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108/t20210820_313088.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是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法律,专门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行为,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以下是对其核心内容和维权方式的简要解释:
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核心要点
-
保护范围
• 个人信息:任何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相关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住址、行踪轨迹、生物特征等)。
• 敏感信息:包括宗教信仰、金融账户、医疗健康、未成年人信息等,需更高保护级别。 -
基本原则
• 合法正当必要:企业收集信息需有明确目的,不得过度收集(例如:导航App索要通讯录权限属于违规)。
• 知情同意:必须明确告知用户收集目的、方式,并获得用户自愿同意(不能默认勾选或捆绑授权)。
• 最小化原则:仅收集与提供服务直接相关的最少信息。 -
用户权利
• 知情权、查阅权、复制权、更正权、删除权、撤回同意权、拒绝自动化决策权等。
• 例如:用户可要求电商平台删除购物记录,或拒绝“大数据杀熟”的个性化定价。 -
法律责任
• 企业违法最高可处5000万元以下或上年度营业额5%罚款,直接责任人可被禁业。
• 案例:2023年某网约车公司因违规传输5500万条用户数据被罚80亿元。
二、如何维护个人信息权益?
1. 主动行使法定权利
• 查看与拒绝:
在App或网站注册时,仔细阅读隐私政策,拒绝非必要权限(如拒绝游戏App获取通讯录)。
• 一键维权:
向企业提出数据查阅、复制、删除请求(例如:通过平台客服或“个人信息保护”专用通道)。
2. 保存证据
• 截图/录屏:记录违规收集信息的过程(如强制索权弹窗)。
• 留存协议:保存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等文本,对比企业是否擅自变更条款。
3. 投诉与举报
• 渠道:
• 国家网信办举报平台(www.12377.cn)
•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针对虚假宣传或捆绑授权)
• 地方网信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
• 示例:某社交平台未经同意将用户数据用于广告推送,可提交聊天记录和权限截图举报。
4. 警惕高风险场景
• 慎用公共Wi-Fi:避免在陌生网络下输入敏感信息。
• 关闭自动化授权:定期检查手机权限设置(如iOS“设置-隐私”中关闭闲置App的定位权限)。
• 使用替代信息:非必要场景可用虚拟手机号或昵称注册。
5. 联合维权
• 若遭遇大规模信息泄露,可与其他受害者共同委托律师提起集体诉讼。
三、一句话总结
《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用户“说不”的权利,通过拒绝过度索权+留存证据+主动投诉,可有效遏制个人信息滥用。遇到侵权行为时,直接引用该法律条款(如第15条关于撤回同意的规定)与企业或监管部门沟通,维权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