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大话硬件。
这篇文章想和同学们聊聊春节期间阅读3本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对过年假期阅读的书籍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我记得当时在大话硬件群里和同学们说,今年要读100本课外书籍。从那时候开始,利用下班的时候,周末的时间,完成一些书籍的阅读,下面没有评分的就是没有完成的。
坚持下来发现,原来一些知识博主说的一年读多少本书,是如此的困难!
有些书读一次可能还读不懂,以当前的进展看,100本的目标非常难实现。但是不要紧,先把目标定着,给大家定期更新进展。
春节期间阅读了下面三本书,分别属于心理学,管理学,人文三种类型的书籍。这三本书也推荐给大话硬件的同学们,有空可以读读看。三本书里面有很多观点和分析,说法不同,但是内涵其实是相同的。
在《不安的哲学》这本书中,作者谈到在职场中的换工作会带来不安的情绪。
原文如下:
当一个人觉得现在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或者与同事相处不愉快时,他就会觉得上班很痛苦,进而产生换工作的念头。但是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份工作的条件会比现在好,可能在新公司的人际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想到这些,他就会推迟换工作的决定。
的确是这样,**当我们逃避一件事,会用想象中的结果来说服自己,如果自己做了这件事,会导致一系列的结果。**比如在换工作时,会考虑是不是会被优化,在新的公司待不长,假想自己在新的环境不适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内心产生了不安的情绪的来源,而这些情绪的产生,会让我们害怕做决定,不敢做决定。
在《不安的哲学》这本书中,作者谈到在学习新东西时,我们也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原文如下: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就可能因担心即使努力,也拿不到满意的结果而不安。实际上,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工作或学习结果都未必能达到预期。
有些人甚至因为担心结果不佳、自我价值被否定,干脆选择放弃工作或学习。他们不是因为不安而放弃,而是因为不想工作或学习而制造出了不安
就像我自己定的阅读目标一样,一开始我也不敢定下这个目标,怕实现不了,怕完成不了打击自己的信心,当时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定下这个目标。但是结合自己过往学习的经历,很多目标不是因为实现它才有意义,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因此,我并不怕这个目标失败,这种不安的情绪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越来越少,反而是收获越来越大。所以,对于一些想要学习一门课程,或者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的同学来说,先行动起来,不用时刻盯着结果看,多看看过程,某天再回头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在半山腰了!
在《不安的哲学》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人在失败中更容易学到东西。原文如下:
人在顺境中取得成功时,并不容易学到东西,反而在犯错和失败时,能够受益良多。
我并不是对犯错和失败持无所谓的态度,而是在我看来,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确可以让我们有所成长。
凡事在开始时也许并不理想,但我们可以在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改善,最终取得满意的成果
我自己平时也是和同事这么说,**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确可以让我们有所成长,要在错误中学习,要在错误中有所收获才行。**如果你每天做的项目一直没有遇到问题,其实是没有任何收获的,只有在错误中提取到了成长过程中盲区内的知识或者情商,都是很好的经历。
上面这种观点,在戴愫老师的《不懂年轻人你怎么带团队》也有相关的内容。原文如下:
成功的管理者不怕员工犯错,并且他会想方设法地提高错误回报率。
西贝莜面村有红冰箱工作法。每家店都有一个大红冰箱,当日被投诉的菜品都会放进去,下班后员工对着这些菜,用五个步骤复盘:暴露问题、界定问题、寻找原因、持续改善、员工成长。
我理解就是:要关注员工从错误中的收获,提供犯错的土壤给员工,但是不能过于执着关注错误,更多的是在员工犯错误的时候,给出一定的引导或者安慰,帮助他从错误中获得应有的成长,也就是犯错是有价值的犯错。
在戴愫老师的《不懂年轻人你怎么带团队》书中谈到的“强烈的内驱力”这个词。在2022年大话硬件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自驱力是其他要素的基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读过戴愫老师这本书,但是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点,职场上决定你能走多远的绝对不是学历和起点,而是“强烈的内驱力”。
原文如下:
我发现经常有公司搞错因果关系,他们不断地要求员工学会“自我管理”。其实,“自我管理”只是一个结果而已,重点是要挖掘“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说:“在动荡的时代里最大的危险不是变化不定,而是继续按照昨天的逻辑采取行动。”
作为管理者,你首先要带着他意识到,他工作中存在“无法用现成算法完成的,需要试验各种可能性,找到最佳方案”的领域,而在这些领域,能力是可以不断提升的
而在做这一切之前,我们应该带着他向内看,找到他自己内心的能量之源。找到能量之源,他的人生系统才会启动。这个能量之源,就像钢铁侠心脏里的那块核动力电池。从这个圆形的反应炉中,产生超强能量,让钢铁侠一次次踏上英雄之旅。没有了它,一切清零。
我的体会是:让员工认真工作的方式,不是来源于外在的压力,不是靠上面的KPI管理,而是使用内驱力让他工作。
电影“年会不能停”众合集团的员工不是因为自己想加班,而是因为领导没有走。这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而如果管理者能激发员工的内驱力,让他找到工作的成就感,价值感,哪怕领导不在,他们也会认真工作,这种模式是自下而上的方式。
这种现象在梁永安老师的《做一个优秀普通人》书中也有谈到类似的内容。原文如下:
这种千人一面带来个深层的问题:物质生产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充分转变成普遍的幸福生活。因为在这种单一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人们互相攀比,比地位,比财产,比房子,从“比”中获得优越感,获得幸福感。其实究其到底,它不叫幸福,是立足于相对性的快乐。
我的理解: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 但是有些人并不快乐,而这种不快乐并不是外在的物质所能决定的,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越往上的需求,对物质的追求其实越低,更多的是尊重,自我实现方面的精神需求。而这种需求恰恰会和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联系,大家在对比中失去了原本对物质的掌控感,反而形成了对现实的不满,导致虽然拥有了很多东西,但笑容却慢慢减少了。
职场上工作13年,35年,810年他们的需求肯定不一样。工作13年的员工,他的“内驱力”来源于薪资;而工作35年的员工,他的“内驱力”来源于职业发展晋升;工作810年的员工,他的“内驱力”来源于稳定。
我们常说,不要试探人性,人性是非常的复杂,在不同人生阶段,我们每个人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一样。如果一直都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快乐,当一个人精神富足,他体会到快乐阈值会大大降低。
在梁老师的《做一个优秀普通人》这本书中,谈到了什么样的青年算地上优秀,原文如下:
第一点,是看他身上有没有朴素的农夫气质,有没有春种秋收的长情。因为现在的社会是流动的社会,甚至是碎片化的社会,每个瞬间都在变化。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坚持,需要慢慢地播种、养育、去除杂草,然后收割、精细加工,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有内涵的产品。这是一个年轻人应当具备的朴素耕种能力。
第二点,是看他有没有水手一样远航的能力,面对世界有没有自由探索的心志,有没有面向远方的开拓性。自从1492年进入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历史开始了“哥伦布大交换”,整个世界飞速发展,人流、物流穿梭不停,流动不止的新世界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原创。所以,年轻人光靠农民那种春耕秋收的能力还不行,还需要有凿空开创的激情。
我的理解:如果和农村的生活联系起来,说的其实就是如何创造从无到有的过程。远航的能力其实说的是开荒的能力,如果家里没有地,只有山,那么只有远航能力的人,才能去开荒,敢于迈出创造的步子。而农夫的气质说的是在开荒之后,播种,等着秋收,这也是一种能力,是愿意等待收获的能力。
结合现在的生活,梁老师书中所传递的优秀青年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敢于耕耘的能力;另外一种是不急不躁的能力。**这两点和当下浮躁社会,热衷于来钱快的事情,快餐式的爱情,特种兵式的旅行的价值观刚好相反。
时代在变,价值观也在改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就像某位哲学家说的:“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优秀青年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他的精神内涵特质是不变的, 只不过承载优秀的物质变了。
上面即是这三本书里面部分内容的读书笔记。书里面很多内容都能用在生活和职场中。
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作为一个技术型的知识博主,有必要阅读这些心理学,管理学,人文类的书籍吗?
从我自己阅读的体验来看,很有必要。于己,在读书的过程会调动自己的眼,手,心,脑等多个身体部位。有研究机构在实验中发现,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脑的多个区域呈现活跃的状态,是很好锻炼大脑的机会。加上自己本就不属于很聪明的人,通过读书来保持大脑学习的状态。
其次,**读书其实是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他们的思考。**从这些作者身上,学习到“一招半式”,真的在生活中实践了,的确会让自己变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