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一篇现代文阅读说起的,振语看过了这道题和推文作者的解读后,一时兴起,就想着能不能把它改成一道IB考题,顺带着也把这篇选文细读评点了一番。
(一)高考试题再现:
这道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用到的文学文本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七章。振语特地查了一下,这篇现代文阅读一共出了4道题:
第一道题是针对特定语句的语言特点分析,考查的是下面这几段:
作为一道简答,这个题目难度不大,毕竟只是针对特定的语句而不是全篇。不过,如果能够把选段中代表性段落的语言特点分析出来,整个选段语言的基本特点也就差不多可以识别出来了。这几段里,拟人的修辞比较明显,突出黄瓜的旺盛生命力和活力,应该最容易识别。句式方面的特点也值得一谈,比如长短句交替,赋予了语言以动感和节奏,与黄瓜生长动态呼应,显得比较生动。再则,在用词方面,首先,第一段里连续出现了六个“了”,既契合儿童视角特点,也营造出一种时间快速推移之感,这一点应该不难识别;其次,所用词汇总体上都比较简单直白,口语化的表达中显示出孩子叙述的特点,显出人物的欣喜之情。此外,语言呈现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则需要有一些语言敏感才容易留意到。在这几段里,急促的语气跟对黄瓜快速生长而产生的欢欣是相呼应的。
总的来说,考生需要知道“语言特点”应该从哪几方面着眼才不至于遗漏。IB卷一考题里,也经常会出现关于语言特点的引导题,同样也需要考生知晓语言特点可以包含哪些方面。在振语的经典文本解读系列中,有一篇对《菊痴》的解读里曾专门补充过小说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道题则是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主要针对的是故事叙述者“我”。这个题目因为只是概括特点而不用系统细致地展开分析,其实只需找出相应的文本例证对应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特点即可。人物形象特点,既可以通过人物“静态”的外貌、年龄、身份等基本信息来反映,也可以通过人物“动态”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体现,尤其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选择,都可以体现出人物特点。简答的考查形式,使得这个分析要求较之IB试题所要求撰写完整文学分析文章的要求,一下子低了许多。毕竟,完整的分析文章,更需要细致展开和有条理的组织编排才行。
第三道题考查的是文本叙述的特点。“叙述”这个词其实指向比较宽泛。在前面提到的那篇推文里,只是重点介绍了“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但如果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叙述的特点还可以包括叙述节奏、叙述结构、叙述空间、叙述时间、叙述语言等诸多方面。
第四道题考查形式比较灵活,从“标题设计”的角度来出题,既能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也能考验考生对文本主题方向的把握能力。不过这个题目直接给出了两个选择项,使得考查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问法其实有好有坏。
(二)IB试题(卷一)设计:
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篇的分值通常是15分,从整张考卷的时间分配来看,完成这一篇现代文阅读所需时间大约在20分钟。相比之下,IB卷一考试要求考生自75分钟内撰写一篇完整的文学分析(或者135分钟写两篇完整的文学分析),这种针对某个点的深入分析较之高考“蜻蜓点水式”的考查,对学生要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IB卷一通常会有一道针对给定文学文本的引导题,而这道引导题里往往会给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思考方向。如果题目出得得当的话,这道引导题应该有利于学生注意到文本最值得一谈的某个角度。关于IB卷一,振语写过《新旧纲卷一有何不同》《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学评论》等几篇文章,里面对于卷一的考查形式和引导题设计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道高考题里四道简答题主要指向了人物形象、叙述特点、语言特点和作品主题四个方面。其中叙述特点其实和语言特点有重叠,因为叙述语言既是叙述技巧的一部分,又是小说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叙述语言还有人物语言)。如果从这四道题看,这篇选文最值得一谈的技巧应该是其语言或说叙述特点。从这篇文本的实际情况看,也确实如此。语言运用和叙述技巧应该是相对比较能体现这个文本特色的。另外,这个文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其实也还是有些特点值得一谈的。高考试题里主要考查到了”我“的形象,但其实”冯歪嘴子”的刻画更值得关注。
如果把这道高考题改成IB卷一的文学分析引导题,或许可以这样:
示例一:“作者在选段中运用了哪些叙述技巧来刻画人物形象?”
【振语:叙述技巧包含的层次可以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既能聚焦又能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在选段里有两个,一个“我”,一个“冯歪嘴子”,如果从两个不同人物形象切入,对于主题的理解或许就有不同的方向。】
示例二:“选段以怎样极具特色的语言展示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观察?”
【振语:语言特色可以从多角度展开,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特色由哪些方面构成和影响的理解,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观察则指向主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借助儿童眼中的冯歪嘴子形象塑造来挖掘作品对特定时代的揭露。】
(三)文本解读示例
在开头的那篇推文里,作者为了展示其对叙述特点的把握过程,在文本中做了七处细读分析。虽然分析能够帮助得出文章叙述特点的结论,但总觉得还是有点笼统,有些结论得出的过程说得还不够细致具体。
振语向来就比较偏好点读式的文本细读法,之前还曾推送过一个名著点读的小系列,所以这回也试着对这个文本做了一番评点。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
在高考试题后面是备注了“有删改”的。较之原文,考试选段把原文18-19段之间冯歪嘴子跟老厨子和二伯之间的对话删去了。以下为删除的内容:
此外,选段还删除了这一章结尾的最后四段,包括了做黏糕的过程和我去屋里卖年糕的场景。以下为小说第七章的结尾:
作为考题来讲,这个“删改”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删掉厨子和二伯的部分可以使整个选段更聚焦和集中;对结尾作适当删减,可以使最后的画面定格留给人更多的回味空间,而对人物塑造的表达效果影响也不算很大。当然,这样删改并不是说这两处对于小说的意义不大,如果保留这两处,对“我”和“冯歪嘴子”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还可以更充分,这里就不对这个问题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