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个系列会持续更新的。当时我还记得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超厚的教程,800多页……有点被吓到了,还发了条朋友圈,刚开始几天面对这本书看不下去,后来咬紧牙关,在图书馆静下心看,慢慢的就看完了。就是其中摸索到一些技巧,先看完一个章节的视频,然后再去刷这一章节的选择题,再去看书,查漏补缺,这样比较记得牢固一些。
因为本人实用幕布记的,用幕布的思维导图查看会更好一些,而且我也标注了花里胡哨的颜色,一看就知道哪些是重点,所以更推荐大家用幕布看哦~
现在分享一些笔记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并顺利通过软考。
幕布地址:第三章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 幕布
-
总结
- 信息系统建设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信息系统设计
- 软件工程
-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架构
- 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 信息系统建设
-
3-1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立项阶段
- 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
- 初步构想、深入调研和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
-
开发阶段
- 系统分析
- 系统设计
- 系统实施
- 系统验收
-
运维阶段
- 通过验收、移交之后、进入运维
-
消亡阶段
- 更新改造、功能扩展、报废重建
- 初期就要注意系统消亡条件和时机
- 不同项目有不同生命周期
- 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名称
-
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
3-2信息系统设计
-
信息系统设计
- 从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逻辑功能的要求,并结合经济、技术条件、运行环境和进度等要求,确定系统的总体架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通信及存储的软、硬件设备,制定系统的实施计划。
-
方案设计
- 系统总体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方案+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存储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设计
- 系统详细设计=代码+数据库+人机界面+处理过程
-
系统架构
- 将系统整体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和组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逻辑层或服务。进一步确定各层接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系统纵向分解,同一逻辑层再横向分解。
- 最终形成系统的整体架构。系统设备选型主要取决于系统架构。
-
设备、DBMS、技术选型
- 必须考虑用户的使用要求、系统运行环境、现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及有关法律制度。
-
-
3-3软件工程
-
软件开发模型 (生命周期)
- 软件工程:用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
- 解决问题包括: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越来越高,用户需求不明确,缺乏软件方法和工具支持,开发成本、进度、质量无法保证和维护困难的问题。
-
瀑布模型
- 瀑布模型: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也叫预测型生命周期、完全计划驱动型生命周期
- 原型化模型:瀑布和V模型将原型化模型的思想用于需求分析环节,来解决因为需求不明确而导致产品出现严重后果的缺陷。
-
迭代模型RUP
- 迭代模型:在迭代模型中。每个阶段都执行一次传统的、完整的串行过程串,执行一次过程串就是一次迭代。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是迭代模型的一种。
- 优先选择迭代模型和增量型生命周期:组织需要管理不断变化的目标和范围,组织需要降低项目的复杂性,或者,产品的部分交付有利于一个或多个干系人,且不会影响最终或整批可交付成果的交付。
- 大型复杂项目通常采用迭代方式来实施,这使项目团队可以在迭代过程中综合考虑反馈意见和经验教训,从而降低项目风险。
-
√敏捷方法
-
√V模型
- 单元测试
- 主要目的是针对编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例如用户输入验证过程中的边界值的错误。
- 集成测试
- 主要目的是针对详细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检查各单元与其他程序部分之间的接口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 系统测试
- 主要针对概要设计,检查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效地得到运行,例如在产品设置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高性能。
- 验收测试
- 通常由业务专家或用户进行,以确认产品能真正符合用户业务上的需要。
- 单元测试
-
√原型化模型
-
√螺旋模型
- 螺旋模型: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强调了风险风析,特别适用于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 需求分析与定义
- 软件设计
- 软件测试
- 软件运行与维护
-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 软件配置管理
- 软件过程管理
- 软件开发工具
- 软件复用
-
-
3-4面向对象技术
-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对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类是对对象的抽象。类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类型。它们的关系是,对象是类的实例,类是对象的模板
- 抽象(Abstraction)是简化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途径。
- 封装是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控制在程序中属性的读取和修改的访问级别。
- 继承可以使得子类具有父类的属性和方法或者重新定义、追加属性和方法等。
- 多态:同一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 接口:描述对操作规范的说明,其只说明操作应该做什么并没有定义操作如何做。
- 消息:体现对象间的交互,通过它向目标对象发送操作请求模式和复用
- 组件:表示软件系统可替代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封装了模块功能的实现。
-
UML-基本概念
- UML的特征
- ※可视化的建模语言,不是编程语言
-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
- ※允许任何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它
- ※简单并且可扩展
- ※强调重用(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
- UML的特征
-
-
3-5软件架构
-
典型架构
- 管道/过滤器
- 高内聚 低耦合(模块之间) 黑盒特征
- 面向对象模式
- 事件驱动模式
- 分层模式
- OSI 通过层级问题逐步实现
-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 C/S B/S
- 资源不对等,为实现共享
- 面向服务的架构
- 管道/过滤器
-
-
3-6中间件技术
-
概述
- 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 Web Services技术
- JavaEE架构
- .NET架构
- 软件引擎技术
- 组件及其在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应用
-
中间件技术
-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借由中间件,解决了分布系统的异构问题。
- 中间件分类
-
Web Services技术
-
功能和协议
- 传递信息
-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alSOAP)
- 描述服务
- 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
- 服务注册
- 统─描述、发现及集成(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uDDI)
- 编码格式层
- XML
- 传递信息
-
应用目标
- 跨越防火墙
- 集成不同语言编写的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 B2B集成
- 软件重用
-
-
JavaEE技术
- JavaEE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主要包括
- 组件(Component),表示应用逻辑的代码
- 容器(Container)是组件的运行环境
- 服务(services)是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可以同系统资源进行交互
- JavaEE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主要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