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笔记(老师勾画的重点以及相应的习题练习)

天呐,我竟然会来复习马原? 那必须的!一心向党,争做社会主义好青年,当然了,这玩意和思修、近代史不一样,不记点东西编都不好编是吧,加上和之前毛概不同,这玩意没啥操作空间,就大概看一下。心中有党,成绩理想。

首先是老师上课勾画的重点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zhengzhi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P5)
  2. 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P10)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zhengzhi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P1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恩格斯总结概括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P21)
  2. 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P23)
  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具有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其次,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P27)
  4.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P31)
  5. 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P32)
  6.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联系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P37)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P39)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产生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P61)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相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P7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但是在这一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应,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P7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20)
    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P130)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第四章
  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及其关系:(P162)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生产商品时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
    使用价值之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2.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187)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99)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200)
    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含义和二种表现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每隔若干年才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非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程度,而是有时较为缓和,有时尖锐激化,只有在矛盾尖锐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地爆发。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
  1. 垄断产生的原因:(p214)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对手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 列宁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同时胜利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时机成熟时,在一个时期内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革命高涨的局面。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是列宁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P260)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95)
    (1)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必要条件)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根本特性)

  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①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的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这一点老师着重介绍了,其它我当时没勾画)
    ③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且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总体.上说是向往和追求–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这种愿望来自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自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②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走上了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更加自觉的道路。
    ③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我们老师勾画的重点大概就是这么多,基本上我应该都整理出来了,如果你们有什么补充欢迎留言。
这是我在相关资料上看到的有关考点:

辩证法主要分析题考点

联系是指事物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发展的动力是对立统一,发展的形式和状态是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否定之否定。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把握事物两方面的特征并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原因,认清矛盾双方的关系与状态,正确处理矛盾,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事物自身寻找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即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抓住个别和一般、普遍和特殊、主要非主要的关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分析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质量互变与肯定否定: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内容上说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的,要正视问题,查找原因,不要灰心失望,畏缩不前。
原因和结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果异因、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果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寻找原因要分清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外因和内因,找到主要原因或
根本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
认清事物发展的可能,更加丰富条件,使事物的现实发展向好的可能方向进行。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要求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清真象,分别假象,从事物本质角度思考问题。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结构包括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zhengzhi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认识论的主要分析题考点

认识及其与实践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即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的作用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和控制作用。
在认识过程中不可割裂两次飞跃的关系,忽略了理性认识会导致经验主义,忽略感性认识将会陷入教条主义。正确看待认识中的各种因素,促进认识的发展。
真理、谬误与价值: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联系的: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②价值的形成要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有价值。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实践中,要积极应对谬误和失败,化失败为成功。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并行不悖,不仅要看到客观的真理,还要看到和人相关的价值。

历史观的主要分析题考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形态更替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革命、改革、经济斗争和科学技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重要动力。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整理一下有关老师勾画的知识点的相关习题,以及可能遗漏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 49
    点赞
  • 27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瓜洲大大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