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大飞机研制人才的“集结号”

  由于我国民机型号研制的频度太低,缺乏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的实践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民机研制的人才十分短缺。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宝贵的人才近年来还出现了严重流失的现象。
  今年71岁的赵国强是我国航空业内有名的民机总体设计专家,是参与运10飞机最早的三个设计专家之一,也参与过arj21项目的设计,业内有过他这种民机设计经验的人已不多了。赵国强对记者说,虽然他年纪大了,但是做些顾问的工作、做些“传帮带”的工作还是可以的,他的设计经验和经历对大飞机是会有帮助的,现在让他闲着真让他难过。
  与赵国强相似的情况还有一批人,他们中大多搞过运10飞机,都到了退休的年龄,赋闲在家。据担任过当年运10飞机总体组组长的李茂新老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飞机设计专家太少了,真正能搞飞机总体设计的专家用10个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我国在飞机总体设计上的领军人物公认的有两位,一是第一飞机设计院的戴思宗,二是已经退休的赵国强。此外,第一飞机设计院的吴光辉、董建鸿、王清平,以及已经退休的吴兴世、常振亚、周济生、沈可正等也有相当大的能力。这些在飞机设计方面的人才是相当宝贵的,国家应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些专家的作用。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青年人才的流失就更多了。今年36岁的沈巍是1994年大学毕业进入以民机设计为主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他告诉记者,当年与他一起分到上海从事飞机行业的学生共12人,现有只有一人在研究所。今年31岁的涂锴是1998年进入研究所的,据他说,同期的17个大学生现在只有五人还在航空工业系统工作。上海飞机研究所2000年进的40多名大学生,现在也走得只剩下一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当年搞气动的两个青年骨干,一个出国了,另一个做了个体户。
  据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常振亚说,这些年已流失了好几百个有经验的设计人员,他们或是出国或是转行,让人十分痛心。

制造力量十分脆弱

  很多人认为,搞大型客机国内资源不够,可以借助国外资源,设计方面可以聘请国外的设计师,制造方面可以像波音一样到国外的飞机制造厂去转包生产。对于这种想法,以原arj21飞机第一任总设计师吴兴世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很不以为然。
  吴兴世对记者说,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到国外找设计师,一般的人才可以找到,但是中国最需要的顶尖的人才是找不到的。国外飞机的总设计师等顶尖设计人员,外国政府是严格控制的,尤其对我国防范得非常严。
  吴兴世说,制造方面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到国外的飞机制造厂去转包生产。波音、空客可以在全世界进行转包生产,是由于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能力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国现在的制造能力本身不行,怎么可能要求其他国家的制造厂造出比我国质量更好的飞机部件?要驾驭国际资源,首先得自己有能力,要自己能干,才能指挥别人干好。如果外国制造商看到中国的制造能力还不如他们,他们不会老老实实按照波音、空客的高标准来制造飞机部件,很有可能降低质量,达到中国的制造要求就行了。大型客机的转包生产,中国是迟早要走这条路的,但是现在还需要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和硬件、软件都准备不足。因此,就现在而言,我国搞大型客机,技术、制造力量还得靠自己,基本团队得靠国内的人才去组成。
  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局长、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吴兴世和常振亚等专家认为,基于目前我国民机设计、制造团队的现状,我国大型客机要研发成功,就必须“兼容并包”,整合一切可用人才。参加运10飞机的老专家得继续发挥余热,“海归”和波音、空客已退休的高级人员应尽量引进,同时把散落在全国各地已转行的设计人员重新招回来,工人们的整体素质也要加紧提高,此外还要在全国组织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加入到大飞机的事业中来。

    技术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大型客机的最基本问题。近年来虽然有些关键技术获得了突破,但是大型客机的整机研制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是全方位的差距,尤其是波音、空客新的机型大规模采用复合材料后,大型客机的研制能力又一次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了距离。[详情]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