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MMSE标准毫米波系统混合波束形成【含Matlab源码 5067期】

✅博主简介:热爱科研的Matlab仿真开发者,修心和技术同步精进,Matlab项目合作可私信或扫描文章底部QQ二维码。
🍎个人主页:海神之光
🏆代码获取方式:
海神之光Matlab王者学习之路—代码获取方式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更多Matlab信号处理仿真内容点击👇
Matlab信号处理 (进阶版)
Matlab信号处理 (中级版)
付费专栏Matlab信号处理(初级版)

⛄一、MMSE标准毫米波系统混合波束形成

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最小均方误差)标准毫米波系统中的混合波束形成是一种高效的信号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如5G及以上的高频频段。其基本原理和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采样和前向通道:首先,接收到的毫米波信号通过天线阵列进行采样,每个天线单元捕获到的部分信号会被送到混频器。
(2)数字预编码:在射频前端,信号可能会经历幅度衰减和相位偏移,所以需要通过数字预编码器进行补偿,通常使用的是傅立叶变换或部分响应滤波器。
(3)波束形成矩阵设计:MMSE算法会设计一个权值矩阵,该矩阵基于接收信号的方向性信息(如AoA/AoD角),目的是最大化接收信号的能量并最小化噪声干扰。
(4)加权和叠加:将数字预编码后的信号通过该权值矩阵进行线性叠加,这个过程就叫做“混频”,实现了对信号的聚焦,即形成指向特定方向的波束。
(5)计算和发送:最后,经过优化的波束合成后,信号被转换回模拟域,并通过功率放大器发送出去,目标是提高传输质量,减少路径损耗。

⛄二、部分源代码和运行步骤

1 部分代码
% Simulation codes for Hybrid Beamforming for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Using the MMSE Criterion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disp(datestr(now));

%set up simulation parameters;
SNR_dB = (-15:5:5);

%All variables are corresponding to paper
%numbers of antennas, streams, RF chains, block
global Nt Nr Ns Nrf Nsym;
Nt = 64;
Nr = 64;
Ns =2;
Nrf = 2;
Nsym = 64; %the number of symbols in one block

global N_loop;
N_loop = 500; %iteration number

global Vn H Codebook_v Codebook_w n; %Vn : Noise_power
%Codebook : the required codebook for OMP method

%using QPSK modulation
global hMod hDemod;
hMod = comm.PSKModulator(4,‘BitInput’,true,‘PhaseOffset’,pi/4);
hDemod = comm.PSKDemodulator(‘ModulationOrder’,4,‘BitOutput’,true,‘PhaseOffset’,pi/4);
fprintf(‘params: \n Nt: %d Nr: %d Ns: %d N_loop: %d Nrf: %d \n SNR: %d : %d \n’,…
Nt,Nr,Ns,N_loop,Nrf,SNR_dB(1),SNR_dB(end));

%global initialization (optimal based on MMSE or rate)
global V_mopt W_mopt V_ropt W_ropt ;
global manifold ;
%generate the manifold
manifold = complexcirclefactory(Nt*Nrf);

for snr_index = 1 : length(SNR_dB)
Vn = 1 / 10^(SNR_dB(snr_index)/10); % Noise Power
for n = 1 : N_loop

    % generate channel matrix, codebooks for OMP
    [H ,Codebook_v, Codebook_w]  = channel_generation(Nt,Nr);
    %run different algorithms
    [Mrate_ber(snr_index,n), Mrate_rate(snr_index,n)] = Mrate_method();
    [MMSE_ber(snr_index,n), MMSE_rate(snr_index,n)] = MMSE_method();
    [Yuwei_ber(snr_index,n), Yuwei_rate(snr_index,n)] = Yuwei_method();
    [MO_Alt_ber(snr_index,n), MO_Alt_rate(snr_index,n)] = MO_Alt_method();
    [OMP_ber(snr_index,n), OMP_rate(snr_index,n)] = OMP_method();
    [MO_ber(snr_index,n), MO_rate(snr_index,n)] = MO_method();
    [GEVD_ber(snr_index,n), GEVD_rate(snr_index,n)] = GEVD_method();
    
end   
fprintf('current SNR: %d \n', SNR_dB(snr_index))
disp(datestr(now));

end

%average Nloop channels
Mrate_Ber = mean(Mrate_ber, 2); MMSE_Ber = mean(MMSE_ber, 2); Yuwei_Ber = mean(Yuwei_ber, 2); MO_Alt_Ber = mean(MO_Alt_ber, 2); OMP_Ber = mean(OMP_ber, 2);
MO_Ber = mean(MO_ber, 2); GEVD_Ber = mean(GEVD_ber, 2);
Mrate_Rate = mean(Mrate_rate, 2); MMSE_Rate = mean(MMSE_rate, 2); Yuwei_Rate = mean(Yuwei_rate, 2); MO_Alt_Rate = mean(MO_Alt_rate, 2); OMP_Rate = mean(OMP_rate, 2);
MO_Rate = mean(MO_rate, 2); GEVD_Rate = mean(GEVD_rate, 2);
%plot figures for different metrics
figure(1)
plot(SNR_dB, Mrate_Ber, 'm-pentagram ', ‘LineWidth’, 2)
hold on
plot(SNR_dB, MMSE_Ber, 'g-+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Yuwei_Ber, 'b-o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MO_Alt_Ber, 'k-d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OMP_Ber, 'r-^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MO_Ber, 'b–v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GEVD_Ber, ‘k–x’, ‘LineWidth’, 2)
%axis([SNR_dB(1), SNR_dB(end)])
xlabel(‘SNR(dB)’)
ylabel(‘BER’)
legend(‘FD rate’,‘FD MSE’, ‘HBF[19]’, ‘HBF[18]’, ‘OMP’, ‘MO’, ‘GEVD’,‘northeast’)
figure(2)
plot(SNR_dB, Mrate_Rate,'m-pentagram ', ‘LineWidth’, 2)
hold on
plot(SNR_dB, MMSE_Rate,‘g-+’, ‘LineWidth’, 2)
plot(SNR_dB, Yuwei_Rate,‘b-o’, ‘LineWidth’, 2)
plot(SNR_dB, MO_Alt_Rate,‘k-d’, ‘LineWidth’, 2)
plot(SNR_dB, OMP_Rate, 'r-^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MO_Rate, 'b–v ', ‘LineWidth’, 2)
plot(SNR_dB, GEVD_Rate, ‘k–x’, ‘LineWidth’, 2)
xlabel(‘SNR(dB)’)
ylabel(‘Spectral Efficiency (bits/Hz/s)’)
legend(‘FD rate’, ‘FD MSE’, ‘HBF[19]’, ‘HBF[18]’, ‘OMP’, ‘MO’, ‘GEVD’, ‘Location’, ‘northwest’)

2 运行步骤
(1)代码含测试数据,直接运行main即可一键出图。

⛄三、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matlab版本及参考文献

1 matlab版本
2019b

2 参考文献
[1] 杨尚贤.MIMO系统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及其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 2012

3 备注
简介此部分摘自互联网,仅供参考,若侵权,联系删除

🍅 仿真咨询
1 各类智能优化算法改进及应用

1.1 PID优化
1.2 VMD优化
1.3 配电网重构
1.4 三维装箱
1.5 微电网优化
1.6 优化布局
1.7 优化参数
1.8 优化成本
1.9 优化充电
1.10 优化调度
1.11 优化电价
1.12 优化发车
1.13 优化分配
1.14 优化覆盖
1.15 优化控制
1.16 优化库存
1.17 优化路由
1.18 优化设计
1.19 优化位置
1.20 优化吸波
1.21 优化选址
1.22 优化运行
1.23 优化指派
1.24 优化组合
1.25 车间调度
1.26 生产调度
1.27 经济调度
1.28 装配线调度
1.29 水库调度
1.30 货位优化
1.31 公交排班优化
1.32 集装箱船配载优化
1.33 水泵组合优化
1.34 医疗资源分配优化
1.35 可视域基站和无人机选址优化

2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类与预测
2.1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类
2.1.1 BiLSTM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分类
2.1.2 BP神经网络分类
2.1.3 CNN卷积神经网络分类
2.1.4 DBN深度置信网络分类
2.1.5 DELM深度学习极限学习机分类
2.1.6 ELMAN递归神经网络分类
2.1.7 ELM极限学习机分类
2.1.8 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分类
2.1.9 GRU门控循环单元分类
2.1.10 KELM混合核极限学习机分类
2.1.11 KNN分类
2.1.12 LSSVM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分类
2.1.13 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分类
2.1.14 MLP全连接神经网络分类
2.1.15 PNN概率神经网络分类
2.1.16 RELM鲁棒极限学习机分类
2.1.17 RF随机森林分类
2.1.18 SCN随机配置网络模型分类
2.1.19 SVM支持向量机分类
2.1.20 XGBOOST分类

2.2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预测
2.2.1 ANFIS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预测
2.2.2 ANN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2.2.3 ARMA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预测
2.2.4 BF粒子滤波预测
2.2.5 BiLSTM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预测
2.2.6 BLS宽度学习神经网络预测
2.2.7 BP神经网络预测
2.2.8 CNN卷积神经网络预测
2.2.9 DBN深度置信网络预测
2.2.10 DELM深度学习极限学习机预测
2.2.11 DKELM回归预测
2.2.12 ELMAN递归神经网络预测
2.2.13 ELM极限学习机预测
2.2.14 ESN回声状态网络预测
2.2.15 FNN前馈神经网络预测
2.2.16 GMDN预测
2.2.17 GMM高斯混合模型预测
2.2.18 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
2.2.19 GRU门控循环单元预测
2.2.20 KELM混合核极限学习机预测
2.2.21 LMS最小均方算法预测
2.2.22 LSSVM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预测
2.2.23 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预测
2.2.24 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
2.2.25 RELM鲁棒极限学习机预测
2.2.26 RF随机森林预测
2.2.27 RNN循环神经网络预测
2.2.28 RVM相关向量机预测
2.2.29 SVM支持向量机预测
2.2.30 TCN时间卷积神经网络预测
2.2.31 XGBoost回归预测
2.2.32 模糊预测
2.2.33 奇异谱分析方法SSA时间序列预测

2.3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实际应用预测
CPI指数预测、PM2.5浓度预测、SOC预测、财务预警预测、产量预测、车位预测、虫情预测、带钢厚度预测、电池健康状态预测、电力负荷预测、房价预测、腐蚀率预测、故障诊断预测、光伏功率预测、轨迹预测、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汇率预测、混凝土强度预测、加热炉炉温预测、价格预测、交通流预测、居民消费指数预测、空气质量预测、粮食温度预测、气温预测、清水值预测、失业率预测、用电量预测、运输量预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预测

3 图像处理方面
3.1 图像边缘检测
3.2 图像处理
3.3 图像分割
3.4 图像分类
3.5 图像跟踪
3.6 图像加密解密
3.7 图像检索
3.8 图像配准
3.9 图像拼接
3.10 图像评价
3.11 图像去噪
3.12 图像融合
3.13 图像识别
3.13.1 表盘识别
3.13.2 车道线识别
3.13.3 车辆计数
3.13.4 车辆识别
3.13.5 车牌识别
3.13.6 车位识别
3.13.7 尺寸检测
3.13.8 答题卡识别
3.13.9 电器识别
3.13.10 跌倒检测
3.13.11 动物识别
3.13.12 二维码识别
3.13.13 发票识别
3.13.14 服装识别
3.13.15 汉字识别
3.13.16 红绿灯识别
3.13.17 虹膜识别
3.13.18 火灾检测
3.13.19 疾病分类
3.13.20 交通标志识别
3.13.21 卡号识别
3.13.22 口罩识别
3.13.23 裂缝识别
3.13.24 目标跟踪
3.13.25 疲劳检测
3.13.26 旗帜识别
3.13.27 青草识别
3.13.28 人脸识别
3.13.29 人民币识别
3.13.30 身份证识别
3.13.31 手势识别
3.13.32 数字字母识别
3.13.33 手掌识别
3.13.34 树叶识别
3.13.35 水果识别
3.13.36 条形码识别
3.13.37 温度检测
3.13.38 瑕疵检测
3.13.39 芯片检测
3.13.40 行为识别
3.13.41 验证码识别
3.13.42 药材识别
3.13.43 硬币识别
3.13.44 邮政编码识别
3.13.45 纸牌识别
3.13.46 指纹识别

3.14 图像修复
3.15 图像压缩
3.16 图像隐写
3.17 图像增强
3.18 图像重建

4 路径规划方面
4.1 旅行商问题(TSP)
4.1.1 单旅行商问题(TSP)
4.1.2 多旅行商问题(MTSP)
4.2 车辆路径问题(VRP)
4.2.1 车辆路径问题(VRP)
4.2.2 带容量的车辆路径问题(CVRP)
4.2.3 带容量+时间窗+距离车辆路径问题(DCTWVRP)
4.2.4 带容量+距离车辆路径问题(DCVRP)
4.2.5 带距离的车辆路径问题(DVRP)
4.2.6 带充电站+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ETWVRP)
4.2.3 带多种容量的车辆路径问题(MCVRP)
4.2.4 带距离的多车辆路径问题(MDVRP)
4.2.5 同时取送货的车辆路径问题(SDVRP)
4.2.6 带时间窗+容量的车辆路径问题(TWCVRP)
4.2.6 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TWVRP)
4.3 多式联运运输问题

4.4 机器人路径规划
4.4.1 避障路径规划
4.4.2 迷宫路径规划
4.4.3 栅格地图路径规划

4.5 配送路径规划
4.5.1 冷链配送路径规划
4.5.2 外卖配送路径规划
4.5.3 口罩配送路径规划
4.5.4 药品配送路径规划
4.5.5 含充电站配送路径规划
4.5.6 连锁超市配送路径规划
4.5.7 车辆协同无人机配送路径规划

4.6 无人机路径规划
4.6.1 飞行器仿真
4.6.2 无人机飞行作业
4.6.3 无人机轨迹跟踪
4.6.4 无人机集群仿真
4.6.5 无人机三维路径规划
4.6.6 无人机编队
4.6.7 无人机协同任务
4.6.8 无人机任务分配

5 语音处理
5.1 语音情感识别
5.2 声源定位
5.3 特征提取
5.4 语音编码
5.5 语音处理
5.6 语音分离
5.7 语音分析
5.8 语音合成
5.9 语音加密
5.10 语音去噪
5.11 语音识别
5.12 语音压缩
5.13 语音隐藏

6 元胞自动机方面
6.1 元胞自动机病毒仿真
6.2 元胞自动机城市规划
6.3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
6.4 元胞自动机气体
6.5 元胞自动机人员疏散
6.6 元胞自动机森林火灾
6.7 元胞自动机生命游戏

7 信号处理方面
7.1 故障信号诊断分析
7.1.1 齿轮损伤识别
7.1.2 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7.1.3 滚动体内外圈故障诊断分析
7.1.4 电机故障诊断分析
7.1.5 轴承故障诊断分析
7.1.6 齿轮箱故障诊断分析
7.1.7 三相逆变器故障诊断分析
7.1.8 柴油机故障诊断

7.2 雷达通信
7.2.1 FMCW仿真
7.2.2 GPS抗干扰
7.2.3 雷达LFM
7.2.4 雷达MIMO
7.2.5 雷达测角
7.2.6 雷达成像
7.2.7 雷达定位
7.2.8 雷达回波
7.2.9 雷达检测
7.2.10 雷达数字信号处理
7.2.11 雷达通信
7.2.12 雷达相控阵
7.2.13 雷达信号分析
7.2.14 雷达预警
7.2.15 雷达脉冲压缩
7.2.16 天线方向图
7.2.17 雷达杂波仿真

7.3 生物电信号
7.3.1 肌电信号EMG
7.3.2 脑电信号EEG
7.3.3 心电信号ECG
7.3.4 心脏仿真

7.4 通信系统
7.4.1 DOA估计
7.4.2 LEACH协议
7.4.3 编码译码
7.4.4 变分模态分解
7.4.5 超宽带仿真
7.4.6 多径衰落仿真
7.4.7 蜂窝网络
7.4.8 管道泄漏
7.4.9 经验模态分解
7.4.10 滤波器设计
7.4.11 模拟信号传输
7.4.12 模拟信号调制
7.4.13 数字基带信号
7.4.14 数字信道
7.4.15 数字信号处理
7.4.16 数字信号传输
7.4.17 数字信号去噪
7.4.18 水声通信
7.4.19 通信仿真
7.4.20 无线传输
7.4.21 误码率仿真
7.4.22 现代通信
7.4.23 信道估计
7.4.24 信号检测
7.4.25 信号融合
7.4.26 信号识别
7.4.27 压缩感知
7.4.28 噪声仿真
7.4.29 噪声干扰

7.5 无人机通信

7.6 无线传感器定位及布局方面
7.6.1 WSN定位
7.6.2 高度预估
7.6.3 滤波跟踪
7.6.4 目标定位
7.6.4.1 Dv-Hop定位
7.6.4.2 RSSI定位
7.6.4.3 智能算法优化定位
7.6.5 组合导航

8 电力系统方面
微电网优化、无功优化、配电网重构、储能配置

  • 15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是一种常用于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的技术。它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相位调节,使得多个天线的信号在特定方向上叠加形成一个增强的波束。这种算法在雷达、无线通信、声纹识别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以下步骤来实现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 1. 为输入的接收信号构造一个接收矩阵,其中每一列对应一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 2. 根据所需的波束形成方向,计算每个天线的权重和相位调节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根据信号的到达角度来确定,通常使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或最大信噪比(SNR)准则进行计算。 3. 将每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乘以对应的权重和相位调节参数,得到加权后的信号。 4. 将加权后的信号进行叠加,形成一个总体的波束信号。 5. 对于每个方向上的波束,重复步骤2-4,以得到不同方向上的波束。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时,还需要考虑到天线之间的互相干扰和可能存在的噪声。因此,在计算权重和相位调节参数时,通常会考虑到天线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一定的信号处理技术来抑制噪声。 总之,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是一种基于加权和相位调节的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相位调节,可以形成一个特定方向上的增强波束。MATLAB是一种常用的实现该算法的工具,通过编写相应的代码,可以实现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的功能。 ### 回答2: 多波束形成算法(MBF)是一种用于合成阵列信号处理的技术。它通过利用多个接收元件的阵列接收相同信号的多个方向上的波束,从而实现增强阵列接收能力和辐射能力的方法。 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是一种用于合成阵列信号处理的算法,并且在MATLAB中实现。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接收到的信号数据矩阵进行重构,然后基于重构的数据矩阵进行多波束形成。 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阵列接收到的信号数据矩阵。 2. 对信号数据矩阵进行重构,即根据接收信号的时间戳和空间位置信息,将接收到的信号数据按照位置进行重新排列,从而得到重构的矩阵。 3. 基于重构的矩阵,使用合适的波束形成算法来实现多波束形成。常用的波束形成算法包括波束空间滤波(BSF)、基于协方差矩阵的波束形成等。 4. 根据波束形成算法的结果,通过调整波束权重、相位和延迟等参数,对合成的波束进行优化。 5. 最后,根据优化后的波束形成结果,得到多个方向上的波束信号。 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区分和提取多个方向上的信号,并且具有较高的接收和辐射能力。在MATLAB中实现该算法通常使用矩阵运算和信号处理工具箱函数等相关功能。通过合理设计算法和调整参数,可以在MATLAB中实现高效的多波束形成算法。 ### 回答3: 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是一种可以用于改善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技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阵列,该算法可以将多个信号波束聚集到目标用户,提高信号强度和抗干扰能力。 在Matlab中,实现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收集天线阵列的阵列响应数据:首先,使用Matlab或其他工具模拟获取天线阵列的阵列响应数据。阵列响应是指在不同方向上接收到的信号波束强度。具体方法可以使用传统的波束形成算法,如泰勒级数展开法或方位谱估计法。 2. 构建信号波束权重矩阵:通过矩阵重构技术,根据目标用户方向和其他干扰方向,构建信号波束权重矩阵。该矩阵的列向量代表各个天线在不同方向上的响应强度权重。可以使用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或其他优化算法来计算权重矩阵。 3. 波束形成:利用天线阵列的阵列响应数据和信号波束权重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实现波束形成。具体做法是将阵列响应数据乘以信号波束权重矩阵,得到目标波束和干扰波束的加权和。 4. 目标提取:通过阈值或其他判定准则,从波束形成的结果中提取目标用户信号。可以使用信噪比估计、能量检测或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5. 性能评估:通过计算误码率、传输速率或信噪比等性能指标,对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进行性能评估。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或实际测试来验证结果。 矩阵重构多波束形成算法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通信质量和可靠性。它适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如蜂窝网络、卫星通信和毫米波通信等。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