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AI汽车正在急速驶来。
今年以来,比亚迪、智己等主机厂竞相在智能座舱系统中引入AI Agent(智能体),以打造更加具备主动认知、情感交互的高阶AI智能座舱系统。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智能座舱开始从“感知智能”向“主动智能”进化。
“AI大模型与智能座舱融合,已经成为了行业新风向。”北汽研究总院智能座舱总师赵亨利表示,单点模型“孤岛化”,无法与智能汽车深度融合。因此,北汽以整车厂作为核心,自主搭配组合垂域模型,并与智能座舱深度融合,推出了百模汇创大模型平台。
与此同时,理想、小鹏等主机厂明确将用VLA模型推动ADAS向L4级自动驾驶跃升。比如理想汽车已经推出“VLA司机大模型”,通过整合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赋予自动驾驶系统以3D空间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行为生成能力,目标是让AI变成真正会开车的“老司机”。
事实上,无论是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还是吉利、比亚迪、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目前均已经发布“AI+车”的全新发展战略。比如吉利已经发布了“全域AI”技术体系,基于AIOS 整车智能操作系统,AI大模型将应用覆盖至座舱、ADAS、底盘以及动力系统。
可以看到,从智能座舱到辅助驾驶,再到智能底盘,AI正在全面推动汽车演变成“超级AI智能体”。这一切也在预示着,AI成为全球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汽车智能化已经进入AI定义的新阶段,AI技术正在重塑整个汽车供应链体系以及整个汽车研发流程。一方面,汽车整车架构将加速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演进,舱驾融合、底盘与驾驶域融合甚至是多域协同成为了全新的风口。
另一方面,主机厂与芯片厂商、软件厂商等深度绑定,建立智能化、AI化技术领域的合作“朋友圈”,已经成为了打造自身竞争力的模式之一。
总体来看,未来三年,将是AI定义汽车的最后窗口期。“AI定义汽车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生态链,任何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与掉队者。
7月4日,2025高工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在《从软硬协同到AI赋能》和《AI座舱与交互升级》的专场中,来自北汽、亿咖通科技、知迪科技、易特驰、富赛汽车、一汽、哈曼、博泰、阶跃星辰、长城汽车等企业高层发表了精彩演讲。
其中,北汽研究总院智能座舱总师赵亨利发表《AI浪潮下的智能出行新发展》主题演讲。
北汽研究总院智能座舱总师 赵亨利
赵亨利表示,AI大模型在汽车智能座舱中应用,面临着大模型本身迭代快、应用开发链路长、各垂域模型间组合困难等问题,导致主机厂引入大模型存在选项困难、应用开发投入大、周期长等困难。
基于此,北汽自主搭建“百模汇创”中枢大模型平台,自主接入各个垂域模型,并将垂域模型、智能家居、多外设、生态数据、车辆能力进行结合,同时基于自身业务发展自主组合大模型产品形态和功能,实现向上接入各垂域模型,向下打通整车原子化服务能力。
赵亨利强调,AI驱动的场景化服务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座舱大模型,可以组合车辆原子化功能和外部生态元素,形成了多元化功能和场景服务。
未来,北汽将打造"一脑多端"智能中枢,联通汽车、手机、IOT设备及支付系统,深度融合医疗、酒店等生态,构建端到端一站式服务闭环,探索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亿咖通相关负责人做了《从本土突围,到进军全球亿咖通科技做对了什么?》的主题分享。
据介绍,亿咖通科技基于安托拉®1000计算平台行业首发了舱泊一体(Al加强版)方案,并在吉利银河车型上实现了量产,基于极致性价比优势和体验优势,成功打造出销量爆款车型。
另外,亿咖通科技还推出基于汽车大脑®安托拉1000中央计算平台的舱行泊一体方案,ADAS方案成本降低超过20%。
目前,全球已有超870万辆汽车搭载亿咖通科技的技术与产品,除了本土化的量产突围之外,亿咖通在进军全球化市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果。
据透露,2025年上半年,亿咖通·安托拉1000计算平台 AI加强版及云山跨域软件平台的智能化软硬组合,已助力GeelyEX5车型在澳洲、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成功上市,后续还将进入东欧、越南、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市场,实现快速覆盖全球20多个关键市场的目标。此外,亿咖通科技与另一大外资巨头车企大众合作的首批车型,预计在明年于巴西、印度以及欧洲市场上市。
知迪科技研发VP吴行健发表《AI+车趋势下 研发工具链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演讲。
知迪科技研发VP 吴行健
吴行健指出,随着AI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座舱的功能维度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从时间维度看,座舱场景已延伸至"上车前-上车-驾乘中-停车-下车-下车后"的全周期体验;从空间维度看,则涵盖了舱内空间、舱外环境以及虚拟云空间的立体化交互。
面对智能座舱行业的全新趋势,吴行健重点分析了当前汽车测试领域的关键问题。比如,座舱域测试验证周期的极度缩短,从36个月压缩至12个月,单车型测试用例规模从平均4000条激增至12000条,对整体的测试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达900%)。
知迪科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通过AI技术实现测试脚本的自动生成和维护,支持Excel用例、思维导图、自然语言描述等多种输入方式。在问题分析方面,整合测试管理、缺陷数据和企业知识库,构建智能化分析流程。针对AI交互特性,创新性地引入语义合理性评估体系,突破传统测试方法的局限。
吴行健强调,AI技术正在重塑汽车研发的整个流程。知迪科技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为行业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智能汽车时代的创新发展。
易特驰车辆软件平台高级架构师王一强发表《开放、可扩展、安全:车辆软件平台的战略演进》主题演讲。
易特驰车辆软件平台高级架构师 王一强
王一强表示,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最为核心的挑战在于底层软件架构,不仅需要支持不断增加的系统复杂度,还要满足越来越多AI的新需求。
过去几年,几乎所有主流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布局汽车软件,不少车企甚至是打响了“全栈自研”的战略。但由于汽车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极其复杂,且迭代速度异常快速,不少主机厂都面临着软件之痛,以及巨大的成本压力。
作为AUTOSAR中间件的国际领导者,易特驰可以提供全面的软件解决方案,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开发工具、网络安全方案以及端到端解决方案等。
“伴随着整车EE架构快速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演进,无论是OTA刷写的纵向层次,还是横向规模都呈现了指数级提升。”王一强表示,易特驰通过全域可拆卸中间件+TSN确定性网络+混合安全等级部署,帮助车企在成本约束下实现从分布式架构到域控制架构、中央计算架构的平滑演进,缩短50%集成周期。
哈曼汽车事业部智能座舱战略业务单元全球电子工程副总裁李培治发表《哈曼以智能科技和AI重构车内驾乘体验》主题演讲。
哈曼汽车事业部智能座舱战略业务单元全球电子工程副总裁 李培治
李培治表示,AI技术和大语言模型正在驱动电子电器架构的迭代和处理器算力的提升,以及更高端的显示技术和感知互联系统。
为了给驾乘者带来智能卓越的车内体验,哈曼推出了一系列Ready产品,涵盖了座舱主机,高端显示屏,驾驶员检测系统,软件服务,全景显示及智能助手,打造一个闭环但不断进化的车载体验产品系列。
智能助手上,哈曼推出了虚拟小助手Luna以及Luna的舞台哈曼QVUE。哈曼虚拟小助手Luna搭载了大语言模型以及哈曼AI创新实验室和座舱控制器等多个创新应用,实现人与科技的无缝衔接,此外,Luna还连接了“Ready”整个生态体系,充当中央协调者角色,为驾乘者提供专属体验。
显示产品上,哈曼和三星共同研发推出Ready Vision QVUE高端全景显示屏,亮度高达 5000 尼特,支持功能安全设计,助力打造更安全、更具未来感的汽车内饰。此外通过QVUE也可以实现倒车可视化,透明引擎盖的功能让行驶更安全。
一汽(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座舱开发部首席刘杰发表《AI座舱发展方向思考》主题演讲。
一汽(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座舱开发部首席 刘杰
刘杰表示,AI大模型不是功能插件,而是智能座舱的底层能力,可以重构整个汽车交互逻辑,实现“需求-环境-解决方案”的动态闭环,从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体验变革。
他提到,从需求到解决方案,汽车交互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只需要说出需求,AI大模型就可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实时生成个性化服务。这也是一汽对于AI座舱交互的场景设计逻辑。比如当用户说“换张只保留一只拉布布的壁纸”,这样的交互方式用传统人工书写代码的开发方式很难做到,但AI座舱只需3秒就完成了。
一汽正在通过AI技术将汽车从“传统机器”升级为“懂你所需”的伙伴,未来智能座舱将深度融合服务生态,精准匹配年轻用户的消费习惯与情感需求,实现“所想即所得”的沉浸式用户体验。
富赛汽车电子研发总监隋延春发表《软硬分离下,多域融合控制器的思考》的主题演讲。
富赛汽车电子研发总监 隋延春
隋延春指出,汽车智能化功能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DMS、ADAS、多屏联动、OTA、车载语音助手、HUD、多模态交互……“汽车正在演变成以用户场景为中心、多模态交互为纽带、软硬件解耦为支撑的移动智能服务空间,软件代码量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在富赛汽车看来,在架构级进行软硬解耦、软软解耦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软件的开发难度,保证开发质量,进而节省开发成本。同时,开放合作、共享科技红利已经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在加速向中央集中架构演进,舱驾融合成为了全新的市场风口。其中,市场上已有的“舱行泊一体”方案普遍为One Box或One board方案,目前正在快速迈入单芯片舱驾一体方案,即One Chip方案。
“无论是多芯One BOX方案,还是One Chip方案,都只是产品形态上的差异而已,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隋延春介绍,富赛汽车已经基于高通8775推出单芯片舱驾一体域控产品(One Chip方案)。
产品生态方面,富赛汽车提出要突破传统Tier1模式,构建Tier0.5体系,推出五种灵活服务模式,围绕“体系化”、“标准化”打造全产业链高效协同,以适应域控制器产品开发需求。
博泰车联网CTO张杰发表《重塑下一代AI智能座舱》主题演讲。
博泰车联网CTO 张杰
张杰表示,基于AI大模型构建应用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座舱体验,已经是明显的趋势。例如大模型让界面呈现动态化、个性化,并可实现主动感知与驾乘关怀,构建有特色、有温度、更自然的主动式交互等。
据介绍,博泰基于高通8397打造的最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实现了从视觉交互到整车智能的颠覆。技术能力上,它拥有超凡性能,实现算力跃迁,带来智臻视听体验;采用模块化扩展架构,具备出色的安全防护能力。
与此同时,该平台的技术亮点也十分突出,包括AI大模型赋能,让座舱更智能、更懂用户;沉浸式3D体验升级,为用户带来更逼真的视觉感受;生成式UI实现动态视觉交互,界面更加生动;舱驾融合构建起安全驾驶中枢,全方位保障驾乘安全。
阶跃星辰行业负责人吴雄斌发表《大模型发展趋势及汽车行业应用展望》主题演讲。
阶跃星辰行业负责人 吴雄斌
吴雄斌指出,AI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真正进入了临界点。算力、网络、数据、分布式架构和人才等所有关键条件已全部到位。
汽车行业成为大模型落地核心场景。通过端到端语音模型和动态记忆技术,车企实现了高情商、高智商的交互功能,如情感对话、方言切换、儿童陪伴等。智驾方面,千里科技与阶跃星辰合作开发的RLM大模型,结合强化学习与多模态数据,显著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此外,大模型还深度赋能研、产、供、销、服等全链条,覆盖车书问答、哨兵模式、客服Copilot、营销话术陪练等场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吴雄斌强调,随着复杂推理能力的提升,大模型正向“端到端全模态”升级,其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汽车行业仅是开端,未来大模型将深入消费终端、工业制造等领域,推动AGI技术迈向更广阔发展空间。
长城汽车屏幕系统专家张建发表《Coffee OS AI 座舱显示系统技术介绍》主题演讲。
长城汽车屏幕系统专家 张建
峰会上,张建重点介绍了长城汽车Coffee OS AI 座舱显示系统技术。
首先是在硬件配置上,该系统创新采用多屏联动架构,前排配备双15.6英寸2.5K超清大屏,拥有2560×1440分辨率与93% P3影院级广色域;后排搭载17.3英寸3K显示屏,配合行业最大的29英寸SR-HUD抬头显示系统,可实时叠加车速、导航及智能驾驶环境模拟信息。前后排大屏均通过德国莱茵硬件级低蓝光和无频闪认证,大幅降低视觉疲劳。
其次在美学设计上,首创“东方既白”与“玄青”双主题配色,提供壁纸、3D实时场景及地图三种智能桌面。针对车载阅读场景,独家开发行业首个车机中文专属字体“长城黑体”,文字易读性提升30%,配合1821个磨砂质感图标库,实现信息零秒读取。此外,还能通过系统集成自适应背光调节与防眩光技术,做到健康护眼。
通过AI场景模式,还可以识别观影、导航、儿童模式等不同场景,动态优化画质参数。
张建指出,随着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车内车窗均可作为屏幕来使用,进而打造出更具科技感、趣味性的车窗交互显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