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这种认知的人并不在少数,可这种想法不过是源自道听途说与盲目跟风的大众浅见。在真正懂酒的行家耳中,这话简直荒谬至极,一旦听到,恐怕都要忍不住捧腹大笑,笑这无知的论断,笑这浅薄的见识。
但凡酿过酒的人都清楚,在蒸馏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产出的原酒可分为头段、中段和尾段三个部分。不同阶段的原酒,酒精度数有着明显差异。头段酒的酒精度数较高,大约在 60 - 72 度;中段酒的度数相对适中,处于 48 - 59 度区间;而尾段酒的度数偏低,大概在 39 - 47 度 。
既然原酒刚制成时酒精度参差不齐,那为何我们平常喝到的每一瓶成品酒酒精度能刚好达到 53 度呢?这就要深入了解白酒的酿造流程了:
1.酒基选择:作为酿造的基石,酿酒师依据 “香、浓、净、级别、风格” 等标准对基酒进行细致的品尝、分析与分类。经过反复试验,才确定酒基的种类与搭配比例,为后续的酿造奠定基础。
2.加水降度: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酿酒师需要精确计算加水量,而且对水的质量要求颇高。加水时,必须搅拌均匀,以确保酒精度均匀下降。然而,降度后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如酒液浑浊等。
3.处理浑浊:面对降度后出现的浑浊问题,酿酒师有多种方法应对。常见的有冷冻过滤法、淀粉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再蒸馏法、无机矿物质吸附法、分子筛及超滤法等。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4.调香调味:完成除浊后,酒液可能会香气平淡、口感不协调。这时,调酒师会通过勾调基酒、添加调味酒等方式,反复品尝并调整,以达到理想的风味。
5.静置贮存:将处理后的酒液装入适宜的容器,放置在特定环境中贮存。在这个过程中,酒液中的成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提升酒的品质。贮存时间和环境都有严格要求,需要在合适的节点进行检验和罐装。
通过以上复杂的酿造流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白酒的酒精度调整:无论是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需要通过原酒加浆降度、稀释溶解以及勾兑等工艺,才能调配出合适的口感。实际上,没有哪种白酒在刚酿造出来时酒精度就恰好是 53 度 。
2.瓶装酒的二次改造:市面上所有瓶装酒的酒精度如此统一,这表明它们都经历了二次改造,以达到相同的酒精度。而只要是二次改造,必然涉及加浆降度、稀释溶解的过程。所以,不管是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存在勾兑环节。
3.对低度酒的误解:人们普遍认为 “低度酒是水和酒精兑的”,这里的低度酒其实并非指传统白酒,而是为了迎合年轻人市场而刻意降低酒精度的果酒、鸡尾酒等。此外,部分 “大厂” 为提高高度酱香白酒的销量,有意制造话题,让消费者误以为只有高度酱香白酒才是纯粮酿造且健康的。
所以,大家应理性对待低度白酒。优质的低度白酒口感更为柔和、淡雅,对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且口感温和,适合长期饮用,尤其契合当下年轻人的需求。以市场上 39 度的胡九道贵宾酒为例,它没有高度酒那般强烈的冲击感,凭借清新的口感和独特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从健康、饮酒体验、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等多方面来看,低度酒的优势远超高度酒。它不仅能降低健康风险、提升饮酒体验,还能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的理想选择。因此,我们应倡导理性饮酒,积极推广低度酒文化,让低度酒引领更加健康、环保的饮酒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