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单变量,就是指数据集中只有一个变化的值,其他变量不变,对一个变量进行异常检测,无变量相关性影响。
数据文件: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elmo66/9788107
分析数据的第一步是要加载文件, 本文使用了numpy,pandas,scikit learn等常见的数据分析要用到的Python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read_csv("farequote.csv") |
Pandas是一个常用的数据分析的Python库,提供对数据的加载,清洗,抽取,变形等操作。Pandas依赖numpy,numpy提供了基于列/多维数组(List/N-D Array)的数据结构的操作。许多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的库都依赖于numpy。
df 是Pandas中常用的数据类型dataframe,dataframe类似与一个数据库的表,使用 df.head()可以得到数据的头几行,以便了解数据的概貌。
该数据结构中,第一列式Pandas添加的索引,第一行是每一列数据的名字,除了第一列,每一列数据可以看成是一个变量,所以该数据集共有三个变量,时间(_time)、航空公司名称(airline)、响应时间(responsetime)。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数据集记录了一个时间点,各个航空公司飞机延误的时间。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找出是否存在异常的情况。
注意,我们是要分析单变量,所以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某一个航空公司的数据,所以就需要对该数据集做一个查询,找出要分析的航空公司。首先要知道有哪些航空公司,使用np.unique(df.airline)可以找到所有的航空公司代码,类似SQL的Unique命令。
array(['AAL', 'ACA', 'AMX', 'ASA', 'AWE', 'BAW', 'DAL', 'EGF', 'FFT', 'JAL', 'JBU', 'JZA', 'KLM', 'NKS', 'SWA', 'SWR', 'TRS', 'UAL', 'VRD'], dtype='|S3') |
查询某个航空公司的数据使用dataframe的query方法,类似SQL的select。Query返回的结果仍然是一个dataframe对象。
dd = df.query('airline=="KLM"') ## 得到法航的数据 |
我们先了解一下数据的大致信息,使用describe方法
dd.responsetime.describe()
得到如下的结果:
count 1724.000000 mean 1500.613766 std 100.085320 min 1209.766800 25% 1434.084625 50% 1499.135000 75% 1567.831025 max 1818.774100 Name: responsetime, dtype: float64 |
该结果返回了数据集responsetime维度上的主要统计指标,个数,均值,方差,最大最小值等等,也可以调用单独的方法例如min(),mean()等来获得某一个指标。
基于标准差得异常检测
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异常点的分析了,对于单变量的异常点分析,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基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的方法了。我们假定数据的正态分布的,利用概率密度函数,我们知道
95.449974面积在平均数左右两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99.730020%的面积在平均数左右三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99.993666的面积在平均数左右三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95%也就是大概两个标准差为门限,凡是落在门限外的都认为是异常点。代码如下
#基于标准差得异常检测 95.449974面积在平均数左右两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defa1(dataframe, threshold=.95): d = dataframe['responsetime'] dataframe['isAnomaly'] = d > d.quantile(threshold) return dataframe printa1(dd) |
运行以上程序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_time airline responsetime isAnomaly 20 2013-02-01T23:57:59.000-0700 KLM 1481.4945 False 76 2013-02-01T23:52:34.000-0700 KLM 1400.9050 False 124 2013-02-01T23:47:10.000-0700 KLM 1501.4313 False 203 2013-02-01T23:39:08.000-0700 KLM 1278.9509 False 281 2013-02-01T23:32:27.000-0700 KLM 1386.4157 False 336 2013-02-01T23:26:09.000-0700 KLM 1629.9589 False 364 2013-02-01T23:23:52.000-0700 KLM 1482.5900 False 448 2013-02-01T23:16:08.000-0700 KLM 1553.4988 False 511 2013-02-01T23:10:39.000-0700 KLM 1555.1894 False 516 2013-02-01T23:10:08.000-0700 KLM 1720.7862 True 553 2013-02-01T23:06:29.000-0700 KLM 1306.6489 False 593 2013-02-01T23:03:03.000-0700 KLM 1481.7081 False 609 2013-02-01T23:01:29.000-0700 KLM 1521.0253 False 666 2013-02-01T22:56:04.000-0700 KLM 1675.2222 True ... ... ... ... |
结果数据集上多了一列isAnomaly用来标记每一行记录是否是异常点,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点被标记为异常点了。
我们看看程序的详细内容:
方法a1定义了一个异常检测的函数
d.quantile(threshold)用正态分布假定返回位于95%的点的值,大于该值得点都落在正态分布95%之外
然后通过dataframe的赋值操作增加一个新的列,标记所有的异常点。
数据可视化往往是数据分析的最后一步,我们看看结果如何:
#数据可视化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a = a1(dd) fig = plt.figure() ax1 = fig.add_subplot(2, 1, 1)#一块画布多个图 ax2 = fig.add_subplot(2, 1, 2) ax1.plot(da['responsetime']) ax2.plot(da['isAnomaly']) plt.show() |
这异常点也太多了,用99%在试试:
现在似乎好一点,然而我们知道,对于数据集的正态分布的假定往往是不成立的,假如数据分布在大小两头,那么这样的异常检测就很难奏效了。我们看看其他一些改进的方法。
基于ZSCORE的异常检测
zscore的计算如下
sd是标准差,X是均值。一般建议门限值取为3.5
代码如下:
#基于ZSCORE的异常检测 defa2(dataframe, threshold=3.5): d = dataframe['responsetime'] zscore = (d - d.mean())/d.std() dataframe['isAnomaly'] = zscore.abs() > threshold return dataframe |
另外还有一种增强的zscore算法,基于MAD。MAD的定义是
其中X是中位数。
增强的zscore算法如下:
#增强的zscore defa3(dataframe, threshold=3.5): dd = dataframe['responsetime'] MAD = (dd - dd.median()).abs().median() zscore = ((dd - dd.median())* 0.6475 /MAD).abs() dataframe['isAnomaly'] = zscore > threshold return dataframe |
用zscore算法得到:
调整门限为3得到
如果换一组数据AAL,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们发现有一段时间,所有的响应都很慢,我们想要把这些点都标记为异常,可能么?
基于KMEAN聚集的异常检测
通常基于KMEAN的聚集算法并不适用于异常点检测,以为聚集算法总是试图平衡每一个聚集中的点的数目,所以对于少数的异常点,聚集非常不好用,但是我们这个例子中,异常点都聚在一起,所以应该可以使用。
首先,为了看清聚集,我们使用时间序列的常用分析方法,增加一个维度,该维度是每一个点得前一个点得响应时间。
#基于KMEAN的聚集算法 #前一个点的响应时间增加到当前点,第一个点的该值为0,命名该列为t0 preresponse = 0 newcol = [] newcol.append(0)#第一个点的该值为0, for index, row in dd.iterrows(): if preresponse != 0: newcol.append(preresponse) preresponse = row.responsetime dd["t0"] = newcol plt.scatter(dd.t0,dd.responsetime)#<t0,time>画出散点图 plt.show() |
我们利用iterrows来循环数据,把前一个点的响应时间增加到当前点,第一个点的该值为0,命名该列为t0。然后用scatter plot把它画出来。
上面是法航KLM的数据,其中最左边的点是一个无效的点,因为前一个点的响应时间不知道所以填了0,分析时应该过滤该店。
对于AAL,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聚集:
其中右上方的聚集,也就是点数目比较少得聚集就是我们希望检测到的异常点得集合。
我们看看如何使用KMEAN算法来检测吧:
#基于KMEAN的聚集算法 defa4(dataframe, threshold = .9): ## add one dimention of previous response #前一个点的响应时间增加到当前点,第一个点的该值为0,命名该列为t0 preresponse = 0 newcol = [] newcol.append(0)#第一个点的该值为0 for index, row in dataframe.iterrows(): if preresponse != 0: newcol.append(preresponse) preresponse = row.responsetime dataframe["t0"] = newcol
plt.scatter(dataframe.t0,dataframe.responsetime)#<t0,time>画出散点图 plt.show()
## remove first row as there is no previous event for time dd = dataframe.drop(dataframe.head(1).index) clf = KMeans(n_clusters=2) X=np.array(dd[['responsetime','t0']]) cls = clf.fit_predict(X) freq = stats.itemfreq(cls) (A,B) = (freq[0,1],freq[1,1]) t = abs(A-B)/float(max(A,B)) if t > threshold : ## "Anomaly Detected!" index = freq[0,0] if A > B : index = freq[1,0] dd['isAnomaly'] = (cls == index) else : ## "No Anomaly Point" dd['isAnomaly'] = False return dd
da = a4(dd) fig = plt.figure() ax1 = fig.add_subplot(2, 1, 1)#一块画布多个图 ax2 = fig.add_subplot(2, 1, 2) ax1.plot(da['responsetime']) ax2.plot(da['isAnomaly']) plt.show() |
其核心代码是以下这几行:
clf = cluster.KMeans(n_clusters=2)
X=np.array(dd[['responsetime','t0']])
cls = clf.fit_predict(X)
cluster.KMeans返回一个预测模型,我们假定有两个聚集。你可以试着加大聚集的数量,结果没什么影响。
dd[['responsetime','t0']]返回一个2*n的数组,并赋值给X,用于聚集计算。
fit_pridict方法是对X做聚集运算,并计算每一个点对应的聚集编号。
freq=itemfreq(cls)
itemfreq返回聚集结果中每一个聚集的发生频率,如果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显著地多,我们则认为那个少得是异常点聚集。
用该方法可以把所有聚集里的点标记为异常点。
这里我用红色标记结果让大家看的清楚一点,注意因为是line chart,连个竖线间的都是异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