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1328:出生。
1344:黄河泛滥、淮河瘟疫和旱灾。朱重八父亡,皇觉寺和尚。淮西和河南化缘。
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是的,朱重八,只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
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豪杰(实际上也是讨饭者)。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很多人可能穷其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
可怜的脱脱,一个好的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实践家。
韩山童和刘福通起义了,白莲教。
汤和写信,被其他人知道,准备去告发他。
1352:郭子兴,濠州城。奸细,但在这个人的眼睛里,他看到的只有镇定。
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注意这个特点),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
马姑娘。此时,朱元璋已经升任了军队中的总管,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起义军的办公室主任。
孙德崖关郭子兴。朱元璋救。
郭子兴关朱元璋,马姑娘救。
攻定远,招兵买马。辞职,只要24人。
定远,寨主酒后答应加入,后反悔,怒,抢三千人。横涧山,夜袭缪大亨,抢两万人。
要想成就事业,只有加强训练,建立严格纪律。
1353:遇李善长,攻滁州,遇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
郭子兴被孙德崖驱,朱让兵权。
此时,徐达站了出来,他愿意用自己去换朱元璋,朱元璋回去后,再放孙德崖,孙德崖回去后再放徐达。
郭子兴亡。
战船,功应天南京。郭天叙和张天祐战死。
1356:破南京。
住在他东边镇江的是元朝军队,而住东南方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是张士诚,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名字很有特点),西面是徐寿辉。
张士诚,私盐贩子,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埋下了伏笔。
张,高邮称帝。
徐寿辉,公务员,明教,浠水,称帝,天完。陈友谅,渔民。
倪文俊叛,被陈友谅杀。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到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至正二十年(1360),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大义。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个人武艺也甚是了得,这一优点在后来起了极大的作用。但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至正十九年(1359)十一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陈友谅大为吃惊,准备安排部队夺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准备,命令徐达与常遇春采用伏击方式作战,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并俘获了三千人。
陈友谅指挥作战有个很大的特点,这个人似乎从来不去仔细研究作战计划,而是率意而为,打到哪儿算哪儿,这个特点也一直让他为军事专家所诟,但客观看来,这正是他的作战特点,也是他的指挥艺术的精华之处。
至正二十年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了处州。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
于是胡大海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甚是感兴趣,便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来召刘基。但刘基就是不给面子,逼急了就回赠了一把宝剑给孙炎,这是一个不友好的举动,而孙炎眼见使命不能完成,也急了,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对刘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这把剑应该献给天子,天子用剑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刘基:“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朱元璋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他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南京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岔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
首先,他指示驻守城正北方的邵荣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的正是那个关键的地方——龙湾。
其次,他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攻击。
最后,他本人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康茂才,双面间谍。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桥与陈友谅会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陈友谅大喜过望,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得到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连夜重造了一座石桥。
他的预料没有错,陈友谅果然放弃了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他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必然选择稳妥的进攻方法。
陈友谅,改水军。铁皮裹,三层,隔音。
陈友谅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
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做了逐条批驳。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出兵安丰救韩林儿。刘基反对。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这个人叫朱文正。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属下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做出了调配: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邓愈的后招就是火铳。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地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地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地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地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评:防守最需要的是时间。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
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鄱阳湖决战,徐达并非匹夫之勇,他仔细分析了敌方船只的弱点,命令他的船只列为小队,带上火枪和箭弩,临敌时先发射火枪和弩箭,在靠近对方船只后,便攀上敌船,与敌人短兵相接。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离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地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艏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陈友谅: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眼熟吧)!
在张定边上演好戏后,丁普郎演了续集,他也率领自己的战舰冲向敌阵。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
东北风起!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并带回了武昌。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