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理论+分享动力分析

本文探讨了用户分享的七大驱动力:1) 利己,满足物质需求;2) 利他,体现归属和互惠;3) 谈资,满足社交需求;4) 塑形,塑造良好形象;5) 表达,传达观点和影响力;6) 攀比,寻求尊重和权威;7) 情绪共鸣,激发分享冲动。理解这些驱动因素有助于运营人员制定有效的用户激励策略。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享动机分析
1.“利己”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基本物质需求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必须正视人性中的趋利性,这是很正常的。利己驱动的分享大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利益要求,这也是我们在互联网上最常见的刺激用户分享的方式。例如“分享朋友圈送红包”、“分享送积分”、“分享得礼品、代金券”等。

有些朋友也许会对这类“利己”分享很不屑,认为它“low”。但在运营实践中,我们还是得回归用户视角来审视它的投入产出比,如果用户是价格敏感型用户,而我们的运营战略恰好需要快速获取大量用户时,那么“利己”驱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利他”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归属、互惠互利
“相互帮助”的社会现象溯源可至人类原始社会。当时人们生产力低下,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存活下来,故此逐渐形成人类特有的社群互助文化,而人们内心的归属感、“互惠互利”的文化习惯也是源于此。

“利他驱动”的内在含义其实是“利己驱动”的延伸,只是通过“人情”这种特殊的介质完成了“利益债务”的使命。今天你帮助我,明天我帮助你,人之常情。

“利他”分享其实也非常多见,尤其体现在与“安全”相关的负面消息层面。例如,一些新的诈骗方式、查出对身体健康有问题的大众消费品、不健康的食物等,我们往往会第一时间“广而告之”。又或者有一些优质产品的促销信息,可能与你本人无关,但与你的亲朋好友有关,你也会记住并分享给对方。

3.“谈资”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归属、安全(社交)
“谈资”这一需求也是源于人类社会文化独有的,需要与其他人沟通、交流感情的需要。从表面上看,“谈资”其实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交流时,总是需要一些话题来聊,避免尴尬,而这个话题就是我们说的谈资。

时至今日,不是任何鸡毛蒜皮的无聊事儿都能作为谈资,通常只有那些让聊天者觉得“有点意思”的内容才会被人们讨论。哪些内容能够作为谈资被分享出去呢?一般是大众话题、娱乐、八卦、出乎人们预期的事情。例如,一个老总开着特斯拉上班,这不算什么。但若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开着特斯拉上班,就会容易成为谈资而被人们分享出去。

4.“塑形”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尊重(彰显与众不同)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人们都有塑造自身更好形象的需求,往根源上来说,这其实是属于马斯洛心理层次中的“被尊重”的需求。

人们永远希望周边的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很美丽、很富裕、有权威。故此,当你的产品或内容能帮助用户自身塑造更好的形象时,他们非常乐于分享。例如,我们偶尔会见到一些朋友分享国际顶端奢侈品品牌的新闻,乍一看,这些国际顶端奢侈品品牌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好像均无任何关联,那为何分享呢?其实背后的目的就是标榜:自己是个有品位、富有的人,故此才会关注顶端奢侈品。

5.“表达”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尊重(有影响力)
人人都有观点、有倾向,只是出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人们不便于直接从自己口中表达某些观点,这时候,如果你能为用户提供他们急于想要表达,或想要吐槽的内容,那么,用户是非常乐于帮你分享的。

这类“分享”尤其体现在职场领域。例如,某普通学者发表了一篇企业调研文稿:高工资更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益。这类文章就会被非常多的用户转发分享,而且评论台词往往对作者充满高度的赞誉:专家、权威学者之类的,哪怕用户其实根本不认识这个作者。为何呢?因为他替用户表达出了自己对工资严重不满的想法,而借权威人士之口说出,比起普通人士说出效果肯定会更强烈。

值得警惕的是,毕竟是替他人表达观点,自然要控制好度,尤其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抨击,若过于强烈,哪怕用户非常想分享,但迫于“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也只能作罢。

6.“攀比”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尊重(权威)
心理学界曾做过一个典型的实验,让受测者选择两份工作,A工作年薪5万美元、B工作年薪10万美元。毫无疑问,人们会选择后者。但是,心理学家们在进行测验时加一个前提条件,A工作群体的平均年薪是2万美元,而B工作群体的平均年薪是20万美元,然后再让受测者进行选择。我们以旁人的视角来看是否认为大家还是会选择B?但是,测量结果:绝大部分人选择A工作。这是人类攀比心理的一个典型表现,有句俗话说,幸福往往是比出来的。没有人愿意自己过得比周边的人差,都希望身边的人能够羡慕自己。

故此,如果你的产品(或内容)能够让用户觉得自己居于平均水平之上,他们是非常乐意将信息分享出去的。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产品,例如测试性能,或者给用户的照片颜值打分,当它显示出分数后,还要强调一句诸如“打败了90%的用户”,就是为了刺激人们的攀比心理进而分享出去。

7.“情绪(共鸣)”驱动,满足的心理需求:归属、安全
在所有的驱动分享中,“共鸣型”(又称“替表达”)的分享应该是最为感性也最为强烈的一种分享。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敬畏、兴奋、愉悦、愤怒、警惕”等情绪最容易让用户产生“分享”的冲动。故此,当我们想要刺激用户的“共鸣”时,除了在题材上选取用户群体的“共同美好记忆”之外,还可以在内容呈现时融入更具戏剧化的情感性元素,也能有效提升用户的分享意愿。

当然,能够触发用户分享的策略绝对不止以上这些。但是,我始终坚持一贯理念:一切均为启发运营创新灵感。工具是死的,唯有因时制宜地针对特定的用户群体,在适当的阶段采取适当的策略,才能体现运营人的专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