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家长和学生最爱的IB,高中阶段有“三大奇葩课程”EE(拓展论文)、TOK(知识论)和CAS(创造、活动与服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TOK到底“奇葩”在哪里,又能在哪些方面,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帮助。
01TOK这门“低配哲学课”
让高中的我吃尽了苦头
TOK全称是Theory of Knowledge(知识的理论),是不是听到名字就觉得不明所以?它是一门哲学课,但以我们一部分IB学生的观点,它又是一门“低配哲学课”。
TOK主要带学生们去怀疑这个世界,去质疑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偏见,来扩充学生的世界观。
第一,它喜欢与你讨论些不明觉厉的东西,比如knowledge,truth,opinion之类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多角关系。具体的问题可能是:你的常识是建立在经验还是书本的基础上的?你怎么能证明自己的常识一定是常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可能都闻所未闻。
第二,TOK是个必修课,自然要占用大量时间,甚至会比正式学科让人熬更久的夜,因为思考这种东西通常是没底的。
最后的结业考试是一个演讲,以及一篇一千六百字左右的论文。然而,TOK与EE一起才共计3分!但是如果不合格,却就不能拿到IB的结业证书(没错,CAS其实是不算分的,你得去做,做了不得分,不做别毕业)……有种你不能不理我,但是理了我也不会有什么回报的感觉。
高中时,TOK我基本上是“糊弄”过去的,对它一点好感、兴趣都没有,而且直到上大学后都还觉得TOK是个浪费时间的废物学科。没想到,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TOK的看法。
02 上大学后
我才发现TOK这么厉害
最近,我高中母校的一个学妹来联系我一起讨论她的TOK论文,于是,我就打开自己之前的笔记和论文,把TOK复习了一下。
然而不复习没什么,一复习不得了,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些观点特别熟悉,不是曾经读过,而是现在正在读!我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的是传媒系,哲学课是我的必修课之一,而许多TOK里的观点与方法,其实是遵从了前人哲学大师的观点的,只是它没有明确写出来。
比如它对于“个人知识”的描述:“通过实践和习惯获得的技能和程序性知识; 通过学业之外的生活经验所知道的事物”这两条,就非常接近哲学里的经验论。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其实远远大于自己的认知,原来现在学的哲学课,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复习并拓展之前的TOK啊!
一时,我突然对TOK肃然起敬。果然,IB课程是很好的 “大学预科”,能帮助你提前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但是有的人可能会问:哲学是大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学习TOK可能确实对报文科专业的学生有用,那么对于报理科专业的学生,TOK有什么帮助呢?
其实,哲学不仅是人文课,甚至可以是全学科的基础,科学也不例外。康德在《学科之争》中认为,“哲学应该成为所有学科的统筹,对不同学科进行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的质疑,从而起到监督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哲学的应该不断地对现存的结构进行质疑,并且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与IB课程的核心精神之一“Critical Thinking(思辨力)”相通。这个能力不仅对于文科生重要,对于理工科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学科之争》封面
尽管作为一个高中生,可能无法对现阶段的科学成果进行质疑,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们提前获得这个品格,比如说去质疑老师这课讲得对不对,以及课本是否对知识点有印刷错误之类的(我的老师有时就会讲错课)。身为学生,不应只听老师的,而是自己去思考结论,不仅只是高中,到大学,甚至工作时进行合理的质疑,都将会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就算是码农,也可以去质疑程序的合理性,从而找到更优的解。如果人类没有了思考以及质疑的能力,那么将会和进行机械性工作的机器无异,最终可能会被工作能力更强的人或者机器所取代。
质疑过后,就是改变,只有质疑才能使科学进步,不然也许我们还会活在地心说的时代。这变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伟人如笛卡尔、牛顿等人,既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03 有一说一,TOK课有哪些问题?
说了这么多TOK是如何重要,现在也讨论一下它客观存在的问题。
首先如我反复强调的,这是门“低配哲学课”,甚至连大佬们的名字都不提,不去自己读相关书籍还是相当于没学哲学,学霸学妹甚至觉得这是门“残疾学科”。
她说,但凡学TOK前了解过一些哲学的,就会看不起TOK;而完全没学过的,又会觉得说的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以我高中当时学的状态,对TOK没有产生任何兴趣。就算对哲学有兴趣,这点连皮毛都算不上的东西也不解渴,毕竟TOK没有把任何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单独调出,只是把一堆不同观点的人的思想全部整合到了一起。
那为什么一个“低配哲学课”却能成为IB课程的核心呢?我认为与IB的理念“Education for Life”(终生教育)有一定关系,它不想仅仅只是教学生两年课,而是希望对学生有长久的影响。
我认为,TOK是为了在高中时期还没有开始自主思考的学生而设计的,它对高中学到的全部6门学科进行综合,让人去思考,以获得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但是,当你已经对哲学有了一定认识,再回去看它,就会觉得它提供的知识挺“鸡肋”的,甚至互相矛盾。
仍旧以前面提到的“个人知识”这个概念为例,前面说到了它的描述里,前两条跟哲学里“经验论”是一致的,可TOK对它的描述还有后两条——“接受正式教育的学习收获,及个人学术研究的成果”。但是,“学术研究的研究成果”就更接近哲学里靠理性认识的“唯理论”了。“唯理论”与“经验论”是相对立的呀!这样TOK的定义岂不是前后矛盾了?
注:“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是因为前者认为感性的个人经验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根据经验及习惯,大家打喷嚏可能会用手捂住防止唾液飞出。
但根据唯理论代表人物笛卡尔的想法,人可以怀疑真理以外的一切,并且理性的通过分析论据观点来得出结论。那么人就可以基于“病人的唾液中包含病毒”这一公认的科学依据,来合理怀疑用手捂喷嚏的合理性。因为万一感染了病毒,沾了唾液的手去摸其他地方就会传播疾病。
尽管在现代,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可以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真正去体制化地去了解哲学时,TOK的知识就可能造成干扰。
不过话又说回来,因为我是个文科生,才会有兴趣查资料、去了解每个哲学家的思想,把“唯理论”和“经验论”搞清楚。如果让一个纯理科生,去记这么多人名与这么多钻牛角尖的论点,好像也强人所难。并且同样是经验论,每个世纪的观点也有不同,记哪个呢?就算去读了那些论点,真正能理解多少?让高中学生去学,并且还要做演讲写论文,或许最后的结果只是能增加几个福柯式的秃顶罢了。
说到底,TOK的本质是希望令人去思考,然而因为很多客观因素使它变成了一个“四不像”学科。也许课程的初衷,也不是指望学生在当下获得什么,而是之后能无意识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吧。
毕竟,真的有机会成体系学习哲学的人实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