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但不限于实验数据,资料数据,相关文书,相关文献等电子文件,以及手写的数据。
感谢回答,有个不情之请就是……可以操作性再强些吗?……
大家都是说如何在计算机上保存数据。
我要提醒,一定不要忽视原始,手写记录数据的保存。
可能是由于学科的关系,我们是要经常在野外做实验的。
现在的测试仪器都比较先进了,都配备有自动数字采集仪,并能够存储在存储卡上。
但做实验的时候,我还是会带上实验记录纸,将测试结果记录在纸上;或者利用采集仪的输出功能,现场将结果打印出来,单独保存。
这是因为:
电子存储方便,将来处理数据也很方便,但可靠性我一直存疑。
电子产品是有一个合理的工作环境的,如果环境恶劣(例如我们在青藏高原上做检测),电子仪器是有可能失效的。存储在存储卡上的数据是有可能丢失,虽然可能几率很小,但是并不是没有可能,更糟糕的是,这不可控,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数据会丢失。
打印出来或者手写下来,这个可靠性我们是可以保证,交给仔细的人保管,随时提醒。
回到实验室后,在和电子数据核对,如果有问题,以打印结果为准。
我要提醒,一定不要忽视原始,手写记录数据的保存。
可能是由于学科的关系,我们是要经常在野外做实验的。
现在的测试仪器都比较先进了,都配备有自动数字采集仪,并能够存储在存储卡上。
但做实验的时候,我还是会带上实验记录纸,将测试结果记录在纸上;或者利用采集仪的输出功能,现场将结果打印出来,单独保存。
这是因为:
电子存储方便,将来处理数据也很方便,但可靠性我一直存疑。
电子产品是有一个合理的工作环境的,如果环境恶劣(例如我们在青藏高原上做检测),电子仪器是有可能失效的。存储在存储卡上的数据是有可能丢失,虽然可能几率很小,但是并不是没有可能,更糟糕的是,这不可控,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数据会丢失。
打印出来或者手写下来,这个可靠性我们是可以保证,交给仔细的人保管,随时提醒。
回到实验室后,在和电子数据核对,如果有问题,以打印结果为准。
写在最前面,自认为做的事情都还够不着科研这个词,但是也在实验和保存数据的过程中苦恼过,分享则个~
首先,要保存什么?
既然是科研了,文献、原始数据肯定有,另外还有写的文章啊,随手记的灵感等等。
先说文献
文献管理工具常用NoteExpress和Endnote两种(NE和EN),都是PDF的可以使用Endnote,有知网学位论文的,NoteExpress也许更适合。毕竟Endnote只能在pdf上独领风骚,文献有.nh的那种,在Endnote上一会儿看得到原文(pdf),一会儿看不到(.caj或.nh)个人觉得还是很糟心的。另外这两种工具在写paper的时候方便生成参考文献。
有了这样的文献管理工具, 保存文献这一工作,我不会再在电脑的某个盘里建好几个子文件夹分类了,有需要的时候直接从NoteExpress里点出来就好。
以上指的是我们已经有原文的文献。针对下不到(或暂时下不到)原文,顶多只有摘要的文献,这两种管理工具的便捷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我们可以直接编辑这条记录,把摘要复制进去。
但是!我们要未雨绸缪。万一这个软件突然那天告诉你无法打开了,重新安装也许记录都没有了怎么办?除了定期导出做备份之外。对于有原文的文献,可以考虑使用云。没有原文的,备份吧(摊手,我没有想到方便的办法,摘要做成word之类的我还不如备份呢)。
再说云
说到云的话,文献数据笔记可以一起聊了。
a.首先不要太信任云空间 @Noprl Roget,它随时可能用丢失了封闭了和你翻脸;b.哪怕是都打印出来作为实体储存,也有火烧水浸被虫蛀等种种可能(我开玩笑的),主要是那么一大摞纸,以后怎么存放携带和检索?所以,云还是要用的。
1. 有道云笔记
我知道有Evernote,但是无论国际版(同步太不方便)还是印象笔记,不打算花钱升级的我都只有60M一月,从我个人的使用量来看,不要说文献,存几个实验程序和一两轮数据就红了。所以 在写论文时期,我用了有道云笔记。
选择云笔记而不是网盘的原因在于,我可以,也需要在储存数据的时候有一个直接可视的界面告诉我些文件是干什么得来的,我做了什么操作。如果是网盘的话,可能我得在每个文件夹里多写个readme。
2.标签和网盘(还是Evernote好)
还是要说Evernote。有道云笔记似乎没有标签这个功能。
对于文献:如果你愿意按照Endnote或者NoteExpress的分类给它设置文件夹,耐心等待每月60M,把原文一篇一篇放进去并添加标签如“13年论文参考”“实验范式”“FOK”等等的话,这样也是很方便检索的(我这么做过,但是没耐心等了。。。) 所以对文献还是使用管理工具,好好备份吧。如果担心电脑的损坏而丢失原始文件的话,请申请个网盘,把原文都丢进去。
对于数据:如果短时间内会生成大量数据的话,Evernote是不行的!当这项工作完成,这些数据都成为过去的时候,可以在你的网盘里建这么个东西:\某某项目\原始数据,然后在里面按照时间打包数据(如果你的数据和我一样是一轮一轮的话,或者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个readme,把你的笔记里的内容复制过来,做成时间线,放在原始数据文件夹下。某一天你需要重新开启它们的时候,你会知道当初你做了什么。
对于灵感,笔记等:文献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管理工具里。那些你突然而来的灵感,随手记录在Evernote里的,你可以把他们留在Evernote中( 手写的请拍照或拍照后提取文字或码字上传),或者导出一个文件,整理到你的网盘里。
最后提一下paper
如果你对你正在写的东西的知识产权非常在乎,那么请不要轻易把他们放在网络上。从数据到文章以及任何笔记,在使用云的时候,请多想一想,是不是愿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共享。
首先,要保存什么?
既然是科研了,文献、原始数据肯定有,另外还有写的文章啊,随手记的灵感等等。
先说文献
文献管理工具常用NoteExpress和Endnote两种(NE和EN),都是PDF的可以使用Endnote,有知网学位论文的,NoteExpress也许更适合。毕竟Endnote只能在pdf上独领风骚,文献有.nh的那种,在Endnote上一会儿看得到原文(pdf),一会儿看不到(.caj或.nh)个人觉得还是很糟心的。另外这两种工具在写paper的时候方便生成参考文献。
有了这样的文献管理工具, 保存文献这一工作,我不会再在电脑的某个盘里建好几个子文件夹分类了,有需要的时候直接从NoteExpress里点出来就好。
以上指的是我们已经有原文的文献。针对下不到(或暂时下不到)原文,顶多只有摘要的文献,这两种管理工具的便捷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我们可以直接编辑这条记录,把摘要复制进去。
但是!我们要未雨绸缪。万一这个软件突然那天告诉你无法打开了,重新安装也许记录都没有了怎么办?除了定期导出做备份之外。对于有原文的文献,可以考虑使用云。没有原文的,备份吧(摊手,我没有想到方便的办法,摘要做成word之类的我还不如备份呢)。
再说云
说到云的话,文献数据笔记可以一起聊了。
a.首先不要太信任云空间 @Noprl Roget,它随时可能用丢失了封闭了和你翻脸;b.哪怕是都打印出来作为实体储存,也有火烧水浸被虫蛀等种种可能(我开玩笑的),主要是那么一大摞纸,以后怎么存放携带和检索?所以,云还是要用的。
1. 有道云笔记
我知道有Evernote,但是无论国际版(同步太不方便)还是印象笔记,不打算花钱升级的我都只有60M一月,从我个人的使用量来看,不要说文献,存几个实验程序和一两轮数据就红了。所以 在写论文时期,我用了有道云笔记。
选择云笔记而不是网盘的原因在于,我可以,也需要在储存数据的时候有一个直接可视的界面告诉我些文件是干什么得来的,我做了什么操作。如果是网盘的话,可能我得在每个文件夹里多写个readme。
2.标签和网盘(还是Evernote好)
还是要说Evernote。有道云笔记似乎没有标签这个功能。
对于文献:如果你愿意按照Endnote或者NoteExpress的分类给它设置文件夹,耐心等待每月60M,把原文一篇一篇放进去并添加标签如“13年论文参考”“实验范式”“FOK”等等的话,这样也是很方便检索的(我这么做过,但是没耐心等了。。。) 所以对文献还是使用管理工具,好好备份吧。如果担心电脑的损坏而丢失原始文件的话,请申请个网盘,把原文都丢进去。
对于数据:如果短时间内会生成大量数据的话,Evernote是不行的!当这项工作完成,这些数据都成为过去的时候,可以在你的网盘里建这么个东西:\某某项目\原始数据,然后在里面按照时间打包数据(如果你的数据和我一样是一轮一轮的话,或者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个readme,把你的笔记里的内容复制过来,做成时间线,放在原始数据文件夹下。某一天你需要重新开启它们的时候,你会知道当初你做了什么。
对于灵感,笔记等:文献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管理工具里。那些你突然而来的灵感,随手记录在Evernote里的,你可以把他们留在Evernote中( 手写的请拍照或拍照后提取文字或码字上传),或者导出一个文件,整理到你的网盘里。
最后提一下paper
如果你对你正在写的东西的知识产权非常在乎,那么请不要轻易把他们放在网络上。从数据到文章以及任何笔记,在使用云的时候,请多想一想,是不是愿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共享。
这个问题好啊。
我来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也没有很特殊。我们实验室是搞CS的,一般的数据主要就是代码、实验用数据和各类结果、图表等。
我来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也没有很特殊。我们实验室是搞CS的,一般的数据主要就是代码、实验用数据和各类结果、图表等。
- 老板专门拿出一台Server放大家的SVN,代码和自己在写的latex都会commit进去,自己也会备份。
- 那些做实验要分析的数据,动辄几百GB,甚至上T,是没那么大空间去备份的,基本就是放在各自project的server里,加上权限保护,外人是绝不会动的。如果管理员发现某个server的可用空间过低,会check每个用户的使用空间大小,然后提醒我们删除无用的东西,如果都比较重要,那就买来新硬盘插进去。当然硬盘是带RAID的。
- 各类图表结果,除了自己会存好以外,因为这些东西都会出现在给老板的report里面(邮件附件或Google drive共享等),所以在邮箱里或者Drive里面也会顺便备份一下。
- 论文一般不怕丢,我个人是放到Dropbox里面,经过历次各种免费的促销、升级、优惠等等,现在dropbox已经有70+GB了,各终端同步,用起来很爽。
按照项目,将同一个项目的所有数据都放在一个文件夹下面。
在这个项目下,针对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建立子文件夹,然后将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数据,按照仪器或者方法的名称,分别建子文件夹。在子文件夹内,按照数据获取的日期,建立子文件夹,存入原始数据。
然后,建议每获得一个能用的数据,及时整理成能用在文章当中的数据,比如图片或者图表,保存在项目下一层的子文件夹内,新建文件夹保存,同时将作图用的原始数据复制过来,以便后期整理的时候使用的方便。
项目相关的文献,在项目下新建子文件夹,把文献放入。同时另建新文件夹,用来存放Endnote的文件。用文件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是最好的了,但是要把文献库分别建立好,然后注意在Documents里面备份。
文书和资料,项目下另建文件夹保存吧。
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个移动硬盘的备份,云空间够的话,可以考虑将能用到的数据,文献和资料,备份到云端一份。随时注意同步。
在这个项目下,针对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建立子文件夹,然后将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数据,按照仪器或者方法的名称,分别建子文件夹。在子文件夹内,按照数据获取的日期,建立子文件夹,存入原始数据。
然后,建议每获得一个能用的数据,及时整理成能用在文章当中的数据,比如图片或者图表,保存在项目下一层的子文件夹内,新建文件夹保存,同时将作图用的原始数据复制过来,以便后期整理的时候使用的方便。
项目相关的文献,在项目下新建子文件夹,把文献放入。同时另建新文件夹,用来存放Endnote的文件。用文件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是最好的了,但是要把文献库分别建立好,然后注意在Documents里面备份。
文书和资料,项目下另建文件夹保存吧。
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个移动硬盘的备份,云空间够的话,可以考虑将能用到的数据,文献和资料,备份到云端一份。随时注意同步。
- 数据都是备份到移动硬盘和课题组的服务器,rsync 大法好。
- 文献管理……我就是维护好自己的一份 BibTeX 的 .bib 文件,没做别的什么。我没有把文献下载到本地的习惯,基本想查文献就去 SAO/NASA ADS: ADS Home Page 直接查了。其他专业有什么在线文献检索我也不知道
- 有些科研用的代码会托管到 GitHub 或者 BitBucket。但是论文源代码不会托管,主要是防止别人看到(虽然 BitBucket 有私密 repo),一般是 rsync 到移动硬盘上。
- 平时的笔记基本都是手写,用活页夹管理……
自己私人的备份:
常用的资料(文献,在写的代码和文章,扫描的手写资料)通过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云端同步,文献还可以通过zontera或者mendeley的云端同步,个人电脑里的其他资料通过time machine备份。
好处:一切设备都是自己的,速度快,灵活
坏处:容量有限,不舍得上RAID
通过实验室备份: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专门用来存放数据的服务器,可以在上面rsync备份数据,特别是从计算用的服务器上转移过来,开git管理代码。
坏处:设备不是自己的,通过网络速度一般
好处:可以上RAID,容量大
超出备份能力的特大数据,没有什么办法,加紧处理出结果,减少意外可能。
常用的资料(文献,在写的代码和文章,扫描的手写资料)通过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云端同步,文献还可以通过zontera或者mendeley的云端同步,个人电脑里的其他资料通过time machine备份。
好处:一切设备都是自己的,速度快,灵活
坏处:容量有限,不舍得上RAID
通过实验室备份: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专门用来存放数据的服务器,可以在上面rsync备份数据,特别是从计算用的服务器上转移过来,开git管理代码。
坏处:设备不是自己的,通过网络速度一般
好处:可以上RAID,容量大
超出备份能力的特大数据,没有什么办法,加紧处理出结果,减少意外可能。
fr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6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