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持有这类认知的人不在少数。但实际上,这仅仅是源自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普通看法。只要是真正精通酒文化的行家,听到这种言论,大概率都会觉得好笑。
但凡有过酿酒经历的人都明白,从蒸馏开始到结束,产出的原酒可以分为头段、中段和尾段。不同阶段产出的原酒,酒精度数差异显著。头段酒的酒精度大约在 60 - 72 度,中段酒大概是 48 - 59 度,尾段酒则处于 39 - 47 度的范围。
既然刚酿好的原酒酒精度参差不齐,那市面上我们喝到的每一瓶酒,为何恰好都是 53 度呢?由此,我们能得出下面三个结论:
-
无论是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要经过原酒加浆降度、稀释溶解和勾兑的步骤,以此调配出合适的口感度数,根本不存在刚酿出来就正好是 53 度的白酒。
-
市面上所有瓶装酒的酒精度如此一致,这就表明它们都经过了二次改造,才拥有相同的酒精度。只要是二次改造,必然会涉及加浆降度、稀释溶解的环节。所以,不管是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有勾兑这个流程。
-
人们之所以会有 “低度酒是水和酒精兑的” 这种观念,原因在于这里说的低度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白酒,而是为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特意降低酒精度数的一类酒,比如果酒、鸡尾酒等。有些 “大厂” 为了提高高度酱香白酒的销量,故意制造话题、误导大众,让人们错误地认为只有高度酱香白酒才是纯粮酿造、健康有益的。
所以,大家要理性看待低度白酒。品质优良的低度白酒口感更为柔和、淡雅。低度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入口更加温和,适合长期适量饮用,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酒喜好十分契合。以市场上 39 度的胡九道贵宾酒为例,它不像高度酒那样有强烈的刺激感,凭借清新爽口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从多个角度来看,低度酒在健康、饮酒体验、文化价值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展现出的优势都远远超过高度酒。低度酒既能降低健康风险,又能提升饮酒时的愉悦感受,还能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管是日常小聚还是社交场合,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理性饮酒的理念,大力推广低度酒文化,让低度酒成为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酒新潮流。
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白酒的酿造流程:
-
酒基选择:这是整个酿造过程的基础与关键。酿酒师会按照 “香、浓、净、级别、风格” 等多个维度,对基酒进行细致的品鉴、全面的分析以及合理的分类,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对比,最终确定基酒的种类和搭配比例。
-
加水降度: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不仅要精准计算加水量,对水质的要求也极高。在加水过程中,还需要持续搅拌,以保证均匀。不过,降度之后常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
处理浑浊:面对降度后可能出现的浑浊现象,酿酒师可以采用冷冻过滤法、淀粉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再蒸馏法、无机矿物质吸附法、分子筛及超滤法等方法来处理。在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一种方法,或者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
调香调味:完成除浊工序后,酒液可能会出现香气平淡、口感不协调的问题。这时,调酒师就会通过勾调基酒、添加调味酒等方式,反复进行品尝和调整,直到达到理想的风味。
-
静置贮存:将处理好的酒液装入合适的容器,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贮存。在这个过程中,酒液的成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品质也会逐步提升。贮存的时间和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还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罐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