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模式的发展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技术革命,每一次进化都推动了互联网和应用服务的前行。在这个过程中,电商系统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场景,经历了从简单的单体架构到复杂的微服务架构的历程。我们从最基础的阶段讲起,结合吴军《浪潮之巅》的风格,用一种浅显易懂又直观的方式来描述每个阶段的架构演进。
单体架构 (Monolithic Architecture)
前端与服务端交互逻辑
在单体架构中,所有的代码被打包在一个应用程序里,包括前端的页面逻辑、后端的业务逻辑、数据库的访问等。通常,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前端通过 HTTP 请求直接与后端的应用服务器交互,应用服务器内部处理所有业务逻辑并与数据库交互。
技术栈
• 前端:HTML、CSS、JavaScript
• 网关:Nginx 或 Apache(可选,作为负载均衡器)
• 应用服务器:Java(JSP/Servlet)
• 数据库:MySQL、PostgreSQL
架构模式
单体架构模式下,所有功能模块被集成在一个应用程序里,便于开发初期快速搭建系统,但随着系统的复杂度增加,部署和维护变得困难。
具体框架
• Java:Spring Framework, Struts, JSP + Servlet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核心功能
• 简单的 MVC 模式支持,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开发和部署简单,适用于小型电商系统的快速上线。
端到端的交互序列
在单体架构中,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前端,前端请求被直接发送到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负责处理所有的业务逻辑,并与数据库交互。最终,应用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给前端。
核心角色与系统交互
•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送 HTTP 请求。
• 应用服务器:接收并处理请求,包含业务逻辑和数据库交互。
• 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电商系统中的商品、用户、订单等数据。描述
1.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出商品页面的请求。
2. 浏览器将请求发送到应用服务器。
3. 应用服务器根据请求从数据库查询商品信息。
4. 数据库返回查询结果给应用服务器。
5. 应用服务器将结果组装为页面并返回给浏览器。
6. 浏览器最终向用户展示商品页面。
分层架构
随着电商系统的规模扩大,单体架构无法满足需求,系统逐步向分层架构过渡。通过将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分层架构不仅提升了代码的可维护性,还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前端与服务端交互逻辑
在分层架构中,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前端页面,前端请求被传递到网关服务器,再由网关将请求转发至 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负责处理静态资源,而动态请求交由应用服务器处理,应用服务器再与数据库服务器交互完成操作。
技术栈
• 前端:HTML、CSS、JavaScript + AJAX
• 网关:Nginx
• Web服务器:Tomcat• 应用服务器:Spring Framework + Spring MVC
• 数据库:MySQL
架构模式
分层架构主要分为以下几层:
• 表现层(UI 层):处理用户交互,通常是 HTML、CSS、JavaScript。
• 业务逻辑层:包含核心的业务规则和逻辑。
• 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库的 CRUD 操作。
具体框架
• Java:Spring MVC, Hibernate
核心功能
• Spring Framework 提供了依赖注入、AOP 等功能,方便开发者进行模块化开发。
• Hibernate 提供了 ORM 功能,简化了与数据库的交互。
端到端的交互序列
分层架构通过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层负责处理特定的任务。用户的请求先经过网关服务器,再进入 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并访问数据库。
核心角色与系统交互
•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 HTTP 请求。
• 网关服务器:负责接收请求并转发到 Web 服务器。
• Web 服务器:处理静态资源并转发动态请求到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访问数据库。
• 数据库服务器: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描述
1.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商品页面请求,发送到网关服务器。
2. 网关服务器转发请求到 Web 服务器。
3. Web 服务器识别请求为动态内容后,将其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4. 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并从数据库查询商品数据。
5. 数据库返回商品数据给应用服务器。
6. 应用服务器将数据发送给 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将结果传回网关服务器。
7. 网关服务器最终将响应返回给用户。
面向服务架构 (SOA -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当系统规模进一步扩大,单纯的分层架构开始表现出局限性,服务的复用性和模块之间的耦合性问题日益突出。SOA 通过将系统分割成多个服务,每个服务独立部署和运行,解决了这个问题。
前端与服务端交互逻辑
在 SOA 架构中,用户的请求首先经过网关,网关会根据请求的类型将其转发到不同的服务。每个服务独立运行,并可以通过服务总线(ESB)进行通信。最终,服务与数据库交互。
技术栈
• 前端:HTML、CSS、JavaScript + AJAX
• 网关:Nginx
• 应用服务器:Spring Boot
• 服务总线:Apache Camel、WSO2
• 数据库:MySQL、PostgreSQL
架构模式
SOA 将系统的功能分解为独立的服务,通过 ESB(企业服务总线)进行通信和协调。
具体框架
• Java:Spring Boot, Apache Camel, WSO2
核心功能
• Spring Boot 提供了快速构建独立应用服务的能力。• Apache Camel 和 WSO2 作为服务总线的实现,提供了服务之间的协调和通信。
核心角色与系统交互
SOA 架构将系统分割为多个服务,每个服务独立部署和执行。用户的请求通过网关进入服务总线,服务总线协调各个服务的调用,完成业务逻辑的处理。
•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请求。
• 网关服务器:负责请求路由。
• 服务总线 (ESB):管理各个服务之间的通信和协调。
• 各个独立服务:如用户管理服务、商品服务、订单服务。
• 数据库服务器:存储服务的数据。
序列图
描述
1. 用户通过浏览器请求商品页面,发送到网关服务器。
2. 网关服务器将请求转发至服务总线。
3. 服务总线调用商品服务来处理业务逻辑。
4. 商品服务从数据库查询商品数据。
5. 数据库返回商品数据给商品服务。
6. 商品服务通过服务总线返回数据给网关服务器。
7. 网关服务器最终将响应返回给用户。
4. 微服务架构 (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SOA 在一定程度上解耦了服务,但仍然存在服务之间的紧密耦合问题,微服务架构进一步细化了服务。微服务架构强调 去中心化管理,每个微服务只专注于某一个功能,独立部署和扩展。API 网关作为外部请求的入口,负责路由请求给不同的微服务,微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如 HTTP/REST 或 gRPC)进行交互。在复杂场景下,可以引入消息队列进行异步通信。前端与服务端交互逻辑在微服务架构中,用户请求通过 API 网关进入,API 网关负责调用多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只处理其独立的业务逻辑,微服务之间通过消息队列或 HTTP/REST 进行通信,最终与数据库交互。
技术栈
• 前端:React, Vue.js• 网关:Nginx, Spring Cloud Gateway• 应用服务器:Spring Boot, Spring Cloud• 服务通信:Kafka, RabbitMQ• 数据库:MySQL、MongoDB
技术栈
微服务架构依赖于不同的技术栈来支持独立的服务化模块和通信。其主要技术栈如下:
• 前端:React、Vue.js
• API 网关:Nginx、Spring Cloud Gateway
• 微服务:Spring Boot + Spring Cloud
• 服务通信:Kafka、RabbitMQ、gRPC、HTTP/REST
• 数据库:MySQL、MongoDB、PostgreSQL
具体框架
在 Java 领域,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 成为微服务架构的主力框架。Spring Boot 提供了快速构建独立微服务的能力,而 Spring Cloud 提供了服务发现、配置管理、负载均衡等分布式系统的核心组件。
核心功能
• Spring Boot:提供了简化开发、独立部署、自动化配置的能力,使开发者能够轻松创建轻量级的微服务应用。
• Spring Cloud:为分布式系统提供完整的微服务解决方案,包括服务发现(Eureka)、配置管理(Spring Cloud Config)、熔断机制(Hystrix)、负载均衡(Ribbon)等。
• 消息队列(Kafka/RabbitMQ):在服务之间进行异步通信,适用于高并发、解耦合的场景。• API 网关:作为所有微服务的统一入口,进行请求路由、负载均衡、认证授权等操作。
端到端的交互序列
微服务架构通过将应用拆分为多个微服务,每个服务独立部署。用户请求通过 API 网关进入,API 网关调用多个微服务处理不同业务,微服务之间可以通过消息队列或 HTTP 进行通信。
核心角色与系统交互
•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请求。
• API 网关:负责请求路由和负载均衡。
• 多个微服务:如用户管理服务、商品服务、订单服务等。
• 消息队列:用于微服务之间的异步通信。
• 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各个微服务的数据。
序列图
5. 无服务器架构 (Serverless Architecture)
进入云时代,微服务架构虽然在灵活性和扩展性上表现优异,但仍然需要开发者管理基础设施。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无服务器架构(Serverless)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在这个架构中,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逻辑,基础设施的管理、扩展和维护交由云提供商来处理。
前端与服务端交互逻辑
在 Serverless 架构中,用户通过前端发起请求,通常会先经过一个 API 网关。API 网关将请求转发至无服务器函数(如 AWS Lambda 或 Azure Functions),这些函数在云中按需运行,无需持续的服务器实例。无服务器函数可以与数据库或其他云服务交互,处理完成后返回结果。
技术栈
Serverless 架构的技术栈主要由云服务提供商的各种托管服务组成,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这些服务:
• 前端:React、Vue.js• API 网关:AWS API Gateway、Azure API Management
• 无服务器计算:AWS Lambda、Azure Functions
• 数据库:DynamoDB、Firebase Firestore
• 存储:S3、Azure Blob Storage
架构模式
无服务器架构模式通过将业务逻辑封装为单独的函数,并利用云计算平台的按需分配资源模式,极大简化了基础设施的管理。开发者不再需要关心服务器的运行状态,而是专注于具体的业务逻辑。
具体框架
在 Java 开发领域,AWS 提供了 Java SDK 支持 Lambda 函数的开发。通过 AWS SAM(Serverless Application Model),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定义和部署无服务器应用。
核心功能
• 无服务器计算(AWS Lambda/Azure Functions):按需执行函数,根据请求自动伸缩,只有在执行期间产生费用,极大地降低了资源浪费。• API 网关:处理所有外部请求,路由到不同的无服务器函数,并进行请求验证、速率限制等功能。• 数据库与存储:与无服务器函数进行集成,提供持久化数据存储和文件存储。
端到端的交互序列
在无服务器架构中,用户请求通过 API 网关进入,API 网关将请求转发至无服务器函数(如 AWS Lambda),无服务器函数处理业务逻辑并访问数据库或其他云服务,返回结果给用户。
核心角色与系统交互
•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请求。
• API 网关:处理请求并路由到无服务器函数。
• 无服务器函数:按需执行业务逻辑。
• 数据库和云服务:无服务器函数所需的数据存储和服务。
描述
1.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商品页面请求,发送到 API 网关。
2. API 网关将请求转发给无服务器函数。
3. 无服务器函数处理业务逻辑,并查询数据库中的商品数据。
4. 数据库返回数据给无服务器函数。
5. 无服务器函数将结果返回 API 网关。
6. API 网关将最终响应返回给用户。
总结
软件架构模式的发展,从最初的单体架构到如今的无服务器架构,都是围绕提升可扩展性、简化维护、优化性能为核心目的。每种架构模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在电商系统中,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展,从单体架构逐渐演变为分层架构、SOA、微服务,再到如今的 Serverless,体现了技术在应对复杂度和灵活性要求上的不断进化。通过合理选择技术栈和架构模式,电商系统得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流量压力以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