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1章信息化发展

从23年下半年的考情来看,本章节的分值明显下降,十四五相关的知识1分未考。可能是因为首次机考降低了难度,
也有可能是考情发生了变化。这章节按照综合题的备考方式来备考即可,考试大纲案例和论文部分不包括本章节。
本章知识点多且杂,最佳的学习方法是把重点部分掌握,非重点部分熟读下。最关键的是要多刷题,巩固重点知识。

1. 信息与信息化

1.1信息

信息的定义:是指音讯、消息、信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信息是物质、能量及其属性的标示的集合,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信息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动态性、相对性、依附性、变换性、传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转化性等。

信息的质量属性:主要包括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和安全性等。对于金融信息而言,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安全性;而对于经济与社会信息而言,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及时性。

1.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信息系统就是通过输入数据,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产生信息的系统。面向管理和支持生产是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系统运行和维护等阶段。

1.3信息化

信息化内涵

  • 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 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 社会运行环境v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 效用积累过程y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信息化体系

  •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6个要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现代化基础设施

2.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GX202305]

定义
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
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七大领域
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工业互联网★★★

定义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四大层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大典型应用模式
(1)平台化设计。(2)智能化制造。(3)网络化协同。(4)个性化定制。(5)服务化延伸。(6)数字化管理

2.3车联网★★★★【GX202311]

定义

车联网是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与汽车、电子、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

三层体系

端系统
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系统

管系统
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网、车与人等的互联互通

云系统
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

链接方式

车与云平台
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车联网服务
车与车
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车与路
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
车与人
用户可以通过Wi-Fi、蓝牙、蜂窝等无线通信手段与车辆进行信息沟通
车内设备
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用于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测与运行

3.现代化创新发展

3.1农业农村现代化(无重要考点)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和建设数字乡村等方面。

3.2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GX202311]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紧密交织的集成过程,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下是对两化融合几个关键方面的详细解读:

  1. 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汇与整合,通过这种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形态或解决方案。具体表现为:

    • 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应用:如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的机械设备、生产线、能源管理系统中,提升工业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

    • 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技术融合可能催生出诸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领域,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业的面貌,还为解决工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手段。

  2. 产品融合
    产品融合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或其产品深度嵌入到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服务过程中,显著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 智能化产品:通过集成传感器、微处理器、通信模块等电子元件,使产品具备数据采集、状态监测、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等功能,如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装备等。

    • 定制化与服务化产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按需制造,并通过互联网提供持续的软件更新、远程维护、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实现从单一产品销售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

  3. 业务融合
    业务融合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在企业运营各环节的深度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变革和创新能力提升。具体包括:

    • 研发设计数字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仿真模拟(CAE)、协同设计平台等工具,加速产品研发速度,提升设计精度和创新效率。

    • 生产制造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系统,如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柔性生产线、无人车间、智能仓储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时质量监控、预测性维护,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经营管理信息化: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及上下游合作伙伴间的高效协同,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 市场营销网络化: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开展个性化营销、线上交易、售后服务等,增强市场竞争力。

  4. 产业衍生
    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会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领域和业态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典型例子包括:

    • 工业电子:涵盖机械电子、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等,这些领域通过电子技术与工业设备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远程可控。

    • 工业软件: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生产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等,它们构成了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架构。

    • 工业信息服务业:如工业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平台运营、工业网络安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等,这些服务型企业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运维保障。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它代表了制造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也是各国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领域。为了成功实施智能制造,企业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层级,逐步提升自身的智能化能力。这里根据您的描述,可以将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归纳为五个级别:

一级(规划级):流程化管理
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需要对核心业务活动,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进行全面梳理和流程化管理。这意味着:

  • 识别关键流程:明确各业务环节的起止点、涉及的角色、使用的资源、信息流与物料流走向。
  • 标准化与优化: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规范,消除冗余、非增值环节,确保流程的高效性和一致性。
  • 信息化支撑:采用流程管理软件或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将流程固化于系统中,实现流程的可视化、数字化管理。

二级(规范级):单一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
在规范级,企业聚焦于核心装备和业务活动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改造,以实现单一业务活动内部的数据共享:

  • 自动化技术应用:引入自动化设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 信息技术集成:部署设计软件(CAD/CAM/CAE)、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等,确保单个业务环节产生的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存储和传输。
  • 数据接口与标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协议,确保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无障碍,实现单一业务活动内部的数据互联互通。

三级(集成级):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
集成级要求企业对装备、系统等进行集成,打破业务孤岛,实现跨部门、跨业务活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

  • 系统集成:通过中间件、企业服务总线(ESB)等技术手段,实现不同业务系统(如ERP、MES、PLM、CRM等)的无缝集成,确保数据在整个价值链上的顺畅流动。
  • 数据湖建设:构建企业级数据平台,汇聚来自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管理和分析服务。
  • 业务协同:基于集成的数据环境,优化跨部门协作流程,如设计与制造协同(DFM)、供应链协同等,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四级(优化级):数据驱动的预测与优化
在优化级,企业通过对人员、资源、制造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形成知识和模型,实现对核心业务活动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 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揭示隐藏的规律和趋势。
  • 知识发现与模型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炼出业务规则、专家经验、最佳实践等知识,并构建预测模型、优化模型等,用于指导决策。
  • 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或部署决策支持工具,将知识和模型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实现对设计、生产计划、资源配置、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智能化决策。

五级(引领级):创新驱动与商业模式变革
在最高级别的引领级,企业依托智能制造实现持续的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

  • 模型驱动创新:基于前期建立的业务模型,持续迭代优化,驱动产品设计创新、工艺改进、服务模式创新等。
  • 产业链协同:通过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技术,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产业链伙伴的深度协同,共同创造价值。
  • 新兴制造模式:探索和实践如大规模定制、共享制造、服务型制造、平台化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重塑产业生态。
  • 商业模式创新:利用智能制造带来的数据资产、智能服务等优势,开发新的收入来源,如数据服务、增值服务、订阅制服务等,实现从产品销售向产品+服务转型。

3.3消费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是以个人用户为核心,以日常生活为应用背景的互联网服务形态,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个体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提升消费体验。消费互联网具备以下基本属性和特征:

媒体属性
消费互联网具有显著的媒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媒体:个人用户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短视频平台、直播等途径,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分享生活经验、专业知识或个人观点,形成强大的个体影响力和社交网络。

  2. 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微信、微博等平台,用户可以即时通讯、分享动态、参与话题讨论,构建和维护社交关系,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互动交流。

  3. 资讯为主的门户网站:如新闻网站、垂直信息门户等,提供各类新闻、专题报道、知识科普、生活指南等内容,满足用户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需求。

产业属性
消费互联网在推动产业发展、服务消费者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包括:

  1. 在线旅行:通过在线预订平台、旅行APP等,用户可以轻松规划旅程、购买机票酒店、预约景点门票、租车服务等,实现一站式旅行服务,极大简化了旅行安排过程。

  2. 生活服务:涵盖餐饮外卖、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健身课程、维修保养等各种日常生活需求,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应用即可预约、下单、支付,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本地生活服务。

  3. 电子商务:包括B2C、C2C、O2O等多种模式,如Amazon、淘宝、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提供商品搜索、比价、购买、评价、退换货等全流程在线购物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改变了购物习惯。

消费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

生活方式变化与生活质量提高

  • 随时随地购物: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线上购物,打破了传统零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 个性化推荐:基于大数据和AI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能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兴趣和需求的商品、信息和服务。
  • 便捷支付:移动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极大地简化了交易流程,使无现金交易成为常态。
  • 资源共享:共享单车、共享住宿、共享办公等新兴业态,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社会生活深层变革

  • 信息透明化:互联网使得消费者能轻易获取产品信息、用户评价、行业资讯,增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透明度。
  • 社区化消费:消费者通过网络社区、论坛、问答平台等形成兴趣小组,共享消费心得、发起团购、参与众筹,推动了群体消费行为。
  • 无身份社会: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在线身份往往不依赖于传统社会地位、职业等标签,而是基于兴趣、观点、内容创作等形成新的社会认同,促进了社会交往的多元化和平等化。

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格局

  • 线下向“上”融合:实体商家通过搭建线上商城、接入外卖平台、开展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 线上向“下”拓展:互联网企业通过开设实体店、布局无人售货机、推动O2O服务落地等方式,将线上服务延伸至线下,提供无缝衔接的消费体验。

4.数字中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1数字经济★★★★★【GX202305]

数字经济涵盖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组成部分,以及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等重要概念:

数字产业化

  1. 基础部分: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构成,它涉及将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

产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是指传统产业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典型特征

  • 以数字科技变革生产工具:数字技术革新了传统生产工具,如通过智能硬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
  • 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决策、创新和效率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以数字内容重构产品结构:数字化促使产品形态从物质为主转向物质与数字内容(如软件、服务、数据产品)并重,甚至出现纯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 以信息网络为市场配置纽带: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成为连接供需双方、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实现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易的高效进行。
  • 以服务平台为产业生态载体:数字平台企业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共享经济平台等,构建起开放、共生的产业生态,聚合各类参与者,促进跨界融合和创新。
  • 以数字善治为发展机制条件:强调通过完善数字法规、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用户隐私、建立公平竞争秩序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数字化治理

  1. 核心特征:数字化治理强调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全面协同与跨部门的流程再造,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治理效能,实现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高效、透明、精准。

数字化治理的内容

  • 对数据的治理: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合规。
  • 运用数据进行治理: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洞察社会现象、预测发展趋势、辅助决策,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治理。
  • 对数字融合空间进行治理:监管数字平台、规范数字市场行为、保护数字消费者权益,维护数字空间的良好秩序。

数据价值化

数据价值化是指数据从资源状态经过资产化、资本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过程。

三化框架

  • 数据资源化:将原始、零散、无序的数据通过清洗、整合、标注等处理,使其成为结构化、标准化、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可供进一步分析和利用。
  • 数据资产化:将数据资源视为企业或组织的资产进行管理,量化其价值,建立数据资产管理框架,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初步实现数据的内在价值。
  • 数据资本化:进一步将数据资产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交易、投资、抵押等,实现数据要素的社会化配置和价值增值,如数据交易市场、数据质押融资、数据驱动的投资策略等,使数据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型资本。

4.2数字政府★★★★【GX202311]


数字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政务服务、跨区域协同、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资源整合与智能化等多个维度展开,旨在构建高效、便捷、透明、智慧的政务服务体系。以下是具体内容的详细解读:

  1. 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
    建立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作为政府与公众、企业的主要交互界面。该门户整合各部门服务入口,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信息查询、事项申报、进度追踪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即申请人只需登录一次,就能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无需在不同部门网站间切换。

  2. 跨省通办
    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数字政府推动实现“跨省通办”。这种模式通常包括:

    • 全程网办:对于适宜线上办理的事项,全程通过网络完成申请、提交材料、审核、反馈等流程,无需申请人亲临现场。
    • 代收代办:对于需要提交纸质材料或必须现场办理的部分环节,可通过当地政务服务机构代为接收材料或转交申请至办理地,减少申请人跨区域奔波。
    • 多地联办:对于涉及多个地区的复杂事项,相关地区政务服务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审批等方式联合办理,打破地域壁垒。
  3. 一网统管
    在城市治理层面,数字政府推行“一网统管”,构建多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用体系。该体系以城市事件为牵引,通过网格化管理,统一城市运行事项清单,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的数据和业务流程整合到同一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和快速响应,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 政务云、政务网和政务大数据中心:作为“一网统管”的基础设施,政务云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政务网保障数据安全、高速传输,政务大数据中心则负责数据的汇聚、清洗、整合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一屏观天下: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多个部门的数据整合展示在统一的监控大屏上,直观呈现城市运行的全貌,便于管理者实时掌握城市动态,快速做出决策。

    • 预警与联动: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运行体征进行全量、实时监测,实现智能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迅速触发指挥体系,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响应,高效处置各类事件。

    • 管理创新:以实际管理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化建设,通过信息流、数据流的优化,驱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4.3数字社会★★★★

数字社会涵盖了一系列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民众生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领域,其中数字民生、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和数字生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民生

数字民生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关乎民生领域的普惠应用,以及对民众生活的赋能作用,旨在让广大民众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提升生活质量。

  • 普惠:强调数字服务的广泛覆盖,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便捷地获取数字化服务,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的数字服务可达性,缩小数字鸿沟。
  • 赋能:通过数字技术赋予民众更多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如提供在线教育、技能培训资源,支持远程工作、创业创新等,提升民众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将各类城市管理系统的数据和功能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 五个核心能力要素

    • 数据治理:规范城市数据的采集、存储、共享、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支持决策与服务。
    • 数字孪生:构建城市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模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预测和优化。
    • 边际决策: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在数据源头附近进行实时分析与决策,提升城市响应速度和智能化水平。
    • 多元融合:整合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和应用,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提供一体化城市服务。
    • 态势感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对城市运行态势进行全方位、实时的洞察与预测,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 发展成熟度划分

    • 规划级:初步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
    • 管理级:建成基础信息系统,实现部分业务的数字化管理。
    • 协同级: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初步实现,城市服务集成度提升。
    • 优化级: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与服务创新广泛应用,城市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 引领级:形成高度智能化、自主优化的城市运行体系,成为行业标杆和创新引领者。

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建设致力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

  • 到2035年目标

    • 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
    • 农民数字化素养大幅提升,能熟练利用数字技术参与生产生活。
    •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居民能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公共服务。
    •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基本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与改善。
  • 到21世纪中叶愿景

    • 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即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农村生活环境优美,农民生活水平富裕。

数字生活

数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生活工具数字化:传统生活工具被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工具取代或增强,如通过手机购物、支付、导航、娱乐等。
  • 生活方式数字化:人们的社交、学习、工作、娱乐等生活方式日益依赖于数字化平台和网络服务,如在线社交、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
  • 生活内容数字化:信息、知识、艺术、娱乐等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广泛传播和消费,如电子书、数字音乐、网络电影、在线课程等。

4.4数字生态(无重要考点)

数字生态是指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据作为核心要素,与信息技术、网络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等多元因素交织融合,形成的一个涵盖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经济主体,围绕数据流动循环、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1.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
    数据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同血液一般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驱动的决策、创新和优化,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 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双重属性:数据既是进行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工具(如数据分析用于精准营销、智能决策),又是被加工、处理的对象(如通过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其价值)。
  2.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让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结果,需要通过完善数据产权界定、数据交易规则、数据安全保障等制度建设来实现,而非单纯的手段本身。

  3. 全球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12月提出的全球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条件优劣。该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

    • 数字支撑体系: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如宽带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的完备程度、技术水平和覆盖范围。
    • 数据开发利用与安全:考察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流通、应用的全过程,以及数据保护法规、数据安全技术、数据治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 数字市场准入:衡量市场对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及外资进入的开放程度,以及相关准入门槛、许可制度的合理性。
    • 数字市场规则:评估数字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包括反垄断法规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解决机制等。
    • 数字创新环境:考察创新资源投入、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吸引与培养、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状况。
  4. 网络安全保护
    网络安全是数字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石,强大的网络安全产业实力对于保障网络空间安全至关重要。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涉及:

    • 产业实力:包括网络安全技术研发、产品供应、服务提供、人才培养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实力,以及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
    • 基础设施防护: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大数据平台等的安全稳定运行,防范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风险。
    • 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责,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秩序。
    • 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应急响应协作、标准制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网络安全威胁。

5.数字化转型和元宇宙

5.1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空间逐渐崛起成为继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后的第三空间,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多元立体框架。

信息空间(第三空间)
信息空间是指由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构建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数据、知识、服务、社交等非物质形态的交互与活动得以发生,跨越地理界限,连接全球用户。信息空间不仅包括传统的网页、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在线会议等应用,还包括新兴的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人工智能服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等,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沟通、协作、学习、娱乐和工作方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组织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信息空间发展的核心技术驱动力,也是推动各行各业组织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具体表现在:

  • 云计算:提供弹性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使得组织能够快速构建、部署和扩展应用程序,降低IT基础设施成本,提升业务敏捷性。同时,云服务还支持数据集中、跨地域协同和远程办公,助力组织实现数字化运营。

  • 大数据:通过收集、整合、分析海量、多样、快速变化的数据,帮助组织洞悉市场趋势、用户行为、运营效率等关键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驱动产品创新、营销精准化和运营管理精细化。

  • 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可以自动化处理复杂任务,如智能客服、智能推荐、智能风控、智能制造等,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组织数字化能力构建
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浪潮,组织需要深化应用数字技术,构建敏捷、韧性、创新的数字化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竞争力:

  • 敏捷性:通过灵活的技术架构、快速迭代的开发方法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使组织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业务策略,推出新产品和服务。

  • 韧性:利用云计算的弹性扩展能力、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功能、人工智能的预测与决策支持,增强组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确保业务连续性,降低风险。

  • 创新性:通过数字化平台促进跨部门、跨组织、跨地域的协作创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推动产品、服务、流程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

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与改造
元宇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其构建和发展涉及到对现实世界诸多方面的深度改造与融合:

  • 内容生产:需要创建大量的数字内容,包括3D模型、虚拟物品、交互界面、数字艺术品、虚拟环境等,这些内容需具备高保真度、交互性与沉浸感。

  • 经济系统:构建一套与现实世界经济活动相呼应的虚拟经济体系,包括数字货币、虚拟资产交易、数字版权保护、虚拟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等。

  • 用户体验:通过AR/VR/MR等技术提供高度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让用户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自然、流畅、真实的交互,实现感官的延伸和增强。

  • 实体世界内容对接:元宇宙需与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产业、实体资产、实体活动等进行深度对接,如虚拟现实房地产、虚拟品牌体验店、虚拟演唱会、虚拟教育与培训等,实现虚实融合的新型业态。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升级(Digitalization)基础 上,进一步触及组织核心业务

驱动因素:

  1. 生产力飞升:由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在于知识创新、信息处理、决策优化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显著进步,为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2. 生产要素变化: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列,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资源。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决策效率、产品创新、市场响应速度和整体竞争力。

  3. 信息传播效率突破:社会互联网新格局的形成,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特性。

  4. 社会“智慧主体”规模扩大: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社会中的“智慧主体”不再仅限于自然人,而是包括各种智能设备、系统和平台。

基本原理: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对组织的业务流程、决策机制、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进行深度变革,以实现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调度、控制和优化。数字化转型并非一次性完成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涉及业务融合、文化适应、效果评估等复杂过程的动态演进。

  1. 基于“互联网+”的调度与控制: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及互联网思维(如用户中心、平台思维、开放合作、快速迭代等),对组织内部的资源(如人力、资金、信息、知识等)和外部环境(如市场、客户、供应链、合作伙伴等)进行高效、精准的调度与控制。这包括:

    • 业务流程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自动化,提高业务执行效率,减少人工错误,实现业务流程的透明化、可追溯和智能化。
    • 决策机制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实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组织结构数字化:通过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组织形态,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2. 业务融合:数字化转型要求组织打破原有的业务边界,实现业务之间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产品或解决方案。这包括:

    • 跨界融合:不同行业、领域的业务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跨界合作,如金融与零售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等,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条。
    • 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深度融合,提供无缝的全渠道用户体验,如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线上支付、线下配送等。
  3. 持续坚持: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组织持之以恒地投入资源、克服困难、持续改进。这要求:

    • 领导层的决心与支持:高层管理者必须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有深刻认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确保转型战略的落地执行。
    • 全员参与与培训:全体员工应理解并接受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培训提升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到转型实践中。
    • 持续投资与迭代:组织应持续投入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对数字化项目进行迭代优化,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
  4. 文化冲突:数字化转型可能导致组织内部出现文化冲突,如传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冲突、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冲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等。解决文化冲突需要:

    • 塑造包容、开放的组织文化:鼓励创新思维,接纳失败,倡导学习与分享,形成积极的变革氛围。
    • 沟通与共识: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增进各方对转型目标、路径、挑战的理解与共识,减少误解和抵触。
    • 激励机制调整:调整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等激励机制,使之与数字化转型目标相一致,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
  5. 效果判别: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判别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如:

    • 经济效益:通过财务指标(如营收增长、成本降低、利润提升等)衡量数字化转型对经济效益的贡献。
    • 客户满意度:通过客户调查、用户反馈、NPS(净推荐值)等指标,评估数字化转型对客户体验、忠诚度、口碑的影响。
    • 创新能力:通过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推出速度、市场反响、专利申请等指标,衡量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
    • 组织效能:通过内部流程效率、决策速度、员工满意度、组织灵活性等指标,评估数字化转型对组织内部效能的提升。

智慧转移

智慧转移涉及个体智慧与组织智慧之间的迁移,以及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转化过程。以下是对您提供的内容的详细解读:

1. 个体智慧转移到组织智慧

智慧转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体智慧向组织智慧的迁移。这意味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洞察等智慧元素,通过某种方式被系统化、结构化地融入到组织的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或其他知识管理平台中,转化为组织可共享、可复用、可传承的集体智慧。这一过程可能涉及以下环节:

  • 知识采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从个体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 知识编码:将采集到的非结构化知识转化为易于存储、检索、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记录、文档、知识地图等。
  • 知识存储:利用知识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数据库等工具,将编码后的知识安全、持久地保存下来。
  • 知识分享与传播:通过内部网络平台、知识库、培训课程等方式,使组织成员能够方便地访问、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
  • 知识应用与创新:将组织智慧融入到业务流程、决策支持、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各个领域,推动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通过上述过程,个体智慧得以在组织层面得到整合、提炼和升华,形成组织智慧,从而提升组织的整体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DIKW模型

DIKW模型(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Model)是一种描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关系及其转化过程的理论框架。该模型阐明了从原始数据到高级智慧的逐层递进关系:

  • 数据(Data):最基础的单元,是未经处理的原始事实、数值、文本、图像等,具有客观性但缺乏上下文关联和意义。
  • 信息(Information):经过处理、组织、关联后的数据,具有特定含义和目的,能够回答“是什么”、“在哪里”、“何时”等问题,为决策提供参考。
  • 知识(Knowledge):信息经过理解和消化后形成的对某一主题的系统性认知,包括概念、原则、规则、方法、最佳实践等,能够解答“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指导行动。
  • 智慧(Wisdom):在知识基础上,结合道德、价值观、经验、直觉等,对复杂情境进行深度洞察、判断和决策,体现为一种超越具体情境的、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洞见。

DIKW模型揭示了从数据到智慧的转化过程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的升华过程,需要通过信息处理、知识管理、智慧启发等方法实现。

3. S&D模型

S&D模型(Sense & Decision Model)是基于DIKW模型,进一步细化了从数据到智慧、再从智慧到数据的双向转化过程,提出了“智慧-数据”和“数据-智慧”两大过程中的8个转化活动。尽管您没有提供具体的8个转化活动内容,但根据S&D模型的逻辑,这些活动可能包括:

“智慧-数据”过程

  • 智慧提炼:从个体或集体的智慧中提取关键见解、原则、策略等。
  • 知识结构化:将提炼出的智慧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单元,如知识条目、知识图谱节点等。
  • 信息编码:将结构化的知识转化为可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表示,如数据库记录、XML文档等。
  • 数据生成:将编码后的信息转换为具体的数据格式,如数字、字符、图像等,存储在数据库或文件系统中。

“数据-智慧”过程

  • 数据获取:从各种数据源(如数据库、传感器、社交媒体等)收集原始数据。
  • 信息解析: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关联,生成有意义的信息。
  • 知识挖掘:从信息中提取规律、模式、关联,形成知识片段或知识图谱。
  • 智慧生成:基于知识,结合情境、经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思考和判断,产生智慧决策或洞察。

S&D模型强调了数据与智慧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动态转化,旨在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与知识工程手段,促进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在组织内部的有效流动与增值,支持组织的智慧决策与创新。

5.2 元宇宙

元宇宙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技术、旨在提供高度沉浸式互联网体验的新型数字环境。它的发展源于人们对更加真实、立体、即时交互的互联网体验的追求。以下是元宇宙几个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详细解读:

沉浸式体验

元宇宙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即时信息基础上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传统的二维屏幕界面,通过先进的图形渲染、实时交互、空间音频等技术,让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全方位感知环境,与虚拟对象进行自然交互,感受到高度的临场感和存在感,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

虚拟身份

在元宇宙中,用户的互联网账号不再仅仅是登录凭证,而是演化成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数字身份。这些身份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化身(Avatar)、虚拟资产、社交关系、成就记录等,构成用户在元宇宙中的多个或一组角色。虚拟身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使得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景和社群中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自我表达和角色切换,增强了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虚拟经济

随着虚拟身份的成熟和社会活动的丰富,元宇宙内自然催生出一套自洽的经济体系,即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涵盖了一系列经济活动,如虚拟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消费,虚拟资产的投资与管理,甚至包括虚拟劳动力市场。虚拟货币、非同质化代币(NFTs)等新型金融工具为虚拟经济提供了流通手段和价值衡量标准。虚拟经济不仅为元宇宙内的参与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促进了元宇宙生态系统的繁荣与发展。

虚拟社会

如同现实世界一样,元宇宙中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需要相应的规则和秩序来维护。因此,元宇宙的治理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这包括制定适用于虚拟环境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版权保护机制等,确保公平竞争、用户权益保护、内容审核与监管等关键领域的有序运作。同时,借鉴现实社会的治理模式,元宇宙可能采取社区化、自治化的方式,让参与者共同参与规则制定、冲突调解、公共事务决策等,形成多元共治的虚拟社会治理格局。

元宇宙的社会属性与数字社会治理

元宇宙作为现实世界的“孪生空间”和独立的虚拟世界,其物理属性相对淡化,但社会属性被显著强化。用户在其中不仅进行娱乐、消费等活动,更进行社交、学习、工作等多元化的社会交往。这种情况下,元宇宙的发展要求构建适应其特性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确保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法律、伦理、文化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与融合。

  • 31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 回答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程第四版pdf》是一本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考试的教材。这个考试是由中国计算机技术职业资格认证中心负责组织的,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经验。该教材内容全面且系统,涵盖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流程、项目管理工具和技巧等。 其中,该教材主要围绕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过程组、知识领域和工具与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此外,该教材还包含了大量实例和案例分析,以便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考生不仅可以系统地掌握各个项目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加深对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考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各类项目管理挑战。 总的来说,该教材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非常适合正在准备参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考试的人使用,也能帮助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系统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 回答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程第四版pdf是一本涵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的全方位教程。本教程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考试备考或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教程包括了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节,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的要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和详实的讲解。 此外,本教程还贴近实际,通过许多案例和实例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学会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 总体而言,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程第四版pdf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不仅在考试备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 回答3: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程第四版pdf是一本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教材,该书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项目的各个方面,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范围、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风险、项目质量、项目沟通、项目采购、团队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此外,该书还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应用它们来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这本教材适合那些有志于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或者已经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需要掌握如何规划、监控和终止一个信息系统项目,如何管理项目团队的效率和沟通,如何处理风险和变更等问题。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关键要素。这些实例往往是真实的项目案例,具有很高的可参考性。 总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程第四版pdf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教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吴代庄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