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府在产业群形成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赵立新]
[发布时间:20040921]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竞争单元,其优势越来越被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所认可。政府在整合地方资源禀赋并形成规模优势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此,研究产业群的形成条件以及区域产业群和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对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波特模型修改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群形成的条件,为政府构建地方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议。
 
  引言
 
  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Maillat,1991)。近20年来,大量文献从各国各地区的经验教训出发,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Braczyk和Heidenreich,1996)。其中,对于企业集群和创新群的培育途径研究成为近些年来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创造性地形成了许多特色产业区,如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密集区、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区和以浙江温州等地为代表的农村工业生产基地等。在这些特色产业群的形成过程中,包含有波特“菱形构架”模型之外的机遇(opportunity)等因素,但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从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鉴和研究我国成熟产业群是成长模式,使之用于西部产业集群的培育,将是非常有利于推进西部建设的有益尝试。本文就是希望为此总结一些研究经验。
 
  1.产业群的概念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是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一般说来,集群内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是小企业,它们依据严密的专业化分工,在优势互补的条件下,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产业规模优势,具有群外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能力。
 
  关于产业群的竞争优势,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三个角度: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着重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其次从社会学角度,重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加以研究;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 同时,有些学者还从产业群整合企业价值链方面做出分析,认为企业从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保留,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进行分割、转出,将外部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吸收、合并,从而通过价值链优化组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由于集群中企业具有相互依赖性,且分割不同的价值链部分,因此产业群的结构是不同的。集群的结构描述了集群中资源的占有、分布状况,反映了资源整合中协同效应的深度。结构影响集群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是通过集群结构影响群内企业的行为;反之,群内企业的行为也影响集群的结构,结构与行为的交替作用决定着集群的绩效。中卫型集群和市场型集群是两种最基本的集群机构,如图1所示。中卫型集群机构是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市场型集群机构是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之间以水平联系为主要联系方式。
 
 
 
  图1注:小箭头表示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实线代表强联系,虚线代表弱联系;大箭头表示集群与外界的资源交流;弧型箭头表示群内资源的整合。
 
  从产业群的要素组成上来说,它包括提供产品和服务内容相近并相互依靠的公司、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所、提供技术的公司)、中介公司(例如技术或咨询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网络等等(Roelandt和Den hrrtog,1999)。从区域创新群的角度而言,无疑各个要素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该系统的稳定支撑构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市场力量的操纵,另一部分是政府的政策支撑和人文传统支撑。由于资源的共享性普遍存在,可以通过这两种力量形成区域内部的学习系统,来达到创新的不断集聚。有的学者提出,在稳定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群必须有政府力量的参与,Brusco把产业区分为四类,并认为,有相当程度政府干预的第4类产业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见下表1。
 
 表1 不同类型的新产业区
 
 好的当地协作环境
 
I类产业区
 II类产业区(有相当程度的政府干预)
 
小企业内源力与竞争力
 低
 (1)拥有较低技术创新潜力的新产业区,如:Gnosjo,瑞典
 (2)有一些技术创新潜力的新产业区,如:Carpi与Reggio-Emilia
 
 (3)有良好技术创新潜力的新产业区,如:Jaeren,挪威;Sassuolo,意大利。
 (4)拥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潜力的新产业区,如:Modena,Emilla-Romagna,意大利;Baden Wurttemberg,德国。
 
 
 
  表1资料来源:Brusco(1990),摘引自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P143。
 
  2.区域产业群形成条件
 
  有关产业群的形成,具有多种构成模式,也具有不同的历史偶然。OECD的报告认为,集群的出现是为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的大量集聚,这些企业间的合作是成功的保证;集群通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提倡创新和创业的文化。集群也是可能产生于自然资源或区域优势。很多成功的集群有悠久的历史根基,因此新集群的出现需要时间积累(OECD, 1999)。因此,集群的形成需要多种条件积累,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条件、企业家素质、产业的成长空间以及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等。作者结合波特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群案例,试提出了我国产业群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前者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初级工人等;后者包括高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和领先学科、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等。基本要素状况如石油储量、人口、土地面积等,是“遗传”的或先天条件;高等要素需要长期的投资,是“人造”的,后天开发的(梁能,199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生产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初始的自然资源禀赋虽然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对于一些特定产业群来说,给定地理禀赋和企业偏好,最终的区位模式便是唯一确定的 。因此,产业群的形成对生产要素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虽然有许多地方形成的产业群与当地自然资源不是必然的依附关系,如河北清和的羊绒产业基地(河北清和并不生产羊毛),但它可以作为要素自然选择的一种偶然结果案例。在比如一些地方网络中的成员通过便利的交通通讯手段与其它国家级中心和国际性中心建立网络联系,形成能提供广泛合作伙伴(专业化或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区(Amin and Thrift,1992),这种产业区中对外联系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地方社会网络 。同样,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并不是我国知识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依据衣着指数等测算,却是发展知识经济产业最佳的区位选择 。因此,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产业群集的一个必要条件,各地在构建特色产业群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当地的要素条件。
 
   2)需求条件
 
  产业的需求条件是指产品的市场需求,即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任何产业都有其生命周期。产业的生命周期是指该产业从萌芽到衰亡的历程,包括产品开发期、市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个理想的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态应是产品开发期短;产品的市场引入期和成长期也尽可能短;成熟期尽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衰退期的到来缓慢。产业群同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当一个地方的产业群能够引领该产业发展方向,这样的产业群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反之,如果该地的产业群一经诞生,正好处于该产业的衰退期,那么这样的产业群只能被迫接受领先地区转移出来的“退出成本”。因此,产业的需求条件决定了产业群的成长寿命。
 
   3)相关支撑产业条件
 
  相关支撑产业条件(简称相关产业)指该产业群的前项联系产业和后项联系产业的发展情况。产业群内部的企业,具有强烈的前项联系和后项联系,前、后项联系的广泛性是产业群成熟度的反映。
 
  产业群一旦形成以后,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会蔓延到另一个产业的内部;一个产业中的研究与开发、引进新技术和采取新战略等方面的努力都会促进另一个产业的创新与升级。集群内的信息迅速流动,供应者或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和竞争对手接触。产业间的联系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但它有助于企业感知竞争的新方法和新机会,保持产业的先进性,克服惰性。成组的相关支撑产业的地理集中,并不是“自给自足”,在不影响产业产品的创新和性能的前提下,厂商可直接迅速地从国外获得原料、零件和技术。
 
   4)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原意带有冒险家的意思。在英语中,Entrepreneur即企业家意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是敢于冒险和易于承担风险。由此看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意识,能有效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把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融为一体,能勇于承担经营风险,并善于利用风险开拓创新,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专家。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评价是“企业家就是创新者”。
 
  企业家精神包括学习精神、创业精神、思考精神、求实精神、拚搏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牺牲精神。这使企业家精神成为体现企业凝聚力必不可少的充要条件。而创新意识则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和精髓,这里的“创新”指两个方面: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使企业运作高效、严谨;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产品推陈出新,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企业家精神又反映了企业家的经营能力、魄力和领导水平,而且它也是克服困难的动力和企业发展的源泉。因此,企业家也就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和具体的组织工作带领企业员工前进。
 
  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具备的是“┼”字型知识结构。这就是说,从横向上具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预测分析、投资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从纵向上对本企业所经营的业务有较深地掌握。其次,灵活的头脑是指企业家在进行决策时要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环境。第三,企业家具备超前意识。在商海中搏击,最重要的是看清潮流,掌握发展趋势。正是这一点使企业家通过关注市场趋势,选择产业突破口,走在变化的前面。
 
  5)文化传统
 
  从世界各地现有产业集群看,文化传统对集群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集群的内容、集群的规模、集群的特点、集群的方式等,甚至影响着集群的寿命。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浙江诸暨的大唐袜业生产基地,就是在创新文化传统激励下成功运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浙江诸暨大唐镇周围的12个集镇被誉为“中国袜业之乡”,这里120个村1万多农户家庭的15万劳动力平均每年为地球上每个人生产一双袜子,而生产者几乎都是大唐的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为什么有能力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技术创新、可以对传统电动袜业机进行改造、改装设计圆盘剪刀以及电子提花系统呢?这种技术创新来源于创新的氛围或者说是创新的文化传统。
 
  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这里普遍形成的俱乐部文化和地方创新氛围,正是软件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6)社会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按照连接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创新网络。其中,正式的创新网络有可以分为产业网络(同一产业链条或相关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式的合同关系网络)和非产业网络(区域内的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等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非正式网络主要指依靠人际关系联系起来的网络(包括企业家之间的私人网络、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的非正式合作或交流等)各种信息、知识和创意通过人脉网络达到传播和交流,使每一种创新都能及时普及,并达到普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球经济快速崛起,形成了许多诸如电子、纺织、服装、小五金制造等特色产业群。其形成当然和日本、香港等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关,但更为重要是一个因素是,沿海地区是许多华侨的祖籍。海外关系可以说是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翅膀和信息源。
 
  另外,印度班加罗尔地区软件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海外留学人员和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的一些国外联系为他们开辟了市场,进行了技术的嫁接活动等。
 
  所以,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产业群的稳定和发展。
 
  3.政府在区域产业群形成方面的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建立其竞争优势,就必需在技术创新的领域,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模式与独特的价值体系。就系统的观点而言,技术创新发生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个基本构面:政策法制、基础设施、产业环境、知识含量、人力资源、资本市场;惟有创新所需组件间的有效组合,才能提升创新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制框架,取决于该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演进,以及社会的组织与构成,不同的体制之下诸项创新组件作用的形式与程度也不相同。区域创新能力是该地区累积创新资源与政策承诺的程度,具体反应在创新产出,产业集群状态与共通性创新基础建设上。
 
  在特色产业群的构建方面,如波特所说,政府不要指望通过建立一两个“国家冠军”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应从培养具有生气的、有挑战性的环境上下功夫。因此,结合产业群形成的6个条件,作者提出了政府在培育地方产业群的钻石模型。如图2。
 
  图2 产业群政府构架的钻石模型
 
 
  4.地方构建产业群的几点建议
 
  政府要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要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政府一定要考虑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群性,大力推进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护当地的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以实现自然环境优美怡人,建立高素质人才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所需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 要建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制度环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确保民间经济交 往信用。要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消除以乱 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为突出特征的经济侵权行为。
 
 
1.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p83
2.王建安,论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模式,科研管理,1997-4,p19
3.Arne Isaksen(1998), Regionalisation and regional clusters a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a global economy, STEP Storgaten 1, N-0155
4.王峥等,知识型产业区位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1999-3
5.Bergman, E. and E. Feser(1999), Industry cluster: A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he US, in Roelandt and Den Hertog(eds)
6.Bergman Edward M., and Pim Den Hertog(2001), In Pursuit of Innovative Clusters: Main Findings From the OECD Cluster Focus Group,NIS Conference on Network-and-Cluster-Oriented Policies, Vienna, 15-16 October, 2001.
7.Bergman E. M.(2002), Industrial Cluster Sustainability at Australia’s Accession Edge: Better or Worse than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