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防护系列1之“以人为本”

Hello 大家好,前面7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了绝缘配合系列,不知道有没有对你们的设计带来一些想法。由于工作原因,我每天都会和法律法规打交道,会看到不同文件对于高压安全的不同要求。但是在浏览要求的时候,会想到一些问题,我列举一下,看看正在阅读文章的你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 金属壳为什么要设计接地?
  • 为什么30V AC, 60VDC是安全电压 ,数值怎么来的?
  • 为什么整车绝缘电阻要求直流电路100Ω/V,交流电路是500Ω/V?
  • 为什么对接触电流有要求,数值怎么来的?
  • 为什么对电容选择有要求?
  • 为什么对存储能量有要求?
  • 为什么。。。

还有好多为什么就不继续列下去了,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些问题也不妨碍设计,但是知道了这背后的逻辑,对于要求会更加清晰,对于设计也会有所帮助。

所以,我决定继绝缘配合系列之后开启电击防护要求系列,电击防护要求是高压安全设计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高压安全要求都是围绕电击防护展开的。
提到电击防护,我曾经想当然得以为是因为电压对人体的危害,毕竟我们经常看到对电压的要求,但是,阅读完相关的标准后才知道真正对人体产生危害也就是有电击风险是电流引起的,并不是电压。
之所以我们设计时一直在考虑电压,是因为从设备设计的角度看,限制电压更容易实现。这些电压实际上是通过电流转化计算过来的,但是转化过程并不是按照线性的欧姆定律转化的,因为人体的电阻受多重因素,特别是受到电流路径、接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接触表面积、频率和皮肤潮湿度等影响。
正常情况下也就是不存在潮湿,接触面积极大等极端情况,人体电阻我们可以视为2kΩ,但是由于在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极端环境,在最极端环境下,类似于盐水浸泡后,长时间大面积接触等,人体的电阻视为500Ω,实际设计时也需要考虑极端环境,但这两个数值并不是强制要求。一个有趣的知识点是,身躯高大的人体电阻比身躯矮小的人体电阻要小,但是和体重无关。
电流对于人体的危害按照交流电和直流电分类,其中AC代表交流,DC代表直流,由于频率影响人体电阻,因此在本文以及后面的文章中,我们讨论的交流电的频率范围为15HZ~100HZ。交流电对于人体的效应具体如下,按照效应危险程度排序:
AC-1感知阈(可以感受到,但是不会被吓一跳)--> AC-2反应阈(肌肉不自主收缩)-->AC-3活动抑制阈(强烈肌肉收缩,呼吸困难,器官不会损坏)-->AC-4心室纤维性颤动阈(病理性危害,呼吸停止,烧伤,心脏停止跳动)

由于交流电的频率与人体的自然频率相近,当人接触到交流电时,电流可以通过人体组织反复进出,使得人体肌肉产生一种抖动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共振。这就是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触电时甩不开呢?
与交流电不同的是,直流电没有周期性的变化,所以不会像交流电那样在人体内引起肌肉的周期性反应。除此之外,其它都和交流电带来的生理性效应类似,就不详细阐述了。下面两张图来自于标准GB/T 13870.1,其中分别对交流电和直流电带来的生理反应做了范围划分,当然这两张图是经过了加工,同时标注了电流阈值


对于交流电流来说,阈值分别为

  • 0.5mA: “咦?哦,没事!”
  • 5mA: “我的手怎么在发抖?”
  • 40mA:"动不了啦!"
  • >40mA:"快打120!"

对于直流电流来说,阈值分别为:

  • 2mA:"嘿,我好像也没啥事"
  • 25mA:“我也在抖!”
  • 140mA:“我能动,但是心脏难受!”
  • >140mA:“帮我也打一个!”

对于这几个电流阈值,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如果不记得了,我来举个例子,在ISO 6469-3(地位等同于GB 18384)有这么一个要求:“If a touch current between a live part of a voltage class B electric circuit and electric chassis can occur in case of a single-failure, one of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shall apply.
— The stored electric energy between any energized voltage class B live part and the electric chassis shall be < 0,2 J and, after discharge of this stored energy, the touch current shall not exceed 5 mA for an AC circuit and 25 mA for an DC circuit.
— Alternative protection measure according to 6.3.5.”

它是全英文的,如果看不懂也没关系,但是可以看出两个关键性的数值,5mA AC和25mA DC,是不是可以和上面的电流阈值对应起来了?
还有整车绝缘电阻的要求基本上都是500Ω/V AC, 100Ω/V DC,也都是依据电流阈值计算得来。将人触摸车身时视为人和车串联,那么通过欧姆定律可以得出:

  • U/R<2mA AC, 则,R>500Ω/V AC
  • U/R<10mA DC, 则,R>100Ω/V DC

在ISO 6469-3中也有描述“According to IEC 60479-1, body currents within zone DC-2 or zone AC-2 are not harmful. The currents calculated from 100 Ω/V for DC and 500 Ω/V for AC are 10 mA and 2 mA respectively, and within these zones.

安全电压30V AC和60V DC 如何来的?
GB/T 13870.5中,介绍了如何将GB/T 13870.1中的电流阈值转化为电压阈值,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但是依然没有结论。
通过欧姆定律,U=I*R,这里的R为人体电阻,按照人体最极端情况500Ω,以及电流心脏纤维性颤动的阈值要求,计算出来得到这两个数值。不过我计算了很多遍,并没有正好得到30V AC 和60V DC,可能是因为做了冗余。不过既然在汽车行业中已经达成共识和统一要求,我们就按照这个要求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要求的电压阈值对应的是人体心脏纤维颤动区域,而非肌肉收缩区域,这是和接触电流要求不同的地方。


储存能量不大于0.2J如何来的?
关于这个0.2J,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汽车上对于人体有电击风险的能量来自于电容的使用,由于EMC设计等其它原因,设计中需要用到电容,又由于电容延迟放电的特点,因此会对人产生电击风险。
在IEC 60479-2:2019中,第11章节,有专门针对人体产生生理效应的能量阈值,但是这个图很复杂,我目前水平有限,无法从中计算得出0.2J的由来。我把图贴在这里,感兴趣的可以计算一下,想通了的请私信或者留言给我


今天的这一篇就写到这吧,是不是想说为什么需要接地还没给答案呢?别着急,下一篇介绍一下关于电击防护的通用要求,其中就包括了为什么只有基本防护是不允许的。

我们不见不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High 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