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文】
随着隔标颁布,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地震的经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减隔震分析和设计,也听到不少的疑惑声音,个人也有一点热点问题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在个人看来:建筑减隔震:七分构造三分算!
特别注意: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非官方观点。还需严格执行规范!
【正文】
关于复振型应用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看似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有人会告诉你:用复振型分析跑一下,然后如果拉应力超了,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复核。这个做法看似很完美,没啥毛病,但是实则对于常规的隔震结构却非常多余。
比如一座非常常规的多层建筑做隔震也需要做个大震的性能分析吗?
我认为是不需要!只需要做中震反应谱法即可,这里需要补充的是:
如果是位移型的减隔震元件,建议采用迭代的反应谱分析方法;(迭代可以近似解决刚度非线性问题)
如果是速度型的减隔震元件,建议采用复振型反应谱分析方法;(复振型可以近似解决非对称阻尼问题)
如果是混合型(速度型+位移型),建议采用迭代的复振型反应谱分析方法。
(别扯精细化!没上面这个计算,哪来配筋给“精细化”后验分析~)

那抗拉的结果超限怎么办?
采用线性系统计算得到支座受拉或提离是无效的,大量的试验和分析都可以表明,在正常满足要求的设计下,在高宽比较小的时候,支座是不受拉或者提离的。并且实际上当橡胶支座受拉超过1 MPa 时,其竖向受拉变形的位移比较的大,或者是摩擦摆需要严重提离倾覆,(这时摇摆角要大上天!怎么可能!)这在高宽比比较小的建筑是不可能发生的,并且体量越大越不容易发生。
所以别扯数值计算上受拉,我们又不是要保护数值空间的建筑,我们要保护的是建成的实体建筑!过分假定早就让数值计算在部分指标上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工程师还是需要有结构概念,甚至是常识。更不需要提所谓的抗拉装置了,大部分抗拉装置是画蛇添足,而且大部分抗拉装置的实际用途只会影响水平隔震的效果。
目前已经有太多研究隔震提离摇摆的内容了,因此建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