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嘉川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在近日发表的一项联校研究显示,香港在2040至2049年间的热夜(日最低温≥28℃)将增加五成,进一步增加居民的健康风险。
这种由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热夜”现象是否有缓解之策?“南沙超算”专栏为你带来香港超算用户杨嘉川教授课题组的科研成果,他们基于“天河二号”评估了汽车尾气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以及电动汽车和共享汽车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可以提供的城市热环境效益。
近年来,城市气候以及城市热环境愈发备受关注。其中“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已众所周知。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
城市比起乡村更有可能遭遇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带来更负面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在愈发严重的城市热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探究城市气候的现象和机理,提出和评估减缓应对措施是城市气候领域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香港科技大学杨嘉川教授带领的城市气候课题组,近年来针对城市气候各个方向领域进行探究,基于“天河二号“进行了区域尺度,城市微观尺度等系列数值模拟分析。
2023年8月,课题组(左二杨嘉川教授)在悉尼参加国际城市气候学术会议 。
高强度的人为活动而产生的废热是导致城市热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车辆废热是人为排放废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碳中和议题的刺激下,全球电动汽车 (EV) 市场从2012年的3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1100万辆。
电动汽车的潜在环境效益包括提高行人热舒适度、减少建筑能源需求、改善空气质量等等。此外,向电动汽车的转变促进了自动驾驶和车辆共享系统的发展,若将节省的停车位转换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这将进一步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香港电动汽车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图片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https://www.epd.gov.hk/epd/english/environmentinhk/air/prob_solutions/promotion_ev.html)
量化车辆废热的影响对于评估电动汽车在城市中的潜在好处至关重要。课题组基于“天河二号”,运用天气研究和预报 (WRF) 模型,将车辆废热和城市形态数据纳入模拟中,以精细空间分辨率估算当下(以2015年为例)和2050年车辆废热对香港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上图展示了四层嵌套的天气研究和预报 (WRF) 模型的计算域,最内层计算域分辨率为500m。其中最内层计算域加入了详细的城市形态数据,包括城市不渗水面比例,城市平均楼高等。
基于“天河二号”的对当下的天气模拟,结果显示汽车废热的影响在每日、每周和季节尺度上存在强烈的时间变化:
1
城市峡谷气温在夜间比白天更强、更一致;
2
感热通量的增加在白天更明显,且工作日大于周末;
3
汽车废热使城市气温在冬季增加0.35℃,并在夏季增加0.32℃。
汽车废热导致陆地面积气温升高与城市面积比例和建筑高度呈正相关,但与楼街比无关。
统计上显著的汽车废热影响(90%置信水平)在高峰时段后不久具有最广泛的空间覆盖范围。
与建筑热量相比,车辆废热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环路穿过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增温效果发挥着主导作用。
上图展示了四层嵌套的天气研究和预报 (WRF) 模型的计算域,最内层计算域分辨率为500m。其中最内层计算域加入了详细的城市形态数据,包括城市不渗水面比例,城市平均楼高等。
基于天河二号的对于2050年天气状况的模型模拟结果分析,结果表示:
1
香港地区的平均气温相对于当下,在夏季会升高1.47℃,在冬季会升高0.90℃。
2
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汽车废热的增温效应在冬季增强,但在夏季减弱。
3
在冬季,电动汽车的采用可以抵消城市范围内25.5% 的全球变暖,并且其效益在晚上最为明显。
4
然而,在当城市变暖更加明显的夏季,电动汽车的采用所提供的降温效果会减弱。
5
通过节省停车位并将其转变为室外绿地,汽车共享系统仅在冬季晚高峰时段提供额外的降温效益。
图a:全球气候变暖在香港2050年的情况,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与共享汽车的低效作用;
图b和c:电动汽车抵消气候变暖的在冬季早高峰和晚间阶段的空间分布,数值越接近1.0,表明电动汽车的采用能抵消更多至100%的气候变暖效应。
通过推广绿色交通政策,电动汽车和随之而来的停车位减少可以改善城市热环境。该研究提供了有关绿色交通技术和人与环境互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在好处的见解。
谈及未来的工作,杨嘉川教授表示,团队正利用“天河二号”的计算资源,对城市气候在不同尺度进行模拟,不断提高城市气候模型在区域、城市、街道尺度的模拟水平,并基于高效的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城市局域气候的特征,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建议。
参考文章
[1] Chen, X., & Yang, J. (2022). Potential benefi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ounteracting future urban warming: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104200. https://doi.org/10.1016/j.scs.2022.104200
[2] Chen, X., Yang, J., Zhu, R., Wong, M. S., & Ren, C. (2021). Spatiotemporal impact of vehicle heat o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5, 108224. 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1.108224
*转载自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官方公众号
杨嘉川教授简介
杨嘉川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杨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城市水文气候、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流体力学、环境水资源等。杨教授2018年获美国中华海洋与大气协会青年学者奖,2016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院长论文奖,2015年国家优秀华人留学生奖。
由香港科技大学主理出品的【教授专栏】,汇集来自不同领域教授的学术成果、前沿论断及知识科普,用最新鲜的视角解读社会动态,以最前沿的角度解释科技奥秘。期待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的平台,聚合更多新锐观点,打造出一期又一期生动又深刻的【教授专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