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张北草原天路区域蜘蛛区系、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该地区蜘蛛的区系组成、多样性特点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分为以下2个部分:
一、记录草原天路区域蜘蛛12科25属3种,描述了各科、属特征,列出了各属、种的重要文献引证,检视标本信息和地理分布情况。
二、张北草原天路30种蜘蛛的区系性质分析,结果显示:
1. 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张北草原天路蜘蛛表现为典型的古北界成分;其次是古北界+东洋界成分,古北界和东洋界过渡特征明显;世界广布成分和含有热带界、澳洲界的成分比例都很低。
2.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华北区种类占优势,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去—
蒙新区—西南区—华南区和青藏区。
关键词:张北草原天路;蜘蛛;物种多样性研究;区系成分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pider fauna, diversity of species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Tianlu area of Zhangbei Grassland, the spider fauna,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findings a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wo parts:
I. To document 15 families, 28 genera and 33 species of spiders in the grassland sky road area,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family and genus, listing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 citations of each genus and species, and examining specimen information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I. Analysis of the zoological properties of 33 species of spiders in Zhangbei Prairie Road showed that:
1. In the geographical partition of the world's animals, the Zhangbei Savannah Skyway spider is typical of the ancient northern boundary; The second component is the ancient northern boundary + eastern maritime boundary, and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north boundary and the eastern ocean boundary are obvious; Th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widespread content and containing tropical and Australian content is very low.
2. In 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animals in China, northern China's species predominate, followed by northeast China - central China -
Montn New District - South West District - Southern China District and Qinghai District.
Keywords: Zhangbei Prairie Sky Road; Spiders; Study on diversity of species; Area Composition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1 蜘蛛类简述
蜘蛛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起源于古生代的前泥盆纪;最先出现于最早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是现在陆地上多样性最丰富的捕食者类群之一。蜘蛛主要以猎捕活体昆虫和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少数种类还猎食其他蜘蛛,而一些大型种类还能捕食其他小型动物。经过几亿年的演化,蜘蛛已经由单一的地面类群发展成现今的定居型(穴居和结网)和游猎型两大类群,占据了草地、土壤、落叶、灌丛、森林及水域等各种生境。蜘蛛多样性的变化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其他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富度的变化。蜘蛛作为森林和农田害虫的主要天敌,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因素。蜘蛛是自然界的广布生物,分布于陆地、森林、农田和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中。它们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活动能力强、食性广泛且捕食量大,具有较强的控虫能力,作为森林和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资源,也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蛛形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从林奈(1758)建立分类系统以来,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像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开展研究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蜘蛛资源已基本查清。到了19世纪中期后,蜘蛛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美国的Platnick从事了大量的蜘蛛分类研究工作。在我国,蛛形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我国学者们的努力,蜘蛛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63年,蜘蛛研究先驱王凤振教授和朱传典共同合作发表了《中国蜘蛛名录》,共记录了34科,149属,521种,他们的工作为我国蜘蛛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蜘蛛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由宋大祥、朱明生和陈军在1999年编写的《The Spiders of China》中,系统总结了中国蜘蛛56科450属2361种,对我国近代蜘蛛的研究影响较大。此后的2016年李枢强、林玉成合著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蜘蛛卷》中记载中国蜘蛛69科735属4284种。截止到2023年5月30日,全世界共记述蜘蛛51089种。
河北蜘蛛的研究概况有关河北蜘蛛多样性的研究不多,散见于部分专著中某些种类的记载,如《中国农林蜘蛛》中报道了一些分布于河北的蜘蛛种类,共16科27属38种;《河北动物志蜘蛛类》报道了分布于河北省蜘蛛种类,共35科141属296种;《小五台山昆虫》中报道小五台山蜘蛛20科128属263种。
1.2 张北县自然资源概况
气候资源
张北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3.2℃,夏季凉爽,7月均温18℃,是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素有“夏都”之称;冬季寒冷,1月均温-15℃。
降水适中,年降水量约400毫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养分积累,使得当地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光照充足,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利于农业生产。
土地资源
地形多样,以高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400-1600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草原广布,山地与草甸交错,是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面积广阔,全县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广阔,林草覆盖率达50.5%,是华北保存较好的天然草场,有“草的海洋、云的故乡”之称,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 。
能源资源
张北县是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核心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县已建成风电装机规模233万千瓦,位居全省县级第一。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并网52万千瓦,实质性位居全省县级首位。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不断增加,通过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自2016年8年来共造林68.77万亩,种植了樟子松、云杉等树种和柠条、沙棘等植物。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等野生动物资源 。
1.3 草原天路区域概况
草原天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地处我国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结合处,东起自沽源县境内,自东向西,沿途经过桦皮岭省级森林公园,沿南部坝头区域蜿蜒向西,止于尚义县南侧的大青山国家森林公园,于2019年8月全线贯通,全长326.1km。张北草原天路于2011年建成,张北境内全长132.7km,因其优美壮丽的沿途风光被网民称作“中国的66号公路”,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草原天路的名声大噪,时至今日,每年到此旅游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张北草原天路位于张北县南部的坝头区域,全县平均海拔1400-1600米,境域东西109km,南北67km,南部和西南部为内蒙古高原边缘,俗称“坝头”,海拔1600~1800m;东南部与崇礼区交界,桦皮岭为张北县最高点,海拔2128m;北、中部地势平坦,向西北渐低,安固里淖为最低点,海拔1300m。张北草原天路区域的树种包括桦树,杨树,落叶松,樟子松等,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加上广阔且丰富的草地植被,草原天路区域植物资源丰富,也为蜘蛛等节肢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荣冬青等(2017)曾报道草原天路区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137种;张保石(2004)年在调查了张北县安固里淖和塞北牧场,报道蜘蛛18种;郭晨辉等(2015年)报道河北坝上地区花蟹蛛属2中国新纪录种。蜘蛛作为森林和农田害虫的主要天敌,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因素,由此看来,对于河北省蜘蛛的研究相对零散,且至今没有专门针对草原天路区域蜘蛛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报道。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文献资料,网兜,酒精,低温冰箱,样本瓶等
2.2 试验方法
标本采集方法及处理:由于不同类群的蜘蛛生活于不同的生境中,采取多种采集蜘蛛的方法:徒手捕捉法、扫网法、敲打法、扣管法、陷阱法和筛网法等。在实际采集过程中,一般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方法常常综合使用。主要使用的采集方法:(1)扣管法:使用频率最多,一般地面上、叶片上、树干上、墙壁上以及网上的蜘蛛,都可用扣管扣捕;(2)扫网法:对于草丛及灌木上的蜘蛛可用捕虫网大面积扫网采集;(3)吸管法:对于枯枝落叶下以及捕虫网中的小或微型蜘蛛可使用此法;(4)敲打法:对于灌木丛、低矮树冠上,尤其在山路两旁的灌木丛中的蜘蛛,多用此法;(5)筛网法:游猎型蜘蛛多生活于枯枝落叶层中,收集枯枝落叶,用筛网筛取效果较好;对于筛出的小型蜘蛛,可用毛笔蘸取酒精来粘住然后浸入到酒精瓶中;(6)挖取法:主要用于采集穴居或居地下的蜘蛛;(7)陷阱法:主要用来采集夜晚活动的游猎型蜘蛛;(8)布氏漏斗法:用于采集地表面腐质层中的蜘蛛。
野外采集到蜘蛛后,一般先放入随身携带的小型酒精瓶中,回到驻地之后更换至80%乙醇中1–2次。野外采集结束后,在实验室再更换1–2次80%的酒精,注明采集信息,长期保存。
2.3 样本研究与鉴定
分类鉴定:选取蜘蛛成体在双目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根据蜘蛛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是蜘蛛的生殖器官进行鉴定。选取雄蛛的左侧触肢进行观察。对于雌蛛,要将外雌器从蜘蛛腹部腹面解剖下来以观察其外部结构。结合相关分类资料,确定其正确的分类地位。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张北县草原天路区域蜘蛛物种多样性
3.1.1 张北县草原天路蜘蛛物种名录
园蛛科 Araneidae Clerck, 1757
小到大型(3.00-30.00 mm),无筛器蜘蛛。许多属的种类雄蛛比雌蛛小得多,两性异型。背甲常扁平,头区以明显的颈沟与胸区分开。中窝形状各异。8眼两列,侧眼远离中眼域位于头部边缘。额高不超过前中眼直径的两倍。螯肢强壮,有侧结节。下唇与胸板分离,端部加厚。步足有壮刺,无毛丛和毛簇,3爪;步足除跗节外均有听毛。腹部多数肥大,常呈球形,卵圆形,常遮住背甲后部;背部常有明显的斑纹和隆起,有的种类边缘延伸成棘,或疣状突起;有的种类前端两侧具肩隆起或称肩角。纺器大小相近,短,聚成1簇。有舌状体。外雌器骨化,具中隔或无,多数种类具1垂体,生殖板有横沟。雄蛛触肢复杂,副跗舟常为1骨化钩;有中突;插入器一般呈针形,有的种类具插
入器帽。 结圆网,网由辐射丝和同心圆的螺旋丝组成,螺旋丝为粘丝,具黏滴。网的形状及网的装饰随亚科和属而异。
世界已知169属3038种,全球性分布。中国记录44属347种。本文记述草原天路3属3种。
新园蛛属 Neoscona Simon, 1864
中小型蜘蛛。8眼2列,前中眼最大或与后中眼等大,后侧眼最小。中窝纵向(区别于园蛛属的中窝横向),其前方具1对平行的细纹延伸达后中眼,雄蛛比较明显。雌蛛基节I的腹面远端边缘具1钩;胫节II前侧面具刺。雄蛛触肢器骨化程度较小,中突小,背部具1钩,形如一只鸭子;从侧面观,顶突、引导器与中突排列成一行(区别于园蛛属);插入器不易看到。雌蛛外雌器的垂体呈匙状(区别于园蛛属);交媾管呈―S‖形弯曲。
结垂直圆网,网的中心近乎空洞,仅有1或2根丝穿过。夜间活动,白天隐藏于网旁隐蔽处,卷叶,或麦类的小穗间。
世界已知109种,全球性分布。中国记录29种。本文记述草原天路1种。
灌木新园蛛Neoscona adianta(Walckenaer,1802)
检视标本:3雄2雌,河北草原天路,王宇然采。
分布:台湾、四川、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贵州。
痣蛛属 Araniella 1942
背甲光滑,腹部卵圆形,具有成对的黑色痣斑(明显的外部鉴别特征)。雄蛛触肢膝节具3根长刺(本属重要鉴别特征),触肢器有小的旗状顶突,无顶血囊;中突呈钩状,尖端朝向跗舟;引导器复杂;插入器无帽盖。雌蛛外雌器有1个短宽的具环纹的垂体,垂体和基部分界不明显;在插入孔处有1对角质囊。
世界已知12种,分布于全北区。中国记录5种。本文记述草原天路1种。
六痣蛛 Araniella displicata (Hentz, 1847)
检视标本:6雄10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江苏、湖南、湖北、陕西、山西、青海、西藏、四川、安徽、宁夏、山东、甘肃、北京、新疆、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全北区。
类肥蛛属 Larinioides Caporiacco,1934
中、小型蜘蛛。体色灰褐色。背甲上有刚毛。腹部扁平,卵圆形,中段最宽,心斑暗色,叶斑大。腹面黑色。外雌器角质化程度高,雌性开孔多在基部后端的凹沟内。触肢器有一简单的引导器,插入器末端不具备帽状结构,顶突较复杂,从上面将插入器遮住。中突双叉形,位于生殖球的腹面中段,从侧面观,沿水平方向外突。
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欧洲、北美、日本、中国、。我国已知4种。本文记述草原天路1种。
角类肥蛛Larinioides cornutus(Clerck,1757)
检视标本:7雄11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全北区。
蟹蛛科 Thomisidae Sundeyall, 1833
小到大型蜘蛛(3.00-23.00 mm),无筛器。背腹扁平。步足强壮,侧行性,形似螃蟹。背甲半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种类具强大的突起或眼丘。8眼2列,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强烈后凹;侧眼通常长在眼丘上,直径比中眼大。腿节I前侧面常具数根直立的刺状毛;2爪。步足I、II远比步足III、IV为长;腿节I、II比腿节III、IV异常粗壮(区别于逍遥蛛科的种类)。后跗节和跗节III、IV具毛丛,爪下具毛簇,蟹蛛籍此在物体上固着身体,并用步足I、II捕食。腹部卵圆形或圆形。2书肺;气孔接近纺器。具舌状体。雄蛛触肢胫节具后侧突和腹突,部分种类还具间突;盾板盘状,部分种类具钩状突,盾板边缘具嵴;精管沿嵴伸入插入器。雌蛛外雌器具1圆而深的前庭,具中隔,有的种类在前庭前方具1兜;纳精囊常骨质化,其形状因种各异。
本科蜘蛛多于草丛中以及植物的叶、花等上营游猎型生活。
世界已知174属2 151种。中国记录45属273种。本文记述4属6种。
花蟹蛛属 Xysticus C. L. Koch, 1835
中型蜘蛛,雄蛛较雌蛛小且色暗。头胸部不扁平,长约等于宽,具短刚毛。侧眼眼丘相接,中眼域宽大于长。螯肢不具齿,下唇宽大于长。胸板盾形。步足具发达的刺,毛丛和爪簇不发达,足式为1 2 4 3或2 1 4 3。雄蛛触肢通常具腹突及后侧突,一般无间突;生殖球简单,盾板无或有2-3个突起,盾板具不发达的嵴;插入器刺状,较短。雌性外雌器无兜,常具中隔;交媾管短,囊精囊较大,呈球形或肾形。
生活于低矮植物上,石下或落叶层中。
世界已知约380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及北美洲。中国记录59种。本文记述3种。
鞍形花蟹蛛 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 1880
检视标本:1雄1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西藏、重庆;俄罗斯,中亚,蒙古,朝鲜,日本。
锡金花蟹蛛Xysticus sikkimus Tikader, 1970
检视标本:1雄1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西藏
伪丝花蟹蛛 Xysticus pseudobliteus Simon, 1880
检视标本:3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
毛蟹蛛属 Heriaeus Simon, 1875
中型蜘蛛,雄蛛较雌蛛小,但雄蛛步足仍较雌蛛的长。身体的底色一般为淡绿色。
体表和步足密被长毛。头胸部长宽相当或长稍大于宽。眼小,侧眼丘分开。螯肢无齿。下唇六角形,长大于宽。胸板长大于宽。步足很长,尤其在雄蛛更长,有长的毛和刚毛,毛丛和毛簇不发达。腹部卵至梨形。触肢器有腹突、间突和后侧突;腹突大,发达,后侧突有一端齿。生殖球简单,无突起;插入器长,骨化程度高,绕盾板一周,端部较粗。外雌器中部具一突起,有褶皱,突起上有一中兜。插入孔位于突起两侧,交配管长而盘曲;纳精囊小,肾形。生活于灌木丛和草丛中,当静止不动时,看上去像植物种子,起
保护的作用。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
本属世界已知34种,中国记录4种,本文记述1种。
梅氏毛蟹蛛 Heriaeus mellotteei Simon, 1886
检视标本:1雄7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湖北,西藏,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河南,内蒙古,黑龙江;韩国,日本。
伊氏蛛属Ebrechtella
三突伊氏蛛 Ebrechtella tricuspidata (Fabricius, 1775)
检视标本:2雄8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福建,贵州,湖南,安徽,四川,江苏,吉林,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河南,海南,江西,重庆市,云南,北京市,甘肃,陕西,山东,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天津市,辽宁,台湾,黑龙江,山西。
羽蟹蛛属 Ozyptila Simon, 1864
小型蜘蛛,雄蛛稍小于雌蛛,体色偏暗。头胸部长宽相当,头胸部梨形,前端很窄,近乎圆形,具棒状毛或匙状毛。侧眼位于眼丘上,前侧眼大于后侧眼。中眼域长宽约相当,前边长于后边。额较宽。螯肢无齿。下唇长大于宽。胸板长宽约相等。步足短粗,没有毛丛和毛簇;跗节爪具齿;步足I、II几乎等长,粗壮,长于步足III、IV;胫节I、II具2对腹刺。腹部长小于宽,前端窄后端宽。具棒状毛或匙状毛。触肢器复杂,胫节具腹突和后侧突,常有间突;后侧突有角质化的端齿。生殖球通常有盾板突起,插入器呈短刺状。外雌器强烈骨化,具中兜;交配管短;纳精囊呈球形。活动于草丛,泥沼,土壤,杂物中或石下,行动缓慢。全北区分布。
本属世界已知108种,中国记录13种,本文记述1种。
浅带羽蛛Ozyptila atomaria (Panzer, 1801)
检视标本:3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
肖蛸蛛科 Tetragnathidae Menge, 1866
小到大型蜘蛛(2.00–20.00mm)。黄褐色至深褐色,肖蛸属种类为灰色带银色斑纹,粗螯蛛属种类具灰色和银色的叶状斑。背甲长大于宽。8眼2列,皆后凹,前后侧眼分离或相邻接。螯肢长而发达,有排成行的大齿和粗壮的距状突
出,也有个别种类螯肢粗短。肖蛸属种类左右颚叶平行,而粗螯蛛属在下唇前方汇合。下唇前缘加厚。胸板后端尖。步足细长,刺有或无;所有足的胫节上有1列直立的听毛。腹部形状各异,长而圆柱状,或圆到卵圆形;某些种类腹部后端延伸到纺器之后。生殖沟平直。前、后纺器大小相近,2节,中纺器较小,1节。雄蛛触肢副跗舟多数为1分离而可动的骨片;有盘曲的插入器,常被引导器所包裹;无中突;有插入器与盾片间的膜。肖蛸蛛属、粗螯蛛属以及锯螯蛛属蜘蛛无外雌器,亦无生殖沟;有些种类外雌器轻微骨化或强烈骨化。
生活在潮湿地面,近水源处或灌木中。结圆网,在网上头朝下,多生活在溪流或湖边。昼出行蜘蛛,水平捕食蜘蛛。
世界已知47属955种。中国记录19属120种。本文记述1属1种。
肖蛸属 Tetragnatha Latreille, 1804
背甲稍延长并轻微骨化,缺少刚毛,中央常具1条不明显的纵行灰色带。眼多为黑色,间接眼无反光色素层。螯肢增大,齿堤齿的排列是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步足细长;步足III最短。腹部圆筒形。雄蛛个体稍小于雌蛛;螯肢要大于雌蛛且突出,常在前面具1婚距;步足腿节均具听毛。雄蛛触肢跗舟小,呈片状;副跗舟为1个分离的骨片,通常在向跗舟的一侧具1小的突起,其形状是鉴别依据之一;插入器鞭状,顶端被包裹在复杂的引导器内。雌蛛无外雌器,生殖孔位于生殖区腹面中央裂片的后缘;纳精囊形状及位置因种而异,也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全世界已知348种,全球性分布。中国记录47种。本文记述1种。
羽斑肖蛸 Tetragnatha pinicola L. Koch, 1870
检视标本:7雄10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浙江、安徽、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湖北、海南、四川、贵州、西藏、陕西、新疆。
逍遥蛛科 Philodromidae O. P. -Cambridge, 1871
小到中型(3.00-16.00 mm)蜘蛛,无筛器。背甲扁平,长宽相当,密布倒伏的柔毛。体色淡黄色、淡红褐色或淡灰褐色各异,常具深色麻点。8眼2列,通常不具眼丘;背面观两眼列均后凹。螯肢齿堤通常不具齿。下唇长大于宽。步足I、III、IV几乎等长,步足II通常最长,跗节I、II具毛丛,爪下具毛簇。侧行性。腹部卵圆形,密被倒伏的柔毛,通常具暗色的心斑和一系列的人字纹。无舌状体。雄蛛触肢胫节具后侧突,而腹突有或无;插入器通常沿盾片的末端弯曲。雌蛛外雌器较小,常具中隔,插入孔位于中隔两侧,纳精囊肾形,有的具褶。
本科蜘蛛通常在植物上过游猎生活。
世界已知29属535种。中国记录3属51种。本文记述2属3种。
狼逍遥蛛属 Thanatus C. L. Koch, 1837
中小型蜘蛛,形似狼蛛。体色深且单调。头胸部前缘窄,背甲隆起,密被短毛。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强烈后凹;各眼等大。中眼域长大于宽。螯肢和触肢被有褐色斑点。步足黄褐色,各节背面多具两条平行的褐色细纹;步足强壮,几乎等长,后跗节I无侧刺,胫节和后跗节腹面多刺。腹部卵圆形,背面具有明显的菱形的心脏斑。雄蛛触肢胫节具1外侧突,无腹突;生殖球长大于宽;插入器位于盾板顶端;无引导器。雌蛛外雌器具中隔,宽而平;两侧隆起形成侧壁;纳精囊形状各异,前端具纳精囊腺。
世界已知99种,全北区分布。中国记录15种。本文记述2种。
朝鲜狼逍遥蛛 Thanatus coreanus Paik, 1979
检视标本: 4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朝鲜,俄罗斯。
小狼逍遥蛛 Thanatus miniaceus Simon, 1880
检视标本:5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浙江,西藏,河南,青海,内蒙古,山东,辽宁,吉林,台湾;朝鲜,日本。
逍遥蛛属 Philodromus Walckenaer, 1826
中小型蜘蛛。体扁,体色暗,多为灰、橙或褐色。头胸部扁,长宽相当,在某些种类中宽大于长。头端明显窄,约为头胸部宽度之半。背甲中部稍隆起。前眼列强烈后凹,后眼列稍后凹,前眼列各眼之间比后眼列更靠近。后中眼距明显大于后中侧眼距。各眼约等大,眼丘低或无。中眼区长大于宽,后边大于前边。额较宽。下唇长大于宽。胸板盾形,末端较钝。步足横行,细长,雄蛛的步足比雌蛛更细长。第II足最长,其余步足约等长。足上多有各种褐色斑纹。腹部长大于宽,多数后端较宽。腹部背面心脏斑有或无,后部通常有横纹或―八‖字形纹。触肢器的后侧突的形状因种而异,多数有腹突。插入器多细长。外雌器具扁平的中隔,具明显的侧缘,前庭缩小为中隔前侧角的一对小凹陷。纳精囊的形状随种而异。在树干,低矮的灌木及草本植物上活动,体色常与周围环境相似。
本属世界已知246种,中国记录28种,本文记述1种。
红棕逍遥蛛 Philodromus rufus Walckenaer, 1826
检视标本:1雄3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福建,云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全北区。
32跳蛛科 Salticidae Blackwall, 1841
小到中型(3.00–17.00 mm),无筛器蜘蛛。体被特殊彩色毛,具有带、纹或斑形图案。背甲前端方形,长短各异。有些种类的头区高。眼区常具成簇的刚毛。8眼3列,眼域与背甲同宽;前列4眼朝向前方,前中眼很大,前侧眼稍小(鉴别的主要特征)。螯肢的后堤齿有单齿,多齿和裂齿三种类型;有的种类雄蛛螯肢大且突出。下唇矩形或圆形,前端较窄。颚叶长,端部变宽,具发达的毛丛和微齿。步足短,2爪,具毛簇。腹部短到长方形。前、后纺器同样长。2书肺;气管气孔靠近纺器。雄蛛触肢具胫节突,有时还具腿节突起;插入器形状各异。 跳蛛昼出夜伏,游猎性。视力好。栖息于各种环境。
世界已知597属5678种。中国记录86属427种。本文记述1属1种。
追蛛属 Dendryphantes C. L. Koch, 1837
头胸部高而隆起,胸部最宽,后侧眼处最高。前中眼大,后中眼偏前,眼域约占胸部2/5。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雄性触肢有缺刻。
本属全球已知70种,主要分布于东洋区。中国记录4种。本文记述1种。
棕色追蛛Dendryphantes fusconotatus(Grube,1861)
检视标本: 1雄1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北京、河北、吉林、内蒙古、甘肃、山西;蒙古,俄罗斯。
球蛛科Theridiidae Sundeval, 1833
微型到中型(2.00-15.00 mm),无筛器蜘蛛。背甲的形状不尽相同;部分属的雄蛛额区有变异。8眼两列,围有微褐色环;各眼异型,前中眼黑色,其余白色,有些种类仅6眼、或4眼,或完全无眼。螯肢无侧结节;前齿堤具1-2齿,少数3-4齿,或无齿;后齿堤无齿,少数1齿或有数个微小的齿。下唇端部不加厚(区别于皿蛛科和园蛛科的下唇加厚)。步足由中等长到很长,腿节、胫节和后跗节无刺;通常跗节向末端变细;3爪;第IV步足跗节腹面有一列略弯曲的,有锯齿的硬毛,排列整齐,如梳状,名栉状器,因此本科蜘蛛又成为梳足蛛类,但在较小的种类和一些种类的雄蛛,毛梳有时退化或难以观察到。腹部形状各异,有的尾部延伸到纺器之后;有的种类在靠近腹柄处具背发声嵴。书肺2个;气管气孔为1较宽的裂缝,边缘骨化弱。通常无舌状体,有些种类仅在舌状体部有2根刚毛,而少数属有明显的舌状体。雄蛛触肢膝节和胫节无任何突起,副跗舟是1个小钩,不明显,通常着生在跗舟腔内,或位于跗舟远端的边缘(而园蛛科和类球蛛科的副跗舟均在跗舟的近端,皿蛛科是1个分离的骨片)。雌蛛外雌器常有明显的陷窝,内有1个合并的或2个分离的插入孔;有些种类无陷窝。通常纳精囊1对,少数种类2对。
本科蜘蛛生活环境多样,常结不规则的乱网。
世界已知121属2387种,全球分布。中国记录51属290种。本文记述3属4种。
拟肥腹蛛属Parasteatoda Archer, 1946
小到中型球蛛(1.00–10.00mm),身体颜色灰棕到黑棕色,部分种类橙黄色。背甲呈梨形,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平直;8眼近乎等大或前中眼稍小于其余6眼。通常螯肢前齿堤具1-2齿,后齿堤无齿。步足长;腹部接近球形,高大于宽,通常具一较小的后部突出,常具宽而纵向的心脏斑及一些横向的肌痕,斑纹多变化。雌蛛的外雌器具1大的凹陷;交配孔位于凹陷的后侧两端;交配管长或短;纳精囊接近球形。雄蛛触肢器副跗舟呈兜帽状;引导器短,与插入器伴行;插入器通常较长;中突为独立的骨片,紧贴插入器;盾片小。
世界已知46种,全球性分布。中国记录26种。本文记述1种
模板拟肥腹蛛Parasteatoda tabulata (Levi, 1980)
检视标本:5雄8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辽宁,吉林
齿螯蛛属 Enoplognatha Pavesi, 1880
小到中型球蛛(3.00-9.00 mm)。背甲具有明显的特征斑纹,雄蛛背甲近后缘的中央有发音脊,头部有时隆起。两眼列近乎平直,8眼等大,或前中眼最小;前、后侧眼相连。雌蛛螯肢前齿堤1-3齿,后齿堤1齿;雄蛛螯肢明显增大。胸板呈三角形,后端渐变细插入基节IV间。雄蛛步足I最长。腹部卵圆形,背面有大型叶状图案或黑色斑。雄蛛的腹柄上面有骨化的粗糙区。舌状体大,或有刚毛2根。雄蛛触肢器的副跗舟位于跗舟的侧缘,呈钩状。雌蛛外雌器具明显的陷窝,陷窝后缘往往具舌状突起。
世界已知66种,全北区分布。中国记录15种。本文记述2种。
苔齿螯蛛 Enoplognatha caricis (Fickert, 1876)
检视标本: 3雄10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云南、湖南、湖北、陕西、山西、青海、四川、甘肃、
贵州、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新疆、内蒙古、福建;全北区。
珍珠齿螯蛛 Enoplognatha margarita Yaginuma, 1964
检视标本:12雄43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陕西、山西、甘肃、辽宁、新疆、福建;俄罗斯,朝鲜,日本。
肥腹蛛属 Steatoda Sundevall, 1833
中型(2–13mm)球蛛。背甲长大于宽,通常棕色或黑棕色。中窝圆形或半圆形。
前、后侧眼相连或小于其直径分离。螯肢弱小,螯肢前齿堤具1–2齿,后齿堤无齿。通常步足IV最长。腹部卵圆形;色深,通常具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条纹。雄蛛背甲侧缘通常具有疣状齿突;螯肢常扩大;腹柄上具有骨化环。舌状体大。
世界已知124种,全球性分布。中国记录21种。本文记述1种。
三角肥腹蛛 Steatoda triangulosa Walckenaer,1802
检视标本:2雄7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甘肃、山西、四川、西藏;广布。
平腹蛛科 Gnaphosidae Pocock, 1898
小到中型蜘蛛(3.00-17.00mm),无筛器。背甲卵圆形,颈沟明显。8眼2列,前中眼圆形,后中眼扁,不规则。螯肢短且粗壮,前端多毛;前齿堤有齿或无,或有1嵴;后齿堤有1或多个齿,或有1嵴,或有1圆形叶。颚叶腹面斜向凹陷,端部有微齿。胸板卵圆形,前端平截,后端较尖。步足短粗,多毛。步足I有稠密的毛丛;少数种类跗节有毛簇;2爪,具齿。部分种类后跗节IV有清理梳(狂蛛类Zelotine的特征)。步足III最短,步足IV最长。腹部圆柱形,通常灰色,但在某些属有各色图案;成熟雄蛛的腹部常有背盾;腹部前端常具弯曲的刚毛。纺器不分节;前纺器平行,腰鼓形,左右相互远离。雄蛛触肢胫节通常具1后侧突;插入器细长;具中突。雌蛛外雌器具1凹陷;纳精囊呈长形、圆形或卵圆形。
本科蜘蛛生活在土表,少数在植物上,夜行性。
世界已知117属2 128种。中国记录32属183种。本文记述2属2种。
掠蛛属 Drassodes Westring, 1851
中等大小蜘蛛,背甲近似为矩形,中间宽,向前趋窄,呈淡褐色,被有平伏状黑毛或倒伏鳞状的白毛。头区微隆起,中窝纵向,较明显。背面观两眼列均前凹,后中眼为不规则矩形,前中眼圆形,侧眼为卵圆形,后中眼最大。额高大于前中眼直径。螯肢深褐色,前齿堤具3-4齿,后齿堤具1-6微齿。唇前端稍平截,各步足转节的腹面皆具明显的缺刻,各步足跗节以及第Ⅰ、Ⅱ步足后跗节具有毛丛。足式为:4123。腹部长窄形,呈灰褐色,无背盾,直立黑色的长刚毛生于前端。雄蛛触肢器胫节明显细长,与跗舟长度相近,多数种有一个较短且有锯齿的胫节突;插入器较短且弯曲,引导器为膜片状,一般较软;中突为钩状。雌蛛外雌器具大的圆的中突和弧形侧缘,纳精囊分为基叶和端叶两部分。
世界已知177种,分布于古北区,南非以及一些美洲国家。中国记录21种。本文记述1种。
河北掠蛛 Drassodes hebei Song, Zhu & Zhang, 2004
检视标本:6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北京、甘肃、宁夏、新疆、西藏、日本、俄罗斯、欧洲。
平腹蛛属 Gnaphosa Latreille, 1804
背甲为卵圆形,扁平,头区稍隆起,呈黑褐色,边缘为黑色,具有直立黑色大刚毛。中窝为纵向。眼区较窄。前眼列前凹,后眼列后凹;后眼列长于前眼列;后中眼呈三角形,其余各眼圆形;侧眼大于中眼。中眼域为方形,后边大于前边。螯肢为黑褐色,前齿堤具2齿,后齿堤具有锯齿的嵴。颚叶为圆形,中央有斜凹陷。步足具有许多刺或者刚毛;跗节2爪,具齿,爪下无毛簇;后跗节无清理梳。足式:4123。腹部长大于宽;雄蛛的前端具黑色的背盾。前纺器互相远离。雄蛛的触肢胫节具后侧的突起;盾片宽;端突且弯曲;有些具引导器。雌蛛的外雌器形状各异。
世界已知141种,分布于全北区。中国记录29种。本文记述1种。
利氏平腹蛛 Gnaphosa licenti Schenkel, 1953
检视标本:1雄4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河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新疆。
皿蛛科 Linyphiidae Blackwall, 1859
体小型。复杂生殖器类蜘蛛,无筛器。额高,超过中眼域的长。8眼两列,前中眼稍暗。微蛛亚科Erigoninae的额部常抬起,具有各种变化。螯肢粗壮,具发音器,无侧结节。下唇前缘加厚。两颚平行或呈―八‖字形。步足常细长,胫节和后跗节多具刚毛;跗节圆柱形,3爪。腹部长大于宽;皿蛛亚科Linyphiinae的腹部有固定斑纹;微蛛亚科体暗,无斑纹,有些种类的雄蛛具盾片。皿蛛亚科的雄蛛触肢无胫节突,副跗舟发达;微蛛亚科有胫节突,副跗舟通常小。雌蛛外雌器常简单,微蛛亚科扁平的表面具沟或洼窝;皿蛛亚科有垂体。舌状体小。前后纺器短,圆锥状,中纺器隐藏于前纺器和后纺器之间。 皿蛛科蜘蛛在树枝间、灌木中、草间及地面结精细的片网,呈皿状。蜘蛛倒悬于网下,无隐蔽处。蜘蛛在网下用螯肢捕食昆虫,然后拉到网下。
世界已知587属4412种,世界第2大科。中国记录136属312种。本文记述4属4种。
盖蛛属 Neriene Blackwall, 1833
小到中型蜘蛛(1.60-6.80 mm)。螯肢后部具浅的凹陷,齿堤齿数各异。胸板心形。步足细长,部分些种类较短;腿节I通常长于头胸部;后跗节IV 无听毛;TmI 0.29-0.99。腹部背面具明显的斑纹;雌蛛通常有后背丘;雄蛛腹部多呈圆柱形。雄蛛触肢胫节具刺;副跗舟小,多呈月牙形;中突―L‖状,末端钩状;插入器基部宽。雌蛛外雌器腹斑发达;具垂体;插入孔较大,形状各异;纳精囊多卷曲。
世界已知56种,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新北区和非洲区。中国记录29种。本文记述1种。
赞皇盖蛛 Neriene zanhuangica (Zhu & Tu, 1986)
检视标本:2雄7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安徽、河北、陕西;中国。
斑皿蛛属 Syedra Simon, 1884
后眼列眼较大,后中眼大于其余6眼。步足各胫节有2根背刺,第I-II后跗节有1背刺,第IV后跗节无听毛。TmI 0.33。雄性触肢器的副跗舟有1列小齿。
世界已知8种。中国记录2种。本文记述1种。
刃形斑皿蛛Lepthyphantes cultellifer Schenkel,1936
检视标本:2雄3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甘肃,宁夏,中国。
钻头蛛属 Hylyphantes Simon, 1884
雄蛛头区稍隆起,螯肢前端有1个发达的疣突,眼较小。第I、II步足胫节各有2
背刺,第III、IV步足胫节各有1背刺,第IV步足后跗节有1根听毛。TmI约为0.60。雄性触肢膝节有1腹突,触肢器的插入器呈螺丝钉状。外雌器横椭圆形,结构简单。
世界已知6种。中国记录4种。本文记述1种。
草间钻头蛛 Hylyphantes graminicola (Sundevall, 1830)
检视标本:1雄4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四川、河北、辽宁、
吉林、青海、新疆、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江西、广西、贵州、上海;古北区。
皿蛛属Linyphia Latreille,1804
眼小,眼区很宽,具黑色眼丘。8眼二列,异型,中眼区前边小于后边。螯肢齿堤具齿,两性的发声器都不明显。雄性触肢器的膝节短。步足I的跗节短与后跗节。后跗节IV无听毛。Tm I 0.2~0.3。胸板长大于宽。腹部背面有斑纹。雌蛛外雌器无垂体。
世界已知16种,主要分布于古北区。中国已知2种。本文记述1种。
三角皿蛛Linyphia triangularis(Clerck,1757)
检视标本:1雄10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山西;全北区。
猫蛛科 Oxyopidae Thorell, 1869
小到大型(5.00-23.00 mm)蜘蛛,无筛器。体色为亮绿色、淡黄褐色或深褐色各异。背甲长大于宽,头区窄而隆起。额高并且垂直,具有醒目的斑纹。体表被有稀疏的短毛或彩虹色的鳞片。前眼列强后凹,后眼列强前凹,形成2-2-2-2排列,故8眼排成六角形,前中眼最小。螯肢具侧结节;螯肢前面中间通常具1条黑线;前齿堤具1-2齿,后齿堤多数具1齿。颚叶和下唇非常长。步足着生有长刺;步足IV转节具缺刻;无毛丛,3爪。腹部卵圆形,而后端尖细。纺器短,大小相近。舌状体小。雄蛛触肢常具副跗舟和胫节突。雌蛛外雌器各属不同。
世界已知9属431种。中国记录4属41种。本文记述1种。
猫蛛属 Oxyopes Latreille, 1804
中型猫蛛。头区稍隆起,胸区呈斜坡形。各眼的间距几乎相等。螯肢前齿堤具1-2齿,后齿堤具1齿。步足细长,各节均具数根黑色长刺,各步足腿节常具黑色条状斑;步足IV强壮,明显长于步足III。腹部后端尖细,较其他属明显。雄蛛触肢胫节突形状各异。雌蛛外雌器交媾腔大,位于中位或后位;外雌器的后缘角质增厚部分各异,可作为分种的依据。
世界已知295种,主要分布于古北区及一些美洲国家。中国记录33种。本文记述1种。
利氏猫蛛Oxyopes licenti Schenkel, 1953
检视标本:2雄5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河南、山西、四川、陕西、甘肃;朝鲜,俄罗斯,日本。
漏斗蛛科 Agelenidae Koch, 1837
中型(8.00–12.00 mm)蜘蛛,无筛器。背甲呈卵圆形,头部窄,眼区长且窄。8眼2列,各眼近似。中窝纵向。螯肢前堤齿具3齿,后堤齿具2-8齿。额下具2个唇形小片。下唇长约等于宽。颚叶明显长于宽,两颚叶前端靠近。胸板心形。步足细长,步足III、IV跗节具刺;跗节具听毛,末端听毛较长。腹部卵圆形,布有羽状刚毛;背部具明显的斑纹。2书肺,两气孔接近纺器。两前纺器相距较远,个别种类靠近;后纺器细长,分2节,末节向端部变细(本科的1个重要外部鉴别特征),但是有些种类的端节短或无。具成对的舌状体。雄蛛触肢的胫节和膝节常具有各种突起,无背突,跗舟具刺,中突片状。雌蛛外雌器因种各异。
本科蜘蛛织漏斗状的网于灌木丛或草丛中,或被遗弃的洞穴内。网上无黏丝,当猎物陷入网内时,蜘蛛快速出洞捕食。
世界已知68属1153种。中国记录25属297种。本文记述1种。
漏斗蛛属 Agelena Walckenaer, 1805
中到大型。头胸部较长,头区较窄。中眼域梯形,两眼列均前凹,前中眼与后侧眼几乎呈直线排列,8眼等大。螯肢粗壮,前齿堤3齿,后齿堤3–4。胸板前圆后尖,插入基节IV之间。后纺器较长,分两节,末节较基节长。雄蛛触肢具1膝节突和2胫节突,插入器粗短,引导器前端呈钩状,末端具多个突起,中突膜状。雌蛛具1个大的凹腔,纳精囊具纳精囊突。
世界已知69种,分布于古北区和非洲等地。中国记录12种。本文记述1种。
迷宫漏斗蛛 Agelena labyrinthica (Clerck,1757)
检视标本:3雄11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贵州、安徽、江苏、四川、山西、
陕西、山东、甘肃、北京、河南、河北、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
狼蛛科 Lycosidae Sundevall, 1833
小到大型(1.80-36.00 mm)蜘蛛。无筛器。8眼3-2-2排列,全部暗色,第3眼列长于第2眼列,前中眼最小;后列眼强烈后凹,后中眼与后侧眼的连线与身体的中轴线相交于头区的前方(此特征区别于盗蛛科Pisauridae)。螯肢后齿堤具2-4齿。步足强壮,具壮刺;步足IV最长;3爪,下爪较小,无齿,稀有种类具1齿;转节在远端下方具1缺刻。腹部呈椭圆形,后端圆形。雄蛛的触肢无任何突起。雌蛛的外雌器形态、结构因种而异,繁简各不相同。 产卵后雌蛛将卵袋携带在体后端,幼蛛孵出后爬附于雌蛛背上,携带数日。
世界已知120属2393种。中国记录22属300种。本文记述2属3种。
豹蛛属 Pardosa C- L- Koch, 1847
中到大型。背甲较窄,额及头部两侧垂直,眼区拱起。多数种类背甲具有呈―T‖形的正中斑;侧斑有或无。前眼列明显短于中眼列,前中眼稍大于前侧眼。螯肢后齿堤3齿。步足III、IV胫节背面具2长刺,步足I胫节侧面具3刺。雄蛛触肢器部分种类具侧突;插入器起源于生殖球内侧的中部,较细长,弯曲;中突强烈骨化,背面无凹槽。雌蛛外雌器的中隔各异,其两侧为宽大且深凹陷状的交媾孔,通常有1至2个垂兜,纳精囊呈圆球形、灯泡形、棍棒形等。
世界已知557种,全球性分布。中国记录127种。本文记述2种。
镰豹蛛 Pardosa falcata Schenkel, 1963
检视标本:2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山东、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北京、新疆、甘肃、天津、宁夏、青海、内蒙古、吉林;蒙古。
拟荒漠豹蛛 Pardosa paratesquorum Schenkel, 1963
检视标本:2雄23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山西、河北、北京、甘肃、青海、内蒙古;蒙古,俄罗斯。
舞蛛属 Alopecosa Simon, 1885
体中到大型。头胸部宽大,正中斑通常明显,侧斑有或却。前眼列稍前凹,略短于第二眼列。螯肢粗壮,前齿堤3齿,后齿堤多为2齿。步足长,粗壮。腹部心脏斑明显。雄蛛第Ⅰ步足通常较其他步足颜色深,跗节背面有1根长的听毛;转节有凹槽。雄蛛触肢器盾片大,凸出,占据生殖球腹面大部分区域;插入器起自生殖球内侧上方;雌蛛外雌器中隔形状多样。
世界已知155种。中国已知40种。本文记述1种。
伪楔舞蛛Alopecosa pseudocuneata (Schenkel, 1953)
检视标本:1雄5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甘肃,四川
光盔蛛科 Liocranidae Lehtinen, 1967
小到中型(3.00–15.00 mm)蜘蛛,无筛器。背甲长宽相等或长大于宽,少数种类背甲表面密布小颗粒,一些雌蛛背甲边缘具短毛,眼区窄。8眼者2列,两眼列均后凹,有的仅4眼。中窝明显或退化。螯肢齿堤通常具齿。下唇长不超过颚叶长的1/2。步足I、II胫节和后跗节腹面具两列长刺,刺数较多,刺的基部明显;转节具缺刻,具羽状毛。腹部卵圆形,少数种类雄蛛具背盾。2书肺,气孔接近纺器。中、后纺器有圆柱形纺管;后纺器末节明显,呈圆锥状。舌状体单个,具刚毛。雄蛛触肢胫节具突起,生殖球具中突,插入器起源于盾板端部的内侧面。雌蛛外雌器外构通常平板状,具1或2个垂兜,纳精囊肾形或球形。
本科蜘蛛多生活于地表的落叶层中。
世界已知30属183种。中国记录6属11种。本文记述1种。
田野蛛属 Agroeca Kishida, 1930
体中型,纤细。背甲黄褐色,被有浅色放射斑。中窝褐色,纵向。螯肢褐色,前齿堤3尺,后齿堤2尺。颈沟、放射沟隐约可见。额叶、下唇黄褐色。步足细长,体色较浅,腹部斑纹浅或无。生殖器结构简单。雌蛛外雌器前缘具垂兜;纳精囊2对。
世界已知28种,中国记录3种。本文记述1种。
蒙古田野蛛 Agrocea mongolica Schenkel,1936
检视标本:2雄1雌河北草原天路区域,王宇然采。
分布:河北、辽宁、山西、山西、甘肃、内蒙古。
3.1.2 张北县草原天路蜘蛛物种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张北县草原天路区域的蜘蛛进行采集、分类、鉴定,研究并分析张北县草原天路区域蜘蛛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研究—通过对所采集蜘蛛的鉴定和统计,通过生态学分析方法(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J’))等统计学方法,得出结果张北县草原天路区域蜘蛛的物种多样性,通过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定群落优势种为球蛛科齿螯蛛属珍珠齿螯蛛、亚优势种为狼蛛科豹狼属拟荒漠豹蛛、罕见种为蟹蛛科花蟹蛛属锡金花蟹蛛。
3.2 张北县草原天路蜘蛛区系分析
1.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张北草原天路蜘蛛表现为典型的古北界成分;其次是古北界+东洋界成分,古北界和东洋界过渡特征明显;世界广布成分和含有热带界、澳洲界的成分比例都很低。
2.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华北区种类占优势,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去—
蒙新区—西南区—华南区和青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