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程·概述】第一章:因特网概述、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主要性能指标、体系结构、在我国的发展;两个重要的新型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教程·概述】第一章

不管你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备考课程、备考考研、本教程都值得你去查阅,因为它来自于教材并且由我精心呈现出来。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1.2因特网概述

1.2.1网络的网络

1.2.2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3因特网的组成

1.3.1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1.3.2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4计算机网路的定义与分类

1.4.1计算机网路的定义

1.4.2计算机网路的分类

1.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1.6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6.1网络协议

1.6.2层次模型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6.3 具有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

1.6.4实体、协议和服务

1.6.5TCP/IP的体系结构

1.7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8两个重要的新型网络技术

1.8.1云计算

1.8.2物联网


第一章 概述

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世纪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雏形。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通信和交流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近年来,云计算在持续发展)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电子商务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远程协作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网上办公的平台。

  • 更多:物联网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1.2因特网概述

1.2.1网络的网络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计算机网络中,node应译为结点。

出现树状数据结构时,树上的node应译为节点。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

习惯上,大家把连接在因特网的计算机称为主机(Host);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有时候 ,为了避免意义上的不明确,我们把直接连接计算机的网络成为物理网络,而互联网是由物理网络集合构成的逻辑网络。

本书中所谈到的网络都是指计算机网络。

1.2.2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 第二阶段——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簇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第一层ISP通常被称为因特网主干网(Internet Backbone) 

当两个同层次ISP彼此直接相连时,它们被成为彼此是对等(Peer)的。

一旦某个用户能够接入到因特网,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个ISP。

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开发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在因特网被广泛使用,大大方便了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成为因特网这种指数级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由于因特网存在技术上和功能上的不足,加上用户数量猛增,使现有因特网不堪重负,因此以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推出“下一代因特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Initiative,NGI)”计划。

目前,中国也在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CNGI)示范工程。

1.2.3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992年,因特网不再归美国政府管辖,成立了国际性组织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ISOC),以便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ISOC下面有个组织叫做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IAB下面又设有两个工程部:

  1. 因特网工程部(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负责研究一些短期和中期的工程问题,主要是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2. 因特网研究部(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所有的因特网标准都是以RFC文档的形式在网上发表。RFC(Request For Comments)的意思是“请求评论”。

指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

  1.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2.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3.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3因特网的组成

因特网从功能上分为两大块:

  •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因特网的主机组成。是用户直接使用的。

  • 核心部分:大量网络和路由器组成。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1.3.1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因特网边缘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进程”就是“运行着的程序”。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指“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主机有时又被非正式地划分为:客户机(Client)和服务器(Server)。在计算机网络软件上下文中“Client/Server”通常是指一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工作方式(被翻译成客户/服务器方式,简称C/S方式)。在采用C/S方式的网络应用中,运行一个在端系统上的客户进程总是主动向运行在另一个端系统上的服务器进程发出请求,服务器进程可接受来自多个客户进程的请求,并进行响应服务。

人们习惯把主要用来运行客户程序的计算机也称为client(翻译为客户机客户计算机),把主要用来运行服务器程序的计算机成为server(翻译为服务器服务器计算机)。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C/S方式并不是网络应用程序唯一工作方式,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采用对等(Peer-to-Peer,P2P)方式。在P2P方式的网络应用中,通常没有固定的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分布在网络中的应用程序是对等的,被称为对等方(有时将运行对等方软件的计算机也成为对等方)。

1.3.2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是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1)电路交换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是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专用的物理通路,保证双方通话时所需的通信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双方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这种必须通过“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电路交换,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分组交换

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将较长的报文划分称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而分组的首部也被称为“包头”。

计算机将分组通过通信链路直接发送给分组交换机,分组交换机收到一个分组,先讲分组暂时储存下来,在检查其首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的接口(就是分组交换机和外部连接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这样一步步经过多个分组交换机把分组转发到目标计算机。由于每个分组交换洗都是将收到的分组先存储下来再转发出去,因此该方法被称为“存储转发”。

每个分组交换机有多条链路与之相连,对于每条相连的链路,该分组交换机有一个输出缓存(也被称为输出队列),它用于存储分组交换机准备法网哪条链路的分组。

如果到达的分组需要从某条链路转发出去,但是链路处于忙于其他传输的状态,则分组必须在该输出缓存中等待(即排队)。当输出缓存已满时,会发生分组丢失。当网络中有大量的分组需要从某条链路转发时,可能出现丢失的情况,这时我们说网络发生了拥塞

在因特网中,最重要的分组交换机是路由器(Router)。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通过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当我们讨论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的路由器转发过程的同时,往往把单个的物理网络简化成一条链路,而路由器称为核心的结点

分局交换的优点
优点采用的手段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地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的
灵活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路由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输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通信量较大时可能会造成网路拥塞;各分组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Overhead)。

应当指出,断续分配传输带宽的存储转发原理并非全新概念,在古代邮政通信本质也是存储转发;20世纪20年代电报通信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三种交换方式在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

  •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一条物理的线路直接将源点和终点连接起来。

  •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1.4计算机网路的定义与分类

1.4.1计算机网路的定义

关于计算机网路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路: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结点一条链路。因为没有第三台计算机,所以不存在交换问题。

1.4.2计算机网路的分类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 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PAN)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1.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1)速率

速率就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的数据量的单位,来源于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的数字”。

(2)带宽

带宽(Bandwidth)”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 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这种意义的宽度的单位(或千赫、兆赫、吉赫等)。而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就称为线路的带宽

  •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单位时间内从网络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网络带宽的单位是“比特/秒”,记作bit/s。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也称为吞吐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4)时延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时延有时也称为延迟迟延

需要注意的是,时延是由一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 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是主机或路由器将分组发送到通信线路上所需要的时间。有时候也叫传输时延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是电磁波在通信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结点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对于告诉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光纤通道的传播速率实际上比铜线的传播速率还略低一点。

(5)丢包率

通信量较大时,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在网络拥塞,丢包率较高时,用户所感觉到的往往是网络延时变大,“网速”变慢,而不是信息丢失。

(6)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拥有较大主干ISP通常会控制它们的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

1.6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6.1网络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束被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协议。网络协议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和时序,以及在发送或接受数据时要采取的动作等问题。

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要素组成。

  1.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例如,地址字段的长度和位置。
  2. 语义——各个控制信息的具体含义,包括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相应。
  3. 同步(或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和时间的详细说明,包括数据应该在何时发送出去,以及数据应该以什么速率发送。

1.6.2层次模型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实现的,则是一个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实现(Implementation)的问题。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按照层级结构来设计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好处:

  1.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 灵活性好。

  3. 结构上可分隔开。

  4. 易于实现和维护。

  5. 有利于功能服用。

  6. 能促进标准化。

1974年美国IBM宣布了它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SNA),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提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简称OSI

在OSI模型之前,TCP/IP协议簇就已经在运行,并逐步变成TCP/IP参考模型

1.6.3 具有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

OSI体系结构概念清楚但复杂不实用;TCP/IP结构虽然简单,但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时,往往采用折中的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来讲解

 自上而下,非常简要地介绍下各层的主要功能:(实际上只有认真学完每一章节的内容,才能理解真正各层的作用)

(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的任务是:如何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应用层的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这里的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常用的应用层协议有: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等。

我们将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成为报文(Message)

(2)运输层(Transition Layer)

又称为传输层,任务是:向两台主机中的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主要有连个运输层协议:

①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segment)

②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Best-Efforf)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进行传送。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作IP数据报,或简称数据报

无论在哪一层传送的数据单元,习惯上都可笼统地用“分组”来表示。

网络层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路由(route),将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的转发(通常要经过多个路由器的转发),最后到达目的主机。

网络层中的“网络”二字,不是我们谈到的具体的网络,而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中的专用名词。

因特网由大量的异构(Heterogeneous)网络通过路由器(router)相互连接起来。因特网主要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因此因特网的网络层也叫作网际层IP层

(4)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简称链路层。

我们将数据链路层传送的数据单元成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任务就是在相邻节点之间(主机和路由器之间或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链路上传送以为单位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差错控制等)。

如果发现差错,数据链路层应该丢弃有差错的帧。

(5)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原理体系结构的最底层,任务是:在传输媒体上传送比特流。

物理层传送数据的单位是比特

 

人们经常提到的TCP/IP协议并不一定单指TCP和IP这两个协议,而往往是表示因特网所使用的的整个TCP/IP协议簇(Protocol Suite)

OSI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属于相同层次的层级见,看起来数据是直接传递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层(Peer Layer)”。

在文献中还可以见到术语“协议栈(Protocol Stack)”,这是因为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stack)的结构。

1.6.4实体、协议和服务

当研究开发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时,往往使用实体(Entity)这一较为抽象的名词来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很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的服务。如图概括了相邻两层之间的关系。

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透明是它表示:某一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好像不存在一样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间结构提供的。

1.6.5TCP/IP的体系结构

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同时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IP Over Everything)

1.7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a,CNNIC) 把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居民成为网民

1.8两个重要的新型网络技术

两个新型网络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1.8.1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

1.8.2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d Things,IoT)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的教授1998年提出的。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计算机网络习题解答 教材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编著 第一章 概述 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 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缺点是: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方法。人们首先借鉴了电信部门的电路交换的思想。所谓“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由交换设备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或信道带宽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电话交换机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为此,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适应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1964年,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概念。1962 — 1965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s Laboratory,NPL)都在对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英国NPL的戴维德(David)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这一概念。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被划分成分组(packet),该网称为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有4个交换点投入运行)。ARPANET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在大家都公认ARPANET为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由此可见,通信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不仅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由此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值得说明的是,分组交换技术所采用的存储转发原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借鉴了电报通信中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的思想。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通信对象发生了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而基于报文交换的电信通信则是完成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因而双方之间的通信规则不必如此严格定义。所以,分组交换尽管采用了古老的交换思想,但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崭新的交换技术。表1-1列出了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 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 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 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的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前言: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开设, 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依据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从 事岗位的实际需求,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说明: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 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原 理等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基 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 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 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 代化信息管理人材 学习本课程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可以为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建 设、网络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应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时数 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参观2学时),另外自学4学时, 共分10章。 附课内总学时讲授主要知识点及课内学时分配表: "章 "内 容 "理论 "实践 "自学 "参观 "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4 " " " " "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8 " " " " "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 " " " "4 "计算机局域网络 "8 "4 " " " "5 "计算机广域网技术 "4 " " "2 " "6 "网络操作系统 "2 " "2 " " "7 "常用网络设备 "4 "2 " " " "8 "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 "10 " " " " "9 "因特网的应用 "6 "2 " " " "10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 " "2 " " "总计 "64+4课时 "54 "8 "4 "2 "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了解计算机 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的应用层到物理层来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描述,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 的技术,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 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对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 ,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 本方法,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到现今Internet的普 及,本课程放弃大部分书籍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而采用以Int 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本课程还以IEEE 802系列为线索详述了局域网的相关技术和协议。最后,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硬件 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及技术。 本课程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 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内容要求 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四、课内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及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5 计算机网络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二章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通信的一般概念 2.了解信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 3.掌握数据编码与调制方法 4.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各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明确其优缺点。 6.了解差错检测与控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2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2.3 传输介质 2.4 数据编码 2.5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交换技术 2.7 差错控制及检错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定义 2.理解通信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