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Hub 实时聚合多平台的数据类(Kaggle、天池…)和OJ类(Leetcode、牛客…)比赛。本账号会推送最新的比赛消息,欢迎关注!
更多比赛信息见 CompHub主页
以下内容摘自比赛主页(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
Part1赛题介绍
题目
举办平台
主办方
背景
在流程工业中,生产装置将不同原料经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加工成高附加值产物。在化工领域,这个转变一般是由各类反应器负责完成的。反应装置通过复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把进料转化为一定浓度的目标产物。生产产物的浓度是生产产物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反应器的温度是生产过程的关键安全指标之一。通过预测生产产物的浓度和反应器的温度,产线可以提前调整生产装置中的操作变量,达到生产过程更稳定更安全保质保量的目的。挑战赛需要参赛者利用生产装置的历史数据训练一个可预测反应器关键生产变量未来趋势的模型。该模型将用于构建模型预测控制器,控制器通过预测关键指标的未来趋势,自动调整操作变量,实现产线的自动化智能控制。由于预测模型需应用于实际生产控制,对模型的可解释性、泛化性、计算效率和预测方向的准确性等方面要求较高,并需适应多种工况,并非任意结构的预测模型适合用于构建模型控制器。 因此本次赛题希望研究一些典型的线性和非线性动态模型,如FIR、State-Space、ARX、ARMAX、Hammerstein-Wiener等,探寻具备可解释性、且泛化性强的建模算法,为实现精确的过程控制与优化提供基础。
Part2时间安排
本次大赛分为线上打榜和决赛答辩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报名与实名认证(2022年12月26日—2022年2月27日,UTC+8)
-
报名开始时间:12月26日10:00am(UTC+8),报名及组队变更等操作截止时间为2月27日12:00pm(UTC+8)
线上打榜阶段(2022年12月31日-2月27日,UTC+8)
-
提交时间及规则:12月31日10:00am-2月27日12:00pm。每队每天有5次提交结果的机会,系统进行实时评测并每小时返回最新成绩。按照评测指标从高到低排序。排行榜将选择参赛队伍在本阶段的历史最优成绩进行排名展示;
-
竞赛阶段结束,以2月27日18:00发布的榜单成绩为准。组委会将审核模型结构,取消不符合赛题限定模型结构、作弊等不合理行为的团队比赛资格,晋级空缺名额后补。线上成绩符合要求且通过实名认证的排名前10名的参赛队伍将进入决赛。
决赛答辩阶段(2023年3月1日-3月5日,UTC+8)
-
2023年3月初,获决赛答辩资格的选手由组委会信通院提供国内城市间往返交通和住宿,前往深圳市宝安区进行线下答辩,具体安排视疫情情况另行通知。
Part3奖励机制
共计31万元人民币
-
一等奖: 1支队伍,奖金8万人民币,颁发获奖证书
-
二等奖: 2支队伍,奖金5万人民币,颁发获奖证书
-
三等奖: 3支队伍,奖金3万人民币,颁发获奖证书
-
四等奖: 4支队伍,奖金1万人民币,颁发获奖证书
Part4赛题描述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是决定化工产品品质、效率和过程生产能力的关键设备。化学反应过程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重点生产环节,且由于化学反应过程高度复杂,其动态响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性,对关键生产指标的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都提出了挑战。
对于下图所示的生产装置而言,进料为某成分A,在反应器内发生反应生成产物B。进料浓度为C_{A,f},物料温度为T_{f}。进料进入反应器内,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出料,其中出料的温度为T,出料中剩余成分A的浓度为C_{A}。反应器的温度可通过控温装置进行调整,控温装置的温度设定值为T_{c},如果反应器温度过高,有可能触发安全事故,需要提前调整控温装置的温度,使生产保持在合理的温度区间内。如果反应器温度过低,可能导致出料浓度不达标,也需要提前调整控温装置的温度,避免产物不达标造成的经济效益的损失。
本次赛题为预测算法赛题,本次大赛采用的数据集为7天的反应生产过程数据(约为2万条),参赛选手需要基于历史生产数据,通过预测算法,预测反应器未来的关键生产变量的浓度和反应器的温度。
Part5评分标准
预测评价指标R^2:决定系数, 表示模型的预测值\hat y_{i}可以解释的真实值y_{i}的比例。R^2越接近于1, 模型对真实值的解释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