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翻译系列谈(02)——“度”的把握

增值翻译系列谈(02)——“度”的把握

高巍(gwsohu@gmail.com


1 增值翻译与重新创作的区别何在?

答: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问到了。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当年在大学读书时,连续几年去听一位著名教授的课。那位教授问他,这门课我每学期都讲,你每学期都来听,我讲的东西你早都会了,为什么还要来听呢?张五常先生回答是,我要学的是你思考问题的思路。
现在,无论是考研英语作文,还是托福、雅思等出国英语考试作文,应试的法门都是临考前背上一些常见论述文的框架,到了考试的时候根据具体的题目往框架中填内容即可。所谓“十句作文法”、“填空作文法”、“模板作文法”等等,都只是名称的不同,而实质并无差别。
一本书,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最为本质和关键的是全书的体例结构、叙述思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分清楚增值翻译与重新创作的区别。
(1)传统翻译是以“句”为单位,大约在英文30-50单词以内。。
(2)增值翻译是以“章的小节”为单位,大约在英文300-500单词以内。
(3)重新创作至少是重大突破了原书的章节结构的限制。
所以,如果译者对于某个技术主题没有与原文作者有重大区别的阐述思路,那么此时应该进行增值翻译;反之,可以重新创作。

以《软件重构》一书为例,原作者的思路是先举一个具体例子,让读者有感性认识,然后概略论述重构的原则,何时进行重构等,中间大部分篇幅是对于重构具体方法的分类讲述,最后讨论了一些相关话题。译者如果对重构这个主题认识思路与原作者无重大区别,此时应该进行增值翻译。比如,在有关重构之前的单元测试,可以多补充一些内容。

又比如《分析模式》一书,书中与金融有关的例子,可能为国外社会所熟悉。因为,国外个人的理财意识很强,日常生活与信用卡等关系紧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几乎每个人都要遇到。在翻译这本书时(我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人翻译),按照增值翻译的观点,应该适当转换书中的例子背景,大量添加背景注释。最好此书与金融有关的部分让曾经开发过银行业务系统、证券、保险等系统的人士来翻译。


2 增值翻译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答:增值翻译的应用条件有两个:
(1)科技类图书而不是人文社科类图书。
(2)原作者的文笔并无特色,只是在技术内容的阐述和技术主题的把握上有过人之处。

就我所知范围,大多数国外计算机图书都属于此类,毕竟Stroustrup不是莎士比亚。有的学者能够做到文理贯通,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俱有精深造诣,如笛卡儿、达芬奇和罗素等。但这种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大部分作者的特长只在于技术方面而不是文字方面。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知道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科技类图书,按照传统的翻译做法,译者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疏通文字上面。我此前曾经贸然地批评过潘爱民先生,一本书主要由其他人翻译完成,然后潘先生审阅一下就挂上自己的名字。可是自己亲自动笔之后,就能够体谅潘先生的苦衷。按照传统的做法,翻译一本书的工作实在是很枯燥乏味,无非是文字转换、搬字过纸,大部分时间译者做的都是“体力活”,只有相对较少一部分时间译者把精力用在了剖析技术难点上面。难怪潘先生不愿亲力亲为。《极限编程研究》的译者张辉先生曾经与我讨论,在一封信中也感叹到,除非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需要,否则是不会去翻译的,因为按照传统的翻译做法,翻译工作实在是太琐细,对人缺乏吸引力。

我想,今天图书翻译的现状,除了报酬偏低以外,是否传统的翻译理论也难辞其咎呢?其实,一件工作如果让人从事其中有激情有动力,对人有吸引力,哪怕报酬很低甚至没有报酬也不愁没有人参与其中。例如,开源软件运动就是明证。我们公司曾经接过一个软件本地化的单子,在某大学计算机系招了一些学生,报酬相对优厚(比同类型图书翻译的报酬要高很多),但是学生第一反应总是说:“有没有编程的活干?不要钱也行。”

而且,传统的翻译做法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哪怕是做出一些变通和改良也不能改变其命运。例如,由其他人具体动笔翻译,潘爱民先生审阅的三本C++图书,《ATL解析》、《COM本质论》和《C++ Primer中文版》,翻译质量如何?至少与潘先生本人过去的水准相比,是差了很多。

所以,增值翻译的提出,就是要使翻译工作本身让人从事其中有乐趣、有激情、有动力,让人能够乐此不疲,吸引人来投身其中。而且,增值翻译能够提高优秀译者的“产量”,使优秀译者如侯先生、潘先生、裘先生等能够从繁琐的routine类工作中解放出来。


3 增值翻译对原文作品的态度

答:增值翻译把原文做为一个蓝本(Blueprint),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叙述的框架和必要的细节材料。

例如,有过写书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增值翻译而是重新创作,想出恰当的例子程序就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大多数程序员也有这样的经验,要编个什么程序,哪怕MSDN上已经把有关原理和需要用到的API函数说明得很清楚了,第一想法也还是从网上搜索一个小例子源代码,下载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改一改。因为,即使你已经知道了工作原理和相关函数的用法,要完全重头写一个程序还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4 读者如何看增值翻译

答:就网友们的回应来看,大家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和谨慎的。

一方面的原因是受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不放心”。之所以不放心,是担心译者有了太多的“再创作的自由”,最后增值翻译出来的作品可能与原作有重大出入。

第一个方面,实际上主要是“文字障”,一个正名的问题,一个语义的游戏而已。这样才算翻译,那样不算翻译,划一道翻译与创作的界限,意义真的是不大。

第二个方面,大致还可以细分为四个主要的担心:

(1)译者必须非常熟悉所译的内容
这是做翻译工作的起码要求!不熟悉某个技术主题,怎么可以翻译这个领域的图书?

(2)译者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如果译者只需逐字逐句逐段地照译,就万事大吉,而无需多负解释、取舍、换例等责任,我只能说这种态度恰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3)译者有了过多“再创作的自由”就会随意作为
人是容易滥用“自由”的动物,但是如果不信任某人的自决能力,让他行使自主抉择权,他永远不会成熟。翻译工作也是一样,如果大家都不信任译者,译者始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从此不值得信任。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公共汽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而不肯信任译者?

(4)时间花得特别多
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涉及到大量背景的调查研究和细节的推敲琢磨的功夫,花的时间不比重新创作少多少。逐字逐句逐段照翻出来,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侯捷先生所谓的文字“切分组合”之中,这个精力又是否值得?

又如,《C++ Primer》和《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中译本相继问世,可是初学者甚至中等程度的读者还是感到阅读有困难。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自个去啃去钻研就是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不负责任,就是别有用心。侯捷先生说过,翻译图书主要是为了教学,而不是为了科研。既然是为了教学和普及的目的,就要尽量降低学习者的难度,这两本书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初学者甚至一般水平的读者要么被说成“这本书不适合你”,结果还是无书可读;要么被“老鸟大侠”们狠狠教训一通,“不服,去读英文原作!”“好好啃吧”。那么,虽然潘先生、裘先生花了很大精力,恭恭敬敬逐字逐句译了出来,当然也有一定的意义,可是终归我们的一般水平读者还是没有降低C++的学习曲线和学习门槛!

我觉得,像这样的翻译,译者的时间也花了,精力也费了,隐隐然还是有些事倍功半之感。至少,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两本书未来10年的销量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超过谭浩强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400万册)。K&R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号称“C语言圣经”,中译本也出来了,可是销售业绩如何?恐怕4万册也没有达到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