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手记·浮山摩崖石刻(十三)

此系列文章均来自于文乡枞阳,作者王乐群,特此说明。

 

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三)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雷鲤题《纪游》摩崖诗刻”。

雷鲤题《纪游》摩崖诗刻,在枕流岩马蹄洞内岩壁上。右起竖式,阴刻七行。刻文为:“《纪游》: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嘉靖乙卯秋九月望日,僧道人半窗鲤。”

_

调查者说

1

1

1

 

雷鲤题《纪游》摩崖诗刻,书题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关于这首诗的首联“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句,目前有不少志书、文章如此写道:“当时,雷鲤正从广东罗浮山来到枞阳浮山,他更觉得枞阳浮山比罗浮山风光更好。”“在诗的开始,雷鲤将枞阳浮山与广东的名气更大的罗浮山对比,非常肯定地指出‘更觉浮山好’。”

笔者穷搜博采,查阅了大量地方史志、名人诗集、书画集等文史和实物资料,将有关记载雷鲤事迹的文献逐一进行梳理和考证,初步认为,如此理解,有待商榷

第一、没有史料显示,雷鲤到过广东罗浮山(今属广东惠州博罗县)或留下有关罗浮山的诗文、书画作品。

第二、没有找到广东罗浮山简称或别称“浮山”的依据。如:“徘徊苍梧野,时见罗浮秋。”(李白《留别贾舍人至二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苏东坡《食荔枝》)。李贺也作有《罗浮山人与葛篇》一诗。

第三、“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句,是层递句,不是对比句。

第四、雷鲤尚有《浮山暮春》诗:“壁削苍苔树吐泉,旧游遐瞩尚依然。百千万仞客几醉,三十六岩春可怜。蝶前桃树落红雨,莺外柳花飞白绵。金鸡解鸣石龙舞,一啸空谷生云烟。”作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暮春”。(在此之前,他已来过浮山)雷鲤题《纪游》摩崖诗刻,书题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九月望日”。这一年,雷鲤至少来过浮山两次。

综合上述,“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中的“浮山”均是指当时的“安庆府桐城县浮山”,即今枞阳县浮山。“来”当作“归来”或“回来”之意。

 

1

2

1

 

雷鲤(生卒年不详),字白波,又字维化,自号半窗山人、僧道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书画家、文学家。为郡诸生,不求仕进,以诗酒自豪。明神宗官礼部郎中,时间不长便弃官归隐。雷鲤天性风流类似米颠(北宋书画家米芾),而画风则大殊。山水撮诸家之胜,精彩有法,花卉老笔苍然。书法似朱熹,篆隶尤遒劲可喜。

嘉靖三十四年(1555)“暮春”,雷鲤离开浮山回到家中,“更觉浮山好”,仍被浮山美景而深深陶醉,难以忘怀,于是便借助梦境与想象以寄托理想,创作了《(浮山)纪游》。(同年秋,雷鲤再次游浮山时书刻于枕流岩。)诗的首联之后,颔联忽一转笔,进入了梦幻般的仙景:“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作者思维开阔,梦景抒怀,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将道教的文化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诗者带上了浓郁的游仙色彩。这是和他仕途上不得志,长期信奉佛道二教,过着游山玩水、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隐士生活分不开的;但他借仙景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块摩崖石刻,字体在篆隶之间,笔画多汉隶方折,书风韵度润逸、古劲茂密,“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雷鲤兼通篆隶二体,自成一家风貌。

 

调查者: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  影:吴光浩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