到。

2、高别人半级 != 高别人三级

不要觉得自己比自己小圈子的人(比如就那么几个同事朋友)见解厉害就飘飘然,觉得自己不去创业不去折腾就浪费了,比别人高半级只能确保你早两年升个职级,多存点小钱,真正成事的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要比普通人至少高3个层级,如果你在阿里系是个p6p7,请参考一下你们部门的 p10(阿里 p10大概相当于微软GM,管理百人以上团队,独立操作一个业务),看看你所思所想是不是p10那个高度和深度,p10 的水平尚且需要借助大公司平台才能运作一个10 亿美元的生意(尚且不能保证成功),自己真的需要对自己有点数。

3、表面趋势 != 底层趋势

自己看到的到底是表层趋势,还是底层趋势?如果只是看到表层趋势, 那么贸然闯进去大概率会挂,比如我之前看中了无人化, 好,是个机器就能放个动态二维码然后扫码操作对吧,但这是个表层趋势,如果只想通过扫码自助这个事就把之前这个行业都颠覆的话,对不起,远远不够,加了二维码之后,这个机器的数量和点位的可以优化到足以改变整个财务模型对传统形成颠覆吗?整个商业逻辑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底层原理?

举例:

游戏行业大发展
游戏从实体玩具到数字化,数字化是技术 ready 的产物,不变的是对人类的多巴胺刺激原理,即游戏设计原理,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太纠结什么桌游、 端游、页游, 找一个合适的扎进去,10年下来想不赚点钱也蛮难的。

app大潮
本质是带宽增加与移动端计算能力提升的产物, 想通了这点,早点加入,不说那些通过 LBS 颠覆的,比如外卖业务啥的这种大事情,就是把很多pc上的工具搬到手机上这么简单的工作,也出现很多很好的机会。

云计算
底层原理是带宽增加(网页体验提升)+虚拟化技术提升,积木式发展是技术发展底层原理,一层层往上搭,最后终于把一个机器的创建过程搬到了网页上就可以操作的程度,如果看到了这个趋势,早点加入云计算,而不是被云计算革命,前程会大不一样。
 

看到表面趋势,很容易一把没赌对,然后退出,继而失去动力与信心,看懂底层原理,知道这是大势,就会有信心几次三番的折腾下,最后中奖的概率会大很多,哪怕就是跳个槽,也会跳到发展好很多的公司, 拿个很不错的职位。

 

4、业务骨干 vs 技术门客

业务骨干是指早期加入公司,跟随业务成长而获得提升和收益的人, 比如很多阿里合伙人,他们专业能力不一定最强,但是对公司忠心,对业务了解,内部资源能力强。

技术门客指能力在专业领域很强,比如java高并发搞得熟,或者对电商领域模式设计有经验,但是对业务本身不一定十分的关心,毕竟电商领域这套设计模式有太多公司可以适用了,稍加修改就可以复用。

业务骨干的成长路线

跟对人,跟的人年纪和个性很重要,我跟过年纪比较大的领导,能力再行但是动力不强,往往业务就做的不温不火。

学业务,前提是业务发展很快,不温不火的甚至萎缩的业务就是存量厮杀,大家吃相都难看, 更谈不上跳槽涨薪,不学也罢。

  

技术门客,靠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吃饭

核心部门核心技术开公司
成立 to B 的行业公司,比如日志易是几个帮 ES 修过 bug 的人搞的,听云是以前大公司里做内部 APM 的人搞的,云测就是大企业自动化测试的那批人搞的,这两年大数据中台火,阿里搞数据中台的又出来搞了一个数澜科技, 恩,就是换个皮,就这么简单....

大公司框架类项目走向开源社区
80%工作重合度,也就是花20%的业余时间把开源社区维护好, 让中小公司或者个人愿意用你这个开源软件,建立一定行业知名度,社区影响力,让开源成为你的能力背书,成为个人大咖,大咖还愁工作吗, 可以说同行同需求的公司都是你的备选。

多个大厂间游走形成方案能力和人脉
走向个人咨询者道路,恩,人脉和经验多了,咨询类一直是大龄工程师的一个选择。

  

弱点,技术方案 3-5 年汰换,不趁势起事找个好坑,技术方案就不吃香了,公司名气也是一样。

 

综上,做业务骨干还是技术门客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业务到了爆发期, 机会来了,毫不犹豫扑上去,坐实自己的位置成为一方霸主,业务不温不火,前途不明,那么扑再多精力上去,3、5年也不一定有成果,还不如退而求其次把技术方案弄好,走技术门客的路子,换家公司也许又会峰回路转。

 

 5、to C or to B

长期来看去C还是B的公司,需要了解一下这两类公司对核心能力的要求和个人特质的匹配程度,当然需要你做到比较核心的职位,至少是公司的腰部力量,一线员工只需要一线的技能。

 

toC产品需要的一些特质

产品+运营能力
商业理解能力,参考第一条
对人性的洞察 

 

toB 产品需要的一些特质

对行业的深度理解
行业内的个人品牌
长期人际网络的建立

 

 6、技术 vs 商务(业务)

做技术还是转商务(或者侧重业务),和上面的业务骨干vs 技术门客有类似之处,但这里更指两个不同的职位岗(商务派也可以是技术流的, 比如很多 to B 的公司需要懂技术的商务去沟通和销售),他们需要和平时工作有不同的作风和套路:

技术派

挖细节
积累方案
重技术实践
确定性大
40岁问题,如颈椎,加班……

 

 商务派

做业务是一种顺势而为(GMV增长要快),可以积累名声,会面对实际问题积累解决方案,快速升级。

不确定性大

40岁问题,喝酒....

 

其实我这里想指出是无论是你是哪个派,40 岁都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你是不是升到了一个不用自己在一线打拼的职位,很多商务派年轻时靠喝酒喝出了一片天地,有了自己的人脉和业务领地,40岁之后就可以找些年轻人去一线陪酒,自己只需要加强锻炼身体在关键场合出现一下,技术派也是一样,我见过不少阿里的高P,是不陪着加班上线的,人家是思考战略的,加班上线时一线小朋友的工作。

 

7、阿里云的 P8 vs C 端业务 P8

 

如果是技术派,同样是P8,在不同类型的公司职业道路越是不一样的。

技术驱动公司的P8

重单点技术,比如高并发
公司选择面少,阿里云,亚麻,谷歌
生命力长,多年耕耘比较深入
容易创业,核心技术带走

 

业务驱动公司的P8

重行业业务特性,比如 app 启动速度优化,优惠券玩法熟悉。
公司选择面广,关注 app 启动速度和优惠券玩法的公司太多了。
含金量低,没有核心科技,对业务熟悉,但是作为P8同规模公司跳槽人家不关心你的业务,还是会问技术问题。

 8、产业链的螺丝钉 vs 独立思考者

这个对比其实比较简, 如果你是P10以下, 那么你吃饭的本钱仍然是专业技术,那么你就仍然是产业链上的一刻螺丝钉,如果你想做到P10, 那么你需要不断的自己练习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并在业务起飞的时候抓住机会。

 

 9、去美国 vs 留中国

因为我之前很多同事已经通过工作机会去美国做了码农,所以我对码农在美国的生活有一点了解,也可以对照着往外企和民企的思路去想,很多特点都比较相似。

美国技术的特点

码农,重细节, 细到代码行层面, 更关心算法复杂度层面和工具自动化等, 原因是他们不像中国这么强运营, 需求变更没有那么频繁。
靠智商,面试靠刷题, 主要是 leetcode,基本和高数一个难度。
远离业务,即便靠近业务很多中国人也不太真的关心,比如一个中国人做的MSNBC(一个美国著名新闻网站),但他肯定平时是微信微博。

  

中国技术的特点

码农,重业务模式,主要是设计模式,因为业务变化太多太频繁,比如优惠券的 32 种玩法,请用设计模式来对抗。
重技术实践,具体方案, 比如测试的全链路压测,线上流量复制,主要就是想通过挖人把对方公司整个技术解决方案挖过来。
业务是发生在身边, 头部公司的高P两边工资已经差的不多了, 30 多岁对照阿里P8中国是一百多万,美国是20万美金,在北上深其实房子等生活成本还要高一些,生活质量当然美国完爆中国,但是也要考虑在中国升职相对更容易? 至少你不用过语言关,少数如李开复,贾扬清这种我觉得不必讨论,天才级的。

 

10、测试 vs 测开

这个是测试职业内部的分化,总体而言就是业务测试好坑会越来越少, 对高龄人员越来越不友好。

业务测试

懂业务
偏手工
职位越来越少, 含金量低

  

测试开发

开发技能+测试理论
职位高精尖化,暂时这个职位还不会消失,但是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看看云栖大会的智能测试专场。

测试能转测开吗?

其实很遗憾,很难很难,好的测开大部分是开发转型过来的(没做过开发往往不太知道开发的需求和痛点, 做的很多东西不太落地),我就是开发转测试,因为竞争真的相对比较没有那么激烈(想一下20个java开发里冲出来当leader的可能性和付出),而且测试(质量)理论相对比较历久弥新,放到什么行业什么公司都差不多,更新学习的压力相对也小一些,相似的岗位还有大数据,算法等(貌似前端最惨),测试门槛也低,看看现在AI,没个硕士连门都进不来。

 

11、softskill vs  hardskill

 

softskill,沟通, 为人处世等很软性的技能。

hardskill,编程/产品等实打实的专业能力

这个逻辑是h不好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比如你不会拿到一个阿里p6的 offer,s不好很难往上升,可能一辈子停在 p7,长期被s值很大的人欺压,但是特别依赖s值的人也有弱点,他可能把目前的老板哄得很好, 但是目前的老板也有失势的时候,那么这个s值很高h值不够的人横向不一定能找到一样好的坑位,所以最佳姿势是持续提高自己的 hard skill,在此之上努力改善自己的softskill,最后上位的人往往是两个指标都在线的人。

 

这里顺便说一下网上喷的ppt人,这个误区千万不要有,ppt 写的好的人有他的价值,ppt不是只是一个ppt,附加价值还有演讲/沟通甚至管理能力,这个人能靠ppt 混得好一定是对老板心思揣摩到位,并有吃透/分解/传递老板意图的能力,所以不要觉得ppt技能华而不实,这个道理就好像一个人能说你不要觉得他就只是会说而已,说这个东西反应的不是语言/中文能力,反应的是思路,同理,不会做ppt 的人思路也不行,自然只能做一线螺丝钉。

12、什么人适合创业?

通过上面这些正反的对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我们自身适合哪条路,以上都是我踩过的坑,这里只能提醒要创业的话想想自己是否具备以下能力栈?

思考深度
是否有超过常人思考深度? 还是只是新闻看的比别人多,当讨论一个商业机会的时候,是否有自己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从而对这个商业 idea有一个相对靠谱的判断。

敏锐
对市场/用户是否充分敏感,比如逛个商场超市是否对各种细节有敏锐的感知到他们的小优化,其他人的购物习惯和去年的区别等等,如果对这些没兴趣,不敏感,还是踏踏实实搞自己专业吧。

果敢、赌性
看到机会敢不敢上,当然这是建立在第一点的深度思考之上的,比如当年看到比特币4000块rmb敢买吗? 买多少? 不要泛泛而谈,今天瑞幸的股票,昨天蔚来的股票你到底怎么看,敢买多少。

泥腿子
下乡,肯吃苦,愿意跑,比如新零售要去观察门店,数人头,在办公室不会有感知的,哪怕是做B端,也要肯跑客户,不只是跑,整天抱着微信几百个客户有的没的聊短期不一定有单,即便晚上很晚有事也要回复,做得到吗?泥腿子的反义词就是早九晚五,就是劳逸结合,身体/心理吃得消吗?

财务自由
沉住气,上面说了,如果看清楚一个底层趋势,坚信一个趋势,那么一个公司没搞成,或者一个项目没搞成,继续搞,创业公司换方向做尝试太正常了,你是能轻装上阵3年5年耐心摸索还是几个月赚不到钱就扛不住,这个成功概率肯定不一样,至少后者几乎为零,就好像一个本来就没怎么摸过枪的人你让他上来一发子弹就打个十环。

磨磨唧唧写这些也是无聊,想来是人比人气死人的心态,人和人拉开差距往往不是线性的,比如一个人比你厉害几倍十倍,但是他的身价不是线性的高你十倍, 而是一百倍,比如你觉得某某p10是厉害,但是也就厉害个10倍,你肯定不愿意承认他比你厉害 100 倍,但是人家身价就是你的100倍,几个亿的资产,其实做到了p10也一样,比如我见过个 p10,动不动逍遥子挂在嘴边,当年和行癫一起写代码,那有如何呢, 行癫目前管理的是一年几百亿的生意,他是几个亿的生意,他们的差距还是100倍,但是他会觉得行癫比他厉害100倍吗?

我想他和我有一样的烦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