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亲和响应靶标稳定性(Drug Affinity Responsive Target Stability,DARTS)是一种通过小分子药物与靶蛋白结合后增强靶蛋白稳定性的化学生物学方法。由Lomenick团队于2008年开发的DARTS技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首次报道。
技术原理
当小分子与靶蛋白结合时,可增强靶蛋白对蛋白酶的水解抗性,抵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通过检测未被降解的蛋白,即可发现药物的潜在靶点。

实验流程
- 将药物与细胞或组织裂解液(含全蛋白)共孵育,模拟生理条件下的结合过程。
- 用非特异性蛋白酶(如胰蛋白酶)部分消化蛋白,未与药物结合的蛋白或与药物结合后对酶解敏感性降低的蛋白会被降解为小肽段。
- 通过 SDS-PAGE 电泳分离蛋白,银染或质谱(MS)鉴定残留蛋白。

技术优点
- 无需标记:相比标记法鉴定药物靶点,能够避免探针修饰对小分子药物天然结构和活性的干扰和影响。
- 全蛋白分析:直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天然蛋白,更接近于生理环境筛选药物的结合蛋白。
- 广泛适用性:适用于多类型样本的靶点鉴定,比如天然产物小分子、复方药物等。
- 成本较低:无需复杂的小分子药物探针设计和昂贵的设备仪器,基础实验室即可开展。
技术缺点
- 假阳性风险: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并非直接与小分子药物结合的蛋白)可能被误判为靶点(需进行靶点的后续验证)。
- 依赖蛋白酶条件:不同蛋白酶的切割效率可能影响结果,且需要精细调整蛋白酶的浓度和反应时间,且不适用于在天然条件下不易受到蛋白酶水解的蛋白鉴定。
- 灵敏度有限:对低亲和力蛋白靶点和低丰度蛋白的鉴定灵敏度不足。
- 无法直接测活性:仅反映与药物结合的靶点蛋白,需结合生化实验验证药物对靶点蛋白的具体调控作用。
应用实例
- 抗癌药物开发:暨南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结直肠癌(CRC)细胞模型筛选 FDA 批准的药物发现抗过敏药物氮卓斯汀是一种潜在的抗癌剂,进一步通过DARTS技术鉴定其作用靶点为ARF1,机制研究发现氮卓斯汀可以直接结合并灭活ARF1,从而阻断IQGAP1介导的ERK信号传导,从而在体外和体内抑制线粒体裂变从而抑制CRC增殖。

- 天然产物靶点发现: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天然产物雷公藤红素可改善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代谢功能障碍,增加胰岛素分泌并改善葡萄糖稳态。进一步通过DARTS技术鉴定出雷公藤红素靶向ChREBP,调控ChREBP-TXNIP轴,减轻胰岛素抵抗并改善糖尿病并发症。

- 药物靶点结合验证: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从茜草的内生真菌B. victoriae S27中的一种单体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随后采用DARTS技术发现并验证了该化合物能够与代谢酶DCTPP1直接结合,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够以抑制DCTPP1活性,干扰下游的氨基酸代谢,从而发挥抗肿瘤功效。

DARTS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已成为药物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与多组学数据联用,深度解析药物靶点的调控网络,揭示疾病机制;结合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提升靶标筛选的精度和效率;利用DARTS技术加速天然产物和“老药新用”策略的靶标发现,推动个性化治疗,未来有望在精准医疗和系统生物学领域将发挥更大潜力。
然而,该技术仍面临多重挑战:低亲和力药物或低丰度靶蛋白易漏检的灵敏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实验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如蛋白酶种类、浓度和反应时间)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技术进行交叉验证;此外,DARTS方法局限于细胞裂解物体系,难以模拟活细胞内的动态结合环境,膜蛋白或翻译后修饰蛋白的靶标鉴定仍存在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