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的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角色,如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和通信。

互联网概述:

网络的网络:介绍了互联网是如何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互连成更大的网络。

发展阶段:分析了互联网基础结构的三个发展阶段:单个网络、网络互连、网络服务的融合。

标准化工作:讨论了负责互联网标准化的组织和流程。

互联网组成:

互联网的组成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

  1. 包括所有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主机,即端系统。这些主机可以是个人电脑、服务器、移动设备等。
  2. 边缘部分的主机可以执行应用程序,并且可以是数据通信的源点或终点。
  3. 用户主要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直接交互,使用该部分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的通信方式分:C/S模式 和 P2P模式

核心部分:

  1.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2. 核心部分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包括数据传输和路由选择,以确保数据能从源端系统传输到目的端系统。
  3. 核心部分包含了大规模的通信链接和高性能的路由器,确保数据能高效地在网络之间传输。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共同工作,提供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服务。核心部分通过路由器和广泛的网络基础设施,处理和转发用户数据,而边缘部分则是用户设备进行交互和数据生成的地方。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下面是详细解释这些交换技术的特点:

  1. 电路交换:

这是传统电话网络使用的技术。

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个专用的通信通道。

通信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是:建立连接、通信、断开连接。

通话双方会一直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无论是否有数据传输。

  1. 分组交换:

互联网核心部分使用的技术。

数据被分割成分组,每个分组包含了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分组独立路由,不需要建立持久的通信通道。

使用存储-转发技术,分组在达到最终目的地之前可能会在几个节点上暂存。

每个分组可能走不同的路径到达最终目的地。

优点包括效率高、灵活性好、快速,无需建立连接,和可靠性高。

缺点可能包括排队延迟、不保证带宽和增加开销。

  1. 报文交换:

这是一种类似于邮件系统的早期交换技术。

整个报文作为单个数据单元传输。

也使用存储-转发技术,但时延较长。

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的定义与特点。

不同类别的网络按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等。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包括带宽、时延、时延带宽积、吞吐量、丢包率等。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协议与划分层次: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协议和网络分层。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实体、协议、服务:描述了这三者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和关系。

TCP/IP体系结构:介绍了因特网的标准协议集。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1.3.1 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1.3.2 三种交换方式的性能对比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三种交换技术对比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

2.带宽

3.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4.时延

延时计算例题

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延

7.信道利用率

总结

1.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OSI会话层处于运输层提供的服务之上,为表示层提供服务,会话层的主要功能是会话管理。
  • 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间信息交换的表示方式。它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恢复功能等。
  • TCP/IP体系结构共分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的数据单位是IP数据报)、运输层(运送的数据单位是报文段)和应用层4层。
  • 计算机网络由负责信息传递通信子网和负责信息处理资源子网组成。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对等实体之间的规则交协议,而上下层通过(层间)接口(使用服务原语)传递数据。
  • 三网合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
  • ISOC对Internet管理,技术组织IAB管理有关协议开发。Inter标准以RFC在网上发表
  • 通信的特点:间歇性突发性。   

1.7 OSI各层简介

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设计网络系统。它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职责。以下是各层的简述: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作用:负责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比特流,包括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
    • 功能:定义硬件设备的电气和物理规范,如电压、电流、连接器类型和传输速度。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作用:在相邻网络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 功能:将数据帧(Frame)传输到物理网络上,管理物理寻址(如MAC地址)和流量控制。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作用:1.网络互联。2.负责数据包(Packet)在不同网络之间的路由选择和传输。
    • 功能:处理逻辑地址(如IP地址),路径选择,流量控制和网络互连。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作用:确保端到端的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 功能: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数据分段与重组,以及流量控制(如TCP、UDP协议)。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作用: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Session)连接。
    • 功能:建立、管理和终止通信会话,包括会话恢复和同步。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作用:处理数据格式化、加密和解密,以及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 功能: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一致性,提供数据的语法和语义变换。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作用: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接口。
    • 功能:支持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SMTP)、文件传输(FTP)、网页浏览(HTTP)等。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设计复杂的网络系统,每一层的具体职责明确,并且可以独立进行修改和升级,而不会影响其他层。

第二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定义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

作用:尽可能屏蔽掉不同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4个特性: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的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码元 (code) : 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异步传输:是数据在不定期的间隔中传送的方式,每个字符以单独的方式传输,并由开始位和停止位进行分隔。

同步传输:是数据在固定的时间间隔中传送的方式,数据在传送前会进行帧同步。

  •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可分为同步时分复用异步时分复用
  • 数据通信中,传输速率的表示方式有比特率波特率
  • 数据通信中,数据传输方式的表示方式有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4 个特性: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的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常用编码方式

不归零制:正电平代表 1,负电平代表 0。

归零制:正脉冲代表 1,负脉冲代表 0。

曼彻斯特编码:位周期中心的向上跳变代表 0,位周期中心的向下跳变代表 1。但也可反过来定义。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一位的中心处始终都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有跳变代表 0,而位开始边界没有跳变代表 1。

信号频率:

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产生的信号频率比不归零制高。

自同步能力:

不归零制不能从信号波形本身中提取信号时钟频率(这叫做没有自同步能力)。

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具有自同步能力。

最基本的调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2.2.2 信道的极限容量

(1) 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具体的信道所能通过的频率范围总是有限的。信号中的许多高频分量往往不能通过信道。

码间串扰: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失去了码元之间的清晰界限。

在带宽为 W (Hz) 的低通信道中,若不考虑噪声影响,则码元传输的最高速率是 2W (码元/秒)。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2) 信噪比

信噪比就是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常记为 S/N,并用分贝 (dB) 作为度量单位。即:

例如:当 S/N =10 时,信噪比为10dB,而当 S/N =1000 时,信噪比为30dB。

香农公式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可表达为:

其中:

W 为信道的带宽 (Hz);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1.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2.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2.3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两大类:

导引型传输媒体:电磁波被导引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指自由空间。非导引型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输。

用双绞线连接LAN时经常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用同轴电缆连接LAN经常采用总线拓扑结构

2.4信道复用技术

信道复用方式:

  • FDM(频分复用)
  • CDM(码分复用)
  • TDM(时分复用)
  • WDM(波分复用)

数据:运送消息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表现

模拟信号:消息参数取值连续

数字:离散

2.5数字传输系统

卫星通信:频带宽容量大;距离远费用与距离无关;

广播通信.缺点:时延大,保密性差

PCM:数字传输中的一次复用群有两个标准。我国采用E1,数据传输率2.048Mbps,32个信道,两个信道用于控制。T1数率是1.544Mbps。

例题:

1.异步传输用于何处?其基本思想是什么?

计算机主机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般采用异步传输方式,如键盘。

思想:接收、发送两端各自有相互独立的特定位时钟,数据报是收发双方约定的,接收端到用数据本身来进行同步的传输方式。

2.请问何谓TDM?其基本思想是什么?

TDM指时分复用,基本思想是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3.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区别。

可以存在许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这种光纤称为多模光纤。若光纤的直径减少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光纤就像一根波导那样,它可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这样的光纤则称为单模光纤。

4.光纤有何优点

通信容量大,转输损耗小,抗干扰好,保密性好,保积小。但施工时难于将两根光纤精确连接。

5.光纤通讯为何能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1) 数据率: 数据传输率,指每秒传输多少二进制代码位数,故又称比特率

(2) 调制速率: 又称波特率或码元速率,它是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表示每秒钟传输多少电信号单元(或码元),即调制后模拟电信号每秒钟的变化次数,它等于调制周期(即时间间隔)的倒数,

(3)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信道能够传送的最大的数据率。当信道上传送的数据率大于信道允许的数据率时,信道根本上就不能传送信号。

(4) 信道的传播速率: 信号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距离称为传播速率。传播速率接近于电磁波的速度(或光速),接近的程度随传输媒体而异。

(5) 吞吐量: 吞吐量是信道或网络性能的一个参数,数值上等于信道在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总信息量,单位为bps。

(6) 出错率: 也称误码率,被定义为二进制位在传输中被传错的概率P。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当需要在一条线路上传送数据时,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需把通信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来。

透明传输:无论所传数据是什么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3.1.1 数据链路和帧

  • 帧:描述PDU的单位。
  •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将有噪声线路变成无传输差错的通信线路,为达此目的,数据被分装成帧;为防止发送过快,一般提供流量控制功能。
  • 数据链路管理:建立维持链路的释放

3.1.2 三个基本问题

  • 透明传输:指上层不需要考虑下层的实现机理,无论什么SDU均可传输。
  • 段级流量控制:相邻结点间链路上的流量的工作
  • 发送、接收窗口关系:发送窗口对发送端流量控制,窗口大小代表没有收到对方确认信息时发送端最多可发送的数据帧。接收端只有收到发送序号落入接受窗口才允许将数据帧收下。
  • CRC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的差错控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发送端采用软件编码是,一般使用模二除以生成多项式的系数,得到的余数就是CRC检错编码的结果。
  • 在采用CRC差错控制的接收端,当把收到的比特串用模二除以生成多项式时,若除不尽时,则判断传输有错误。

3.2 点对点协议 PPP

  • 对于点对点的链路,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PPP。
  • PPP是面向字节的点到点传输协议,所以其所有帧的长度都必须是以字节为单位的。
  • PPP协议能协商网络层参数。

透明传输问题:

  • 当 PPP 用在异步传输时,使用字节填充法
  • 当 PPP 用在同步传输链路时,采用零比特填充法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3.1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 IEEE802委员会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分为两个子层。
  • 与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放在MAC子层
  • 与传输媒体无关的放在LLC子层。
  •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层、LLC、MAC。
  • 构建局域网的要素包括:速率,时延,拓扑,网间连接设备,价格等。
  • LAN常用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 环型, 星型,树型,网型等。
  • 网卡的功能覆盖了体系结构的物理层和MAC子层等的功能。
  • 目前,局域网的传输介质(媒体)主要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3.3.2 CSMA/CD协议(载波监听 多点接入 / 碰撞检测

  •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 载波监听:即“边发送边监听”。不管在想要发送数据之前,还是在发送数据之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 多点接入: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 碰撞检测: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或冲突)。
  • 以太网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即以太网解决信道冲突的方法)是CSMA/CD
  • CSMA/CD的算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载波监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 四大要点:
  • 先听再发
  • 边听边发
  • 冲突停止
  • 延迟后发

  • 对于基带CSMA/CD而言,为了确保发送站点在传输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数据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等于信号传播时延2倍

3.3.3 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

WIFI:无线局域网。IEEE制定的标准为IEEE802.11。它使用星型拓扑。拓扑结构中的AP全称是接入点。

3.3.4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U=TD/(TD+RTT+TA) TD:A发送分组时间,RTT:往返时间,TA:B确认分组

3.3.5 以太网的MAC层

  • 以太网中,有效的MAC帧长度的规定。
  •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的带宽从10Mb/s到10Gb/s。Ehternet指10Mb/s, Fast Ethernet 为100Mb/s, Giga Ethernet 为1000Mb/s.
  • 对于以太网10BASE-T标准,10M bps, BASE表示基带传输,T代表双绞线。
  • MAC地址(另一个名字是物理地址)的格式规定。

3.3.5.1 MAC帧结构

MAC帧的结构定义了在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包格式。以下是以太网MAC帧的基本结构:

同步码(Preamble)

    • 7字节,序列为10101010,用于同步接收端时钟。

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 Frame Delimiter)

    • 1字节,序列为10101011,标识帧的开始。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 6字节,标识数据帧的接收设备的MAC地址。

源地址(Source Address)

    • 6字节,标识数据帧的发送设备的MAC地址。

类型/长度字段(Type/Length Field)

    • 2字节,标识数据帧的类型或数据负载的长度。

数据和填充(Data and Padding)

    • 最小46字节,最大1500字节。包含数据负载和必要时的填充字节(以保证最小帧长度)。

帧校验序列(FCS, Frame Check Sequence)

    • 4字节,用于错误检测的循环冗余校验(CRC)。

3.3.5.2 MAC帧长度

根据IEEE 802.3标准,以太网MAC帧的最小和最大长度如下:

最小帧长度

    • 数据部分最小为46字节,加上其他字段,最小MAC帧总长度为64字节。

最大帧长度

    • 数据部分最大为1500字节,加上其他字段,最大MAC帧总长度为1518字节(不包括前导码和SFD)。

结论

  • 数据链路层通信设备:包括交换机、桥接器和网卡,这些设备使用MAC地址进行局域网内的数据传输。
  • MAC地址:每个网卡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设备标识和数据链路层通信。
  • 局域网地址:通常指MAC地址。
  • MAC帧长度:根据IEEE 802.3标准,以太网MAC帧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最大长度为1518字节(不包括前导码和SFD)。

3.4 扩展的以太网

  • 以太网中,有效的MAC帧长度的规定。
  •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的带宽从10Mb/s到10Gb/s。Ehternet指10Mb/s,Fast Ethernet为100Mb/s, Giga Ethernet 为1000Mb/s.
  • 对于以太网10BASE-T标准,10M bps, BASE表示基带传输,T代表双绞线。
  • MAC地址(另一个名字是物理地址)的格式规定。

3.4.1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 中继器负责在物理层间实现透明的二进制比特复制,以补偿信号衰减。
  • 交换机/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使用网桥的好处:过滤通讯量,增大吞吐量;扩大了物理范围;提高了可靠性;可互联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的以太网。

3.4.2 虚拟局域网

  • 交换机/路由器的广播域:指这样一部分网络,其中任何一台设备发出的广播通信都能被该部分网络中的所有其他设备所接收
  • 冲突域:指网络中一个站点发出的帧会与其他站点发出的帧产生碰撞或冲突的那部分网络

图中有4个广播域和12个冲突域

  • VLAN:虚拟局域网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而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VLAN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工作站是属于哪一个VLAN。虚拟局域网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

  •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 减少了垃圾信息
  • 改善了性能
  • 简化了管理
  • 降低了成本
  • 改善了安全性

  • VLAN的划分方式:
  • 基于交换机端口
  • 基于计算机网卡的 MAC 地址
  • 基于协议类型
  • 基于IP子网地址
  • 基于高层应用或服务

3.5 高速以太网

3.5.1 100BASE-T 以太网

  • 以太网100BASE-T(又称为快速以太网 (Fast Ethernet))
  • 在双绞线上传送 100 Mbit/s 基带信号的星形拓扑以太网100
  • BASE表示基带传输,T代表双绞线。

例题:

  1. 透明网桥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来决定是否转发或阻止数据帧。透明网桥通过记录每个数据帧的源MAC地址并将其存储在MAC地址表中,从而实现网络流量的管理和优化。

工作原理是:当数据帧到达网桥时,网桥检查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如果该地址在网桥的MAC地址表中,网桥会将数据帧转发到相应的端口,否则会广播该数据帧到所有端口。

  1. 简述IEEE802.3标准。说明其对应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哪几层?典型速率有哪些?它如何解决信道争用?

IEEE802.3是以太网的标准,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典型速率包括10 Mbps、100 Mbps、1 Gbps、10 Gbps等。该标准通过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协议来解决信道争用问题。

  1. 在采用半双工方式的IEEE802.3中,当某站检测到媒体空闲后开始发送MAC帧,为什么还需要边发送边检测是否有冲突?最短帧长是如何确定的?

在半双工模式下,设备在检测到介质空闲后开始发送MAC帧,但仍需在发送过程中检测是否有冲突。如果检测到冲突,设备会停止发送并在随机时间后重试。最短帧长是通过计算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信号传播的最长时间来确定的,以确保在冲突发生时能被及时检测到。

  1. 写出CSMA/CD的全称、作用,并说明其工作机制。

CSMA/CD的全称是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

其作用是在以太网上实现多个设备共享通信信道时,减少和处理数据包冲突。其工作机制如下:

  • 载波监听:设备在发送数据前监听信道是否空闲。
  • 多路访问:多个设备可以在同一信道上发送数据。
  • 碰撞检测:设备在发送数据时同时监听信道,以检测是否有冲突。
  • 冲突处理:如果检测到冲突,设备停止发送数据,并在随机延迟后重试。

第四章 网络层

4.1 网络层的几个重要概念

  • 路由选择是网络层的主要功能。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服务,主要任务是为从源点到目的点的信息传送作路由选择。网络层的传输单元是分组
  •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基本思想,即先把收到的分组存储起来、处理后再转发出去。
  • 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 功能:路由选择,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服务。
  • 任务:从源点到目的点的信息传送作路由选择。
  • NAT:网络地址转换。
  • FR:帧中继。
  • VPN:虚拟专用网络。

数据报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

数据报与虚电路服务的对比。对比的方面(可靠通信由谁来保证(网络/用户主机?)、通信前是否要建立连接、分组是否按顺序到达目的地、数据通信期间每个分组怎样表示目的站点、典型协议)

4.2 网际协议 IP

与网际协议 IPv4 配套的4个协议:

  •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 网络层的互联设备路由器。使用路由器设备能够将多个ip子网络互连。路由器隔绝了广播。
  • VPN: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利用共用的英特网作为本机构各专用网之间的通讯载体。
  • 在Internet中,按IP地址进行主机寻址
  • IP地址长度在IPv4中为32比特IPv6是128比特。
  • 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网络标识),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主机标识),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 Internet国际互联层中使用的四个重要协议是IP、ICMP、ARP、RARP。
  • 掌握地址分类:A、B、C、D等。
  • 掌握私有地址:属于非注册地址,专门为组织机构内部使用。
  • 无IP地址的站点可以通过RARP协议获得自己的IP地址。
  • 掌握ip协议。掌握首部各字段的意义作用。

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区别:

1.IP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MAC地址物理地址

2.MAC地址主要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IP地址在网络层

3.MAC地址是48位,IP地址一般是32位(v6是128位)

4.IP地址的分配取决于网络拓扑,MAC地址分配取决于制造商。

4.2.1 IP地址

  • 地址掩码 (address mask)
  • 又称为子网掩码 (subnet mask)。
  • 位数:32 位。
  • 目的:让机器从 IP 地址迅速算出网络地址。
  • 由一连串 1 和接着的一连串 0 组成,而 1 的个数就是网络前缀的长度。

4.2.2 IP数据报的格式

  • 固定部分: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 20 字节,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 可变部分: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 版本:占 4 位,指 IP 协议的版本。目前的 IP 协议版本号为 4 (即 IPv4)。
  • 标志(flag) ——占 3 位,目前只有前两位有意义。
  1. 标志字段的最低位是 MF (More Fragment)。
  2. MF=1 表示后面还有分片,MF=0 表示最后一个分片。
  3.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是 DF (Don't Fragment) 。
  4. 只有当 DF=0 时才允许分片。
  • 片偏移:占 13 位,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片偏移以 8 个字节为偏移单位。

4.2.3 地址解析协议ARP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用于解析IPv4地址到物理地址(如MAC地址)的协议。它在局域网中起着关键作用,确保设备能够正确地通信。ARP的工作过程如下:

ARP请求:

    • 当主机A需要发送数据包到主机B时,它会检查自己的ARP缓存,看是否已经有主机B的MAC地址。
    • 如果没有,则主机A会广播一个ARP请求帧,询问谁拥有目标IPv4地址。

ARP响应:

    • 网络中所有设备接收到ARP请求后,会检查请求中包含的IPv4地址是否是自己的地址。
    • 如果是,目标主机B会发送一个ARP响应帧,其中包含自己的MAC地址,并直接发送给主机A(单播)。

缓存和数据传输:

    • 主机A接收到ARP响应后,会将主机B的MAC地址和对应的IPv4地址存储在ARP缓存中,以便后续通信中无需再次发送ARP请求。
    • 之后,主机A可以使用主机B的MAC地址将数据包正确传送到主机B。

作用:

  • ARP的主要作用是解析网络层地址(IPv4)到链路层地址(MAC),确保数据包能够正确传递到目标设备。
  • 通过缓存机制,减少了ARP请求的频率,提高了网络效率。

4.2.5 IP 数据报的格式

  •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 20 字节,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 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IP数据报分片

IP数据报分片是指将一个大IP数据包分成多个较小的片段,以便通过MTU(最大传输单元)较小的网络。以下是IP数据报分片的过程和原理:

分片的原因:

    • 不同网络具有不同的MTU,如果数据包的大小超过某一网络的MTU,则需要分片。

分片过程:

    • 发送主机根据目标网络的MTU,将大于MTU的数据包分成若干个片段。
    • 每个片段都有自己的IP头部,其中包含原始数据包的一部分数据。

分片头部信息:

    • 标识字段(Identification): 用于标识原始数据包,以便接收方重组时能将属于同一数据包的片段归类。
    • 标志字段(Flags): 包含三个比特位,其中一个位表示是否允许分片,另一个位表示是否有更多的片段。
    • 片偏移字段(Fragment Offset): 表示当前片段在原始数据包中的偏移位置,以8字节为单位。

重组过程:

    • 接收主机根据分片的标识字段和片偏移字段,将所有片段按正确顺序重组回原始数据包。
    • 如果某些片段丢失或有错误,整个数据包将被丢弃。

优点:

  • 允许大数据包在不同MTU网络之间传输,确保数据包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到达目标。

缺点:

  • 分片和重组增加了额外的开销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和潜在的安全风险。

IP地址的计算

1. IP地址的类型判断

IP地址根据其首个字节(第一个八位组,或称为octet)的值来分类。常见的分类有A、B、C三类:

A类 10.0.0.0 --10.255.255.255

B类 172.16.0.0--172.31.255.255

C类 192.168.0.0--192.168.255.255

A类地址:首字节的值在1到127之间(二进制形式以0开头)。这类地址的网络部分由第一个字节组成,剩下的三个字节代表主机部分。

B类地址:首字节的值在128到191之间(二进制形式以10开头)。这类地址的网络部分由前两个字节组成,剩下的两个字节为主机部分。

C类地址:首字节的值在192到223之间(二进制形式以110开头)。网络部分由前三个字节组成,最后一个字节为主机部分。

2. 网络地址的计算

网络地址是通过将IP地址和其对应的子网掩码进行逻辑AND运算得出的。子网掩码用来指明IP地址中哪些部分是网络部分(通常用二进制的1表示),哪些部分是主机部分(用二进制的0表示)。例如: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即二进制的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0.0

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

计算示例(C类地址192.5.222.2和子网掩码255.255.255.0):

IP地址:11000000.00000101.11011110.00000010

子网掩码: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网络地址:11000000.00000101.11011110.00000000 → 192.5.222.0

3. 广播地址的计算

广播地址用于在网络上发送给所有设备的信息。它通过将网络地址中的主机部分全部设置为二进制的1来获取。基于网络地址,将主机部分的所有位改为1即可得到广播地址。例如,对于C类网络192.5.222.0(网络地址):

网络地址:192.5.222.0(11000000.00000101.11011110.00000000)

广播地址:192.5.222.255(11000000.00000101.11011110.11111111)

4.3 IP层转发分组的过程

在支持子网划分的因特网中,路由器如何转发IP数据报?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 ICMP 是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 但 ICMP 不是高层协议,而是 IP 层的协议。

4.6 互连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技术是分布式的、动态的。
  •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 动态路由协议主要有:RIPOSPF等。

4.6.1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 

  • 路由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距离指路由器的跳数,最大为16。
  • 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 最大优点:简单
  • 要求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RIP 协议的优缺点:

  • 优点:
  • 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 缺点:
  • 网络规模有限。最大距离为 15(16 表示不可达)。
  • 交换的路由信息为完整路由表,开销较大。
  • 坏消息传播得慢,收敛时间过长。

RIP工作过程: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标准。以下是RIP协议的主要工作原理:

路由表的构建和维护:

    • 每个RIP路由器维护一个路由表,表中包含到达每个网络的路径和对应的跳数。初始状态下,路由器只知道直接连接的网络。

定期广播路由表:

    • RIP路由器每隔30秒会向其相邻路由器广播其完整的路由表。
    • 相邻的RIP路由器接收到这些广播后,会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路由表中。

距离向量算法:

    • 路由器接收到相邻路由器的路由更新后,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 路由器会将接收到的每一条路由信息的跳数加1(表示通过该相邻路由器需要再经过一跳)。
    • 如果接收到的路由信息中的跳数更少,则更新本地路由表。

最大跳数限制:

    • RIP使用15跳作为最大跳数,16跳表示网络不可达。这一限制可以防止路由环路的形成。

计时器机制:

    • 更新计时器(Update Timer): 每30秒发送一次整个路由表的更新。
    • 无效计时器(Invalid Timer): 如果在180秒内没有收到某条路由的更新,则该路由被标记为无效(跳数设置为16)。
    • 保持计时器(Holddown Timer): 当路由被标记为无效后,路由器会在特定时间内保持该状态,防止路由表频繁变化。
    • 刷新计时器(Flush Timer): 无效路由在经过240秒后会被从路由表中删除。

4.6.2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 OSPF是“最短路径优先”算法,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
  • 原理很简单,但实现很复杂。
  • 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 SPF。
  • 采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link state protocol)。
  • 现在使用 OSPFv2。

三个主要特点:

  • 采用洪泛法 (flooding),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
  • 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 链路状态: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 (metric)。
  • 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或每隔一段时间(如30分钟),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OSPF 工作过程

1、确定邻站可达

  • 相邻路由器每隔 10 秒钟要交换一次问候分组。
  • 若有 40 秒钟没有收到某个相邻路由器发来的问候分组,则可认为该相邻路由器是不可达的。

2、同步链路状态数据库

  • 同步:指不同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内容是一样的。
  • 两个同步的路由器叫做完全邻接的 (fully adjacent) 路由器。

3、更新链路状态。

  • 只要链路状态发生变化,路由器就使用链路状态更新分组,采用可靠的洪泛法向全网更新链路状态。
  • 为确保链路状态数据库与全网的状态保持一致,OSPF 还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如 30 分钟,要刷新一次数据库中的链路状态。

4.7 IP多播

  • ICMP:用TCP/IP协议的网络在传输信息时,如果出了错误需要报告,采用的协议是ICMP。ICMP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的报告。ICMP报文是通过IP报文传输的。

4.9 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 下一代的IPv6的地址是(128)位的,能充分保证地址的分配。
  • 请简述在支持子网划分的因特网中,路由器如何转发IP数据报?

例题:

  1. 我们常用ping来测试两个主机间的连通性。Ping使用了哪个协议,描述其工作过程。
  • ICMP协议。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 ICMP 询问报文。PING 使用了 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由主机或路由器向一个特定的目的主机发出的询问。收到此报文的主机必须给源主机或路由器发送ICMP回送回答报文。
  1. IPv6的地址有多少位?请举例说明其地址的表示。
  • 128位。一个IPv6的IP地址由8个地址节组成,每节包含16个地址位,以4个十六进制数书写,节与节之间用冒号分隔,除了128位的地址空间,IPv6还为点对点通信设计了一种具有分级结构的地址,这种地址被称为可聚合全局单点广播地址。

第五章 运输层

5.1 运输层协议概述

1.运输层协议端口:运输层服务访问点端口号用来区分上层应用进程。一些常用的应用层程序固定使用熟知端口:

  • FTP:20/21
  • TELNET:23
  • SMTP:25
  • DNS:53
  • TFTP:69
  • HTTP:80
  • POP3:110
  • SNMP:161
  • HTTPS:443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5.2.1 UDP的主要特点

  • 无连接: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 面向报文。UDP 一次传送和交付一个完整的报文。
  • 没有拥塞控制。网络出现的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很适合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交互通信。
  • 首部开销小,只有 8 个字节。

UDP 通信的特点:简单方便,但不可靠。

5.2.2 UDP的首部格式

UDP协议:UDP协议是无连接的、掌握UDP首部含义。

UDP首部:

①源端口:需要对方回信时用,不需时全0。

②目的端口:终点交付报用。

③长度:UDP用户数据报长度,最小8。

④检验和:检验传输中是否有错,有错丢弃

5.3 传输控制协议 TCP 概述

  • TCP 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 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 (endpoint),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
  • TCP 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
  • TCP 提供全双工通信
  • 面向字节流
  • TCP 中的“流”(stream) 指的是流入或流出进程的字节序列。
  • 面向字节流:虽然应用程序和 TCP 的交互是一次一个数据块,但 TCP 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看成仅仅是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

5.4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差错控制与ARQ方式

自动请求重发(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是数据通信中的一种差错控制方法,通过检测错误并请求重发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停止等待协议(Stop-and-Wait ARQ)
    • 概念:发送方每次发送一个数据包后必须等待接收方的确认(ACK),收到确认后才发送下一个数据包。
    • 优点:简单,易于实现。
    • 缺点:信道利用率低,因为发送方必须等待确认才能继续发送数据。
  2. 后退N帧协议(Go-Back-N ARQ)
    • 概念: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而不必等待每个数据包的确认。当发现错误时,接收方丢弃有错误的数据包及其后续数据包,并请求发送方从出错的数据包开始重传。
    • 优点: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 缺点:当发生错误时,可能需要重传大量数据包。
  3. 选择重发协议(Selective Repeat ARQ)
    • 概念: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接收方只请求重发那些有错误的数据包。接收方可以缓存正确接收的后续数据包。
    • 优点:减少了重传的数据量,提高了效率。
    • 缺点:实现复杂,需要接收方具备更高的缓存和处理能力。

5.5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TCP(传输控制协议)报文段首部包含多个字段,这些字段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数据传输阶段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

    • 含义:标识发送的数据字节流中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 作用:用于确保数据按正确顺序接收,并用于数据重传。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

    • 含义:标识期望接收的下一个字节的编号。
    • 作用:用于确认接收到的数据。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会发送一个包含确认号的TCP报文段,告知发送方已经成功接收到的数据量。

控制比特

URG(紧急指针有效,Urgent)

    • 含义:当URG位被置位时,紧急指针字段有效。
    • 作用:告知接收方有紧急数据需要立即处理。

ACK(确认,Acknowledge)

    • 含义:当ACK位被置位时,确认号字段有效。
    • 作用:用于确认接收到的数据。所有TCP报文段(除了初始SYN报文)都应该将ACK位设置为1。

PSH(推送,Push)

    • 含义:当PSH位被置位时,接收方应尽快将数据推送到应用层。
    • 作用:指示接收方立即处理数据,而不是等待整个缓冲区填满。

SYN(同步序列号,Synchronize)

    • 含义:用于建立连接时同步序列号。
    • 作用: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表示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受请求。

RST(重置连接,Reset)

    • 含义:当RST位被置位时,表示连接中断或重置连接。
    • 作用:用于强制终止连接或拒绝无效的连接请求。

FIN(终止,Finish)

    • 含义:当FIN位被置位时,表示发送方已经完成数据传输。
    • 作用:用于正常关闭连接。

其他字段

数据偏移(Data Offset)

    • 含义:指示TCP报文段首部的长度,单位为32位字(4字节)。
    • 作用:用于定位数据部分在TCP报文段中的起始位置。

校验和(Checksum)

    • 含义:用于验证TCP报文段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 作用:提供数据完整性检查,确保数据未被损坏。

这些字段共同作用,确保TCP协议能够提供可靠、顺序和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5.6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窗口机制

窗口机制是ARQ协议中的核心概念,窗口大小决定了发送方在等待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最大数据量。窗口分为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发送窗口(Send Window)

    • 概念:发送方维护的一个窗口,用于跟踪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数据包。
    • 作用:发送方可以在发送窗口的范围内连续发送数据包,而不必等待每个数据包的确认。

接收窗口(Receive Window)

    • 概念:接收方维护的一个窗口,用于跟踪可以接收和处理的数据包。
    • 作用:接收方通过ACK报文告知发送方当前的接收窗口大小,影响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序号、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关系

  • 序号(Sequence Number):用于唯一标识每个数据包,确保数据按正确顺序接收和重组。
  • 发送窗口:发送窗口的大小由发送方的发送能力和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决定。发送窗口中的数据包都有一个序号,表示它们在数据流中的位置。
  • 接收窗口:接收窗口的大小由接收方的缓冲能力决定。接收窗口中的数据包也有一个序号,用于正确接收和确认数据。

关系

  • 序号范围: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大小直接影响可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范围。
  • 滑动窗口:当接收方确认(ACK)一个数据包后,发送窗口向前滑动,允许发送方发送新的数据包;接收窗口也向前滑动,准备接收新的数据包。
  • 同步:通过ACK报文,接收方通知发送方接收窗口的大小,发送方据此调整发送窗口,确保发送速率与接收能力匹配。

总结

通过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变得可靠和高效。滑动窗口协议和ARQ方式结合使用,有效地提高了信道利用率,确保数据正确无误地传输到目的地。窗口大小的选择和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发送方、接收方以及信道的能力,以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

5.7 TCP的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管理数据发送速率的机制,主要目的是防止发送方发送数据过快而导致接收方的缓冲区溢出。通过流量控制,确保接收方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基本思想:

  • 滑动窗口协议:流量控制常采用滑动窗口协议。窗口的大小决定了在等待确认之前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多少数据包。
  • 窗口大小:由接收方的缓冲能力决定,接收方通过ACK(确认)报文告知发送方可接受的窗口大小。

5.8 TCP的拥塞控制

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要变坏,这种情况就叫做拥塞(congestion)。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称为拥塞现象。严重时甚至导致网络通信业务陷入停顿,即出现死锁现象。

5.9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5.9.1 TCP连接的建立——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

TCP连接的建立过程称为三次握手,目的是确保连接双方都已准备好,并能协商初始序列号,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 -> 服务器):

    • 发送SYN: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同步序列号)报文段,表示希望建立连接,并随机生成一个序列号(假设为Seq = x)。
    • 客户端状态:SYN_SENT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 -> 客户端):

    • 发送SYN-ACK:服务器收到SYN报文段后,确认客户端请求,发送一个包含SYN和ACK的报文段,SYN表示同意建立连接,ACK表示确认客户端的SYN,确认号为x+1,同时也随机生成一个序列号(假设为Seq = y)。
    • 服务器状态:SYN_RECEIVED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 -> 服务器):

    • 发送ACK: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段后,发送一个ACK报文段,确认服务器的SYN,确认号为y+1。此时,连接建立完成。
    • 客户端状态:ESTABLISHED
    • 服务器状态:ESTABLISHED

经过三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双方确认了彼此的接收能力和发送能力,连接正式建立。

5.9.2 TCP连接的释放——“文雅”释放(Graceful Teardown)

TCP连接的释放过程称为“文雅”释放,目的是确保双方都能优雅地关闭连接,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 -> 服务器):

    • 发送FIN:客户端发送一个FIN报文段,表示数据发送完毕,希望关闭连接。
    • 客户端状态:FIN_WAIT_1

第二次挥手(服务器 -> 客户端):

    • 发送ACK:服务器收到FIN报文段后,发送一个ACK报文段,确认收到客户端的FIN,确认号为客户端的序列号+1。
    • 服务器状态:CLOSE_WAIT
    • 客户端状态:FIN_WAIT_2

第三次挥手(服务器 -> 客户端):

    • 发送FIN:服务器在准备关闭连接时,发送一个FIN报文段,表示数据发送完毕,希望关闭连接。
    • 服务器状态:LAST_ACK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 -> 服务器):

    • 发送ACK: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FIN报文段后,发送一个ACK报文段,确认收到服务器的FIN,确认号为服务器的序列号+1。
    • 客户端状态:TIME_WAIT(等待2MSL时间,以确保服务器能收到ACK报文段)
    • 服务器状态:CLOSED

经过四次挥手,客户端和服务器都确认了彼此的关闭请求,连接正式关闭。

总结

  • 三次握手:确保连接双方都能发送和接收数据,并协商初始序列号。
  • “文雅”释放:确保双方都能优雅地关闭连接,确保所有数据都能被正确接收。

这种机制确保了TCP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了数据丢失和连接紊乱。

第六章 应用层

6.1 应用层的各个协议

1.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 中文名称:统一资源定位符
  • 主要作用:URL用于在互联网上唯一标识和定位资源,例如网页、图像、视频等。它包括协议类型(如HTTP、HTTPS、FTP)、主机名、路径等信息,指示如何访问资源。

2. POP(Post Office Protocol)

  • 中文名称:邮局协议
  • 主要作用:POP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上接收电子邮件。常用版本是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允许用户从远程邮件服务器下载邮件到本地客户端并进行离线阅读。

3.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 中文名称:文件传输协议
  • 主要作用:FTP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它提供了认证机制,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并支持文件的管理操作,如创建、删除和重命名目录和文件。

4. Telnet(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中文名称:远程终端协议
  • 主要作用:Telnet用于远程登录和控制服务器。通过Telnet,用户可以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命令和运行程序,就像在本地计算机上一样。由于安全性较低,Telnet逐渐被SSH(Secure Shell)取代。

5.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中文名称: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主要作用:SNMP用于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通过SNMP,网络管理员可以收集设备信息、监控性能、发现故障并执行远程配置。

6. 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 中文名称: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 主要作用:TFTP是一种简单、不安全的文件传输协议,常用于局域网中的设备配置和引导文件的传输。它不提供用户认证和文件管理功能,通常用于设备启动时的固件更新或配置文件传输。

7.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 中文名称: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主要作用:允许一台计算机加入网络和获取 IP 地址,而不用手工配置。
  • DHCP 给运行服务器软件、且位置固定的计算机指派一个永久地址,给运行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分配一个临时地址。
  • 端口号 68

总结:

这些应用层协议在不同的网络服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网络功能和服务。URL是资源定位的基础,POP和FTP用于邮件和文件的传输,Telnet和SNMP用于远程控制和网络管理,而TFTP则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文件传输方式。

6.2 域名系统 DNS

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

  • 互联网使用的命名系统。
  • 用来把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
  • 为互联网的各种网络应用提供了核心服务。

域名系统概述:

  • 域名采用层次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
  • DNS 是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 域名到 IP 地址的解析是由若干个域名服务器程序共同完成。
  • 域名服务器程序在专设的结点上运行,运行该程序的机器称为域名服务器。

域名的命名规则:

命名采用层次树状结构,域可划分为子域,各级间用点隔开,每个标号不超过63个字符,不区分大小写,级别低的在左边,高的在右边。总字符数不能超过255个。域名仅为逻辑概念。域名为分级管理。)

从计算机域名到IP地址翻译的过程称为域名转换。

域名服务器类型

根据所起的作用,分为四种类型:

  • 根域名服务器
  • 顶级域名服务器
  • 权限域名服务器
  • 本地域名服务器

域名的解析过程

  • 递归查询
  • 迭代查询

高速缓存

  • 也称为高速缓存域名服务器。
  • 存放最近用过的名字以及从何处获得名字映射信息的记录。
  • 作用:大大减轻根域名服务器的负荷,使 DNS 查询请求和回答报文的数量大为减少。
  • 域名服务器应为每项内容设置计时器,并处理超过合理时间的项。
  • 当权限域名服务器回答一个查询请求时,在响应中指明绑定有效存在的时间值。增加此时间值可减少网络开销,而减少此时间值可提高域名转换的准确性。

6.3 文件传送协议

6.3.1 FTP概述

  • 文件传送协议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是互联网上使用得最广泛的文件传送协议。
  • 提供交互式的访问,允许客户指明文件的类型与格式,并允许文件具有存取权限。
  • 屏蔽了各计算机系统的细节,因而适合于在异构网络中任意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
  • 是文件共享协议的一个大类。

6.3.2 FTP 主进程的工作步骤

  • 打开熟知端口(端口号为 21),使客户进程能够连接上。
  • 等待客户进程发出连接请求。
  • 启动从属进程来处理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从属进程对客户进程的请求处理完毕后即终止,但从属进程在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还可能创建其他一些子进程。
  • 回到等待状态,继续接受其他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主进程与从属进程的处理是并发地进行。

6.4 电子邮件

  • 电子邮件 (e-mail):指使用电子设备交换的邮件及其方法。
  • 优点:使用方便,传递迅速,费用低廉,可以传送多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声音和图像等)。
  • 重要标准:
  • 简单邮件发送协议:SMTP
  • 互联网文本报文格式
  • 通用互联网邮件扩充 MIME
  • 邮件读取协议:POP3 和 IMAP

6.4.1 电子邮件的基本传输机制

1.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 全称: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功能:SMTP用于在邮件服务器之间以及邮件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发送电子邮件。它主要负责邮件的发送和路由,但不负责邮件的接收。

2.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

  • 全称:邮局协议版本3
  • 功能:POP3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上下载电子邮件到本地客户端。下载后,邮件通常会从服务器上删除,适合于在单一设备上管理邮件。

3.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 全称:互联网邮件访问协议
  • 功能:IMAP允许用户从邮件服务器上访问和管理电子邮件,而不需要将其下载到本地。用户可以在多个设备上同步和管理邮件,适合于需要在多个设备上访问邮件的用户。

6.4.2 SMTP通信的三个阶段

  • 连接建立:连接是在发送主机的 SMTP 客户和接收主机的 SMTP 服务器之间建立的。SMTP 不使用中间的邮件服务器。   
  • 邮件传送
  • 连接释放:邮件发送完毕后,SMTP 应释放 TCP 连接。

6.4.3 电子邮件系统的主要组成构件

电子邮件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构件组成:

邮件用户代理(MUA,Mail User Agent)

    • 功能:邮件客户端软件,用户用来编写、发送、接收和管理电子邮件。例如,Microsoft Outlook、Mozilla Thunderbird 等。

邮件传输代理(MTA,Mail Transfer Agent)

    • 功能:负责在邮件服务器之间传递电子邮件。它根据邮件地址的域名部分,将邮件路由到目标服务器。例如,Sendmail、Postfix、Exim 等。

邮件投递代理(MDA,Mail Delivery Agent)

    • 功能:负责将接收到的电子邮件投递到用户的邮箱中。它通常与MTA协同工作,将邮件分发到正确的用户邮箱。例如,Procmail。

邮件访问协议(如POP3、IMAP)

    • 功能:用于邮件客户端从邮件服务器上访问和管理电子邮件。POP3和IMAP是常见的邮件访问协议,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

总结

电子邮件系统通过SMTP协议实现邮件的发送,通过POP3或IMAP协议实现邮件的接收和管理。FTP协议用于文件传输,而电子邮件系统的主要组成构件包括邮件用户代理、邮件传输代理和邮件投递代理,这些构件共同工作,实现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管理功能。

例题

例1:OSI和TCP/IP的区别与联系,各自的作用与优缺点,为什么选用TCP/IP而不是OSI,OSI不用为什么还在讲?

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层次结构

    • OSI模型:有七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 TCP/IP模型:有四层,分别是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设计初衷

    • OSI模型:作为一个通用的网络标准框架,独立于具体的协议,旨在促进不同网络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 TCP/IP模型:由美国国防部开发,旨在实现不同计算机网络的互联,具有更强的实践导向。

协议规范

    • OSI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没有绑定特定的协议。
    • TCP/IP模型:定义了一系列具体的协议,如IP、TCP、UDP等。

联系

层次思想

    • 两者都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每一层都独立处理特定的功能,并与其上下层进行接口。

数据传输

    • 两者都涉及数据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通过层层添加或去除头部信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各自的作用与优缺点

OSI模型

优点

理论完整: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分层结构,方便理解和教学。

标准化:促进了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操作性。

缺点

复杂性: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层次过多。

实践性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得到广泛采用。

TCP/IP模型

优点

简洁实用:结构较简单,层次较少,更适合实际网络实现。

广泛应用:已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实践证明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缺点

理论不完整:没有OSI模型那么详细的分层描述。

灵活性有限:在某些特定场景下,OSI模型的层次细分可能更具优势。

为什么选用TCP/IP而不是OSI?

实践导向:TCP/IP模型更注重实际应用,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历史原因:TCP/IP协议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就被采用并广泛应用,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成熟度:TCP/IP已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具有广泛的设备支持和成熟的技术生态。

OSI模型不用为什么还在讲?

教育作用:OSI模型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分层框架,便于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各个层次的功能。

标准化参考:尽管没有成为实际的协议标准,但OSI模型的概念和结构对于标准化网络协议和设备互操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理论基础:OSI模型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帮助网络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理解和设计复杂的网络系统。

结论

OSI和TCP/IP模型在网络通信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TCP/IP因其实用性和历史原因成为了主流选择,OSI模型仍然在教育和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了解这两个模型及其优缺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管理网络系统。

  • 计算机网络体系机构有OSI、TCP/IP等。
  • 写出OSI及TCP/IP的体系结构。要求写出共几层,每层的名称及基本功能。
  • TCP/IP每层的典型协议有哪些。
  • 比较OSI、的优缺点,为什么TCP/IP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 4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