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文
接上期的内容,继续和大家分享一点感悟与心得,欢迎讨论。
特别注意: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非官方观点。
抗震?减震?隔震?
隔震不一定比减震、抗震好,抗震也不一定差!是否应用减隔震应该根据工程具体而选择,但前提是需要满足性能要求。
(例如:变形空间或构造不允许的情况、高宽比过大的情况等等)
重点:抗震取消框架结构、常规减震仅应用在框架结构中、隔震重视构造。

抗震结构
抗震结构相对减隔震发展更悠久和成熟的结构体系。从各国的抗规和各专著中也可以学习到抗震精髓。
JY的建议是希望抗震设计不再采用框架结构,转而用短肢剪力墙或剪力墙相关的结构体系。并且周期比和位移比可以相对放宽,毕竟在绝对的性能实力面前,框架结构太柔弱了。并且材料方面并不会增加多少!
更何况框架结构在很努力的去调整了很多系数去弥补强柱弱梁,实际上也是螳臂挡车,梁和楼板协同的性能太强了,很难实现强柱弱梁,不如直接放弃。
详情可看:
减震结构
目前减震的应用主要包括:变形类阻尼器、调谐类阻尼器
(至于摇摆墙等其他应用较少的减震措施之类,下次再谈~)
变形类阻尼器的应用
(位移型阻尼器、速度型阻尼器)
层间布置阻尼器主要需要的是楼层的剪切变形,而在高层中,大部分采用带剪力墙体系,几乎是弯曲变形占主导,几乎无法期待阻尼器的变形产生,除非剪力墙已经开裂等,即便在数值计算上,由于施工误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即便是跨多层的层间布置,也只是稍微弥补缺陷。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较柔的剪切体系(如框架结构),让阻尼器提前发挥作用,以此来保护结构的安全性。因此,框架结构最好的归属应该是减震结构体系。
目前更多的是让刚性子结构、剪力墙冲到第一防线,保护了阻尼器,阻尼器并无法发挥出完全的性能,期待阻尼器成为第二道防线?!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减隔震的理念的,切记我们要保护的是结构,而不是阻尼器!
所以变形类阻尼器减震设计最关键的是:让结构在弹性阶段时,层间剪切变形更大的释放出来!并且构造措施要得当,特别是填充墙需谨慎施工,采取必要填充工艺,让阻尼器可以尽力消能。
因此,若是采用常规不当的填充墙做法,开裂属于构造不当的情况。

JY的建议:位移型/速度型阻尼器 布置在框架结构之中,而不可应用于带有大量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中,不要陶醉在虚假的数值计算中。
即便是高层,也可采用多阻尼器的框架结构,此时侧向刚度可更多的让位移型阻尼器提供。
即便遇到超高层,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