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P原理与配置

《IGMP原理与配置》属于博主的“组播”专栏中,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组播”的内容请点击主页面跳转到相应“组播”专栏,博主会持续更新,以打造出”组播”的全网最详解!

一.前言

  • 组播通信中,组播网络需要将组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组播组成员,因此组播网络需要知道组成员的位置与组成员所加的组播组。
  • 通过IGMP(Interm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组成员可以将加组消息发送给组播网络,从而让组播网络感知组成员的位置所加组播组
  • 本文主要讲解IGMP的作用和基本原理,包括IGMPV1、IGMPV2和IGMPV3三个版本的原理与区别,和IGMP Snooping的工作机制、IGMP SSM Mapping工作机制、IGMP代理的工作机制。

二.IGMP介绍

1.IGMP简介

(1)组播网络的转发困境

  • IP组播通信的特点是报文从一个源发出,被转发到一组特定的组播组成员。在组播通信模型中,组播源不关注接收者的位置信息,组播数据转发需要依赖组播网络才能将数据发送至组播组成员。
  • 组播数据在进行传递时,组播网络为了将组播数据转发至组播组成员,需要知道组播组成员的位置与所加组播组。
  • 组播网络如何感知组播组成员?

(2)感知组播组成员

组播网络感知组播组成员有两种方法:

  • 手工静态配置:在组播路由器上静态指定连接组播组成员的接口,静态配置组成员加组信息。
    • 手工静态方式灵活性差,配置工作量大,但相对比较稳定,对于新上线的组成员能够快速建立组播转发通路。
  • 动态感知:通过IGMP协议通知组播网络,组播网络根据IGMP消息感知组播组成员所在接口,以及组成员加组信息。
    • 动态感知方式较为灵活,且配置简单,现网一般使用动态感知方式。
  • 当组播网络获得组成员位置与加组信息后,可以基于这些信息转发组播报文

  • 组播网络转发报文时需要依赖组播分发树,该分发树的形成将在《PIM原理与配置》文章中讲解,请持续关注博主。

(3)IGMP协议概述

  • IGMP是TCP/IP协议族中负责IPV4组播成员管理的协议,用来在接收者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和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
  • IGMP通过在组播组成员和组播路由器之间交互IGMP报文实现组成员管理功能,IGMP报文封装在IP报文中。

(4)IGMP组表项与路由表项

  • IGMP协议会生成IGMP路由表项与IGMP组表项,组播路由表项需要基于IGMP路由表项与IGMP组表项的信息生成。

(5)IGMP表项与组播路由表项

  • 在最后一跳组播路由器(组播叶子路由器)上,组播路由表可以基于IGMP路由表项,IGMP组表项与组播协议路由表(PIM路由表)汇总后形成。
  • IGMP路由表项与IGMP组表项能为组播协议路由表提供组播组地址信息与出接口信息。

2.IGMP工作原理

(1)IGMPv1介绍

a.IGMPv1基本概念
  • IGMPv1主要基于查询和响应机制完成组播组管理。
  • 查询和响应机制由两种报文实现:
    • 普遍组查询报文(GeneralQuery):查询器向共享网络上所有主机和路由器发送的查询报文,用于查询哪些组播组存在成员。
    • 成员关系报告报文(Report):主机向查询器发送的报告报文,用于申请加入某个组播组或者应答查询报文。
  • 由于IGMP报文是组播报文,因此一个多路访问网络里只需要一个组播路由器发送查询报文即可,该组播路由器被称为IGMP查询器(Querier)。
b.IGMPv1报文格式
  • IGMPv1普遍组查询报文与成员关系报告报文均为组播报文,例如查询报文目的地址为224.0.0.1。
  • IGMPv1普遍组查询报文与成员关系报告报文格式类似,其中最主要的是Version,Type,Group Address这三个字段:
c.IGMPv1组成员加组机制
  • 通过普遍组查询报文与成员关系报告报文,IGMP查询器可以了解到该网段内哪些组播组存在成员。
  • IGMPv1组成员加组基本流程如下:
     

  • IGMPv1普遍组查询和响应过程如下:
    • IGMP查询器发送目的地址为224.0.0.1(表示同一网段内所有主机和路由器)的普遍组查询报文;收到该查询报文的组成员启动定时器。普遍组查询报文是周期性发送的发送周期可以通过命令配置,缺省情况下每隔60秒发送一次。组成员1和组成员2是组播组G1的成员,则在本地启动定时器Timer-G1。缺省情况下,定时器的范围为0~10秒之间的随机值。
    • 第一个定时器超时的组成员发送针对该组的报告报文
    • IGMP查询器接收到组播组成员1的报告报文后,了解到本网段内存在组播组G1的成员,则由生成IGMP组表项与(*,G1)IGMP路由表项,6大3代表任意组播源。网络中一旦有组播组G1的数据到达路由器,将向该网段转发。
  • 成员关系报告报文抑制机制:
    • 普遍组查询报文是周期性发送的,发送周期可以通过命令配置,缺省情况下每隔60秒发送一次。组成员1和组成员2是组播组G1的成员,则在本地启动定时器Timer-G1。缺省情况下,定时器的范围为0~10秒之间的随机值。
    • 假设组成员1上的Timer-G1首先超时,组成员1向该网段发送目的地址为G1的报告报文。也想加入组G1的组成员2收到此报告报文,则停止定时器Timer-G1,不再发送针对G1的报告报文。这样报告报文被抑制,可以减少网段上的流量。
d.IGMPv1查询器选举机制
  • 普遍组查询是组播报文,因此同一网段内只需要一台查询器即可查询所有组成员的加组信息。
  • IGMPv1没有基于IGMP的查询器选举机制,所以需要依赖组播路由协议(PIM)进行IGMP查询器选举。
  • IGMPv1将组播路由协议(PIM)选举出唯一的组播信息转发者(Assert winner或DR)作为IGMPv1的查询器,负责该网段的组成员关系查询。
  • 查询器和非查询器均能收到成员关系报告(目的地址224.0.0.1),因此均能形成IGMP路由表与IGMP组表项。

e.IGMPv1组成员离组机制
  • IGMPV1没有专门定义离开组消息,当组播组成员离开组播组时,将不会再对普遍组查询报文做出回应。
  • 当网段内不存在特定组的组成员,IGMP查询器不会收到特定组成员的报告报文,则在一定时间(缺省值为130s)后,删除特定组所对应的组播转发表项。

  • 组成员离开机制:
    • 假设组成员2想要退出组播组G2
      • 组成员2收到IGMP查询器发送的普遍组查询报文时,不再发送针对G2的报告报文。由于网段内不存在组G2的其他成员,IGMP查询器不会收到G2组成员的报告报文,则在一定时间(缺省值为130秒)后,删除G2所对应的IGMP表项。
      • 组成员1收到IGMP查询器发送的普遍组查询报文时,反馈针对G1的报告报文IGMP查询器不删除G1相应IGMP表项。

(2)IGMPv2介绍

a.IGMPv2基本概念
  • IGMPv1在离组机制与查询器选举机制上有一定缺陷:
    • IGMPv1离组使用超时机制,组成员只能静默离组。在未超时的时间内,组播流量依然会被组播路由器转发。
    • IGMPV1查询器选举必须要依赖PIM协议,导致查询器选举不够灵活。
  • IGMPv2改善了IGMPv1的缺陷:
    • IGMPv2组成员加组机制与IGMPv1基本相同
    • IGMPv2增加了离开组机制
    • IGMPv2增加了查询器选举机制
  • IGMPv2能与IGMPv1兼容。

b.IGMPv2报文格式
  • 为了改善组成员离开机制,IGMPv2新增了两种报文:
    • 成员离开报文(Leave):成员离开组播组时主动向查询器发送的报文,用于宣告自己离开了某个组播组。成员离开报文目的地址为224.0.0.2。
    • 特定组查询报文(Group-Specific Query):查询器向共享网段内指定组播组发送的查询报文,用于查询该组播组是否存在成员。特定组查询报文目的地址为所查询组播组的组地址。
  • IGMPV2对普遍组查询报文格式也做了改进,添加了最大响应时间(Max Response Time)字段。此字段取值可以通过命令配置,用于控制成员对于查询报文的响应速度。
  • IGMPv2报文格式如下:

  • IGMPv2报文各字段说明:
    • Type:
      • 报文类型。该字段有以下四种取值:
      • 0x11:表示查询报文。IGMPv2的查询报文包括普遍组查询报文和特定组查询报文两类。
      • 0x12:表示IGMPv1成员关系报告报文,
      • 0x16:表示IGMPv2成员关系报告报文。
      • 0x17:表示成员离开报文。
    • Max Response Time:表示主机响应查询返回报告的最大时间。
      • 对于普遍组查询,最大响应时间默认为10秒。
      • 对于特定组查询,最大响应时间默认为1秒。
    • Group Address:
      • 普遍组查询报文中,组地址设置为0。
      • 特定组查询报文中,组地址为需要查询的组地址。
      • 在成员关系报告或离开组的消息中,组地址为需要报告或离开的组地址。
c.IGMPv2查询器选举机制
  • IGMPv2组成员加组机制与IGMPv1一致,不再赘述。
  • IGMPv2查询器选举机制与IGMPV1有较大差异。IGMPv2使用独立的查询器选举机制,当共享网段上存在多个组播路由器时,IP地址最小的路由器成为查询器。

  • 非查询器上都会启动一个定时器(即其他查询器存在时间定时器Other Querier PresentTimer)。在该定时器超时前,如果收到了来自查询器的查询报文,则重置该定时器;否则,就认为原查询器失效,并发起新的查询器选举过程。
d.IGMPv2组成员离开机制
  • IGMPv2使用成员离开报文与特定组查询报文加速感知IGMPv2组成员离开。

  • 组播组成员向本地网段内的所有组播路由器(目的地址为224.0.0.2)发送针对组G1的离开报文。
    • 查询器收到离开报文,会发送针对组G1的特定组查询报文。发送间隔和发送次数可以通过命令配置,缺省情况下每隔1秒发送一次,共发送两次。同时查询器启动组成员关系定时器(Timer-Membership=发送间隔x发送次数)。
    • 如果该网段内还存在组G1的其他成员,这些成员在收到查询器发送的特定组查询报文后,会立即发送针对组G1的报告报文。查询器收到针对组G1的报告报文后将继续维护该组成员关系。
    • 如果该网段内不存在组G1的其他成员,查询器将不会收到针对组G1的报告报文。在Timer-Membership超时后,查询器将删除(*,G1)对应的IGMP组表项。当有组G1的组播数据到达查询器时,查询器将不会向下游转发。

(3)IGMPv3介绍

a.SSM模型带来的挑战
  • 出于安全考虑,组播组成员可以只选择接收从特定组播源发来的组播数据。组成员需要告知组播网络,接收来自哪些特定组播源的组播流量。
  • IGMPv1与IGMPv2的报文中均无法携带组播源的信息,因此无法配合SSM使用(可使用SSM Mapping功能解决这个问题)。
  • IGMPv3主要是为了配合SSM(Source-Specific Multicast)模型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在报文中携带组播源信息的能力,即主机可以对组播源进行选择。

  • SSM模型的组播地址范围:232.0.0.0~232.255.255.255。
  • SSM Mapping功能将在IGMP特性章节介绍。
b.IGMPv3介绍
  • IGMPV3大部分工作机制与IGMPv2类似:
    • 查询器选举机制一致:IP地址小的为查询器,
    • 使用普遍组查询报文查询组成员加组信息。
    • 使用特定组查询报文查询特定组播的成员存活情况。
  • IGMPV3需要支持上报组播源信息,与IGMPv2相比IGMPv3的变化如下:
    • IGMPV3查询报文除了包含普遍组查询报文和特定组查询报文,还新增了特定源组查询报文(Group-and-SourceDSpecific Query)。
    • IGMPV3成员关系报告报文不仅包含主机想要加入的组播组,而且包含主机想要接收来自哪些组播源的数据。
    • 由于同个组播组的不同成员可能希望接收来自不同源的组播,因此IGMPv3无需成员关系报告报文抑制机制。
    • IGMPV3没有定义专门的成员离开报文,成员离开通过特定类型的报告报文来传达。
c.IGMPv3报文格式——查询报文
  • IGMPv3的查询报文共有三类:
    • 普遍组查询报文(GeneralQuery)。该报文作用与IGMPV1,IGMPV2中的普遍组查询报文作用一致。
    • 特定组查询报文(Group-Specific Query)。该报文作用与IGMPv2中的特定组查询报文作用一致。
    • 特定源组查询报文(Group-and-source-Specific Query)。该报文用于查询该组成员是否愿意接收特定源发送的数据。特定源组查询通过在报文中携带一个或多个组播源地址来达到这一目的。
  • IGMPV3查询报文格式如下:

  • IGMPv3查询报文重要字段说明
    • Type:报文类型,取值为0x11。
    • Max Response Code:最大响应时间。成员主机在收到IGMP查询器发送的普遍组查0询报文后,需要在最大响应时间内做出回应。
    • Group Address:组播组地址。在普遍组查询报文中,该字段设为0;在特定组查询报文和特定源组查询报文中,该字段为要查询的组播组地址。
    • Number of Sources:报文中包含的组播源的数量。对于普遍组查询报文和特定组查询报文,该字段为0;对于特定源组查询报文,该字段非0。此参数的大小受到所在网络MTU大小的限制:
    • Source Address:组播源地址,其数量受到Number of Sources字段值大小的限制。
d.IGMPv3报文格式——成员关系报告报文
  • IGMPV3成员关系报告报文除了通告组成员的加组信息外,还能通告组成员希望接收的组播源信息。通告组播源主要有两种模式:
    • INCLUDE:希望接收来自特定组播源的组播流量
    • EXCLUDE:希望过滤来自特定组播源的组播流量
  • 成员关系报告报文中的组播组信息和组播源信息的关系会记录在组记录(Group Record)字段,发送给IGMP查询器。IGMPv3成员关系报告报文的目的地址为224.0.0.22,报文格式如下:

  • 在IGMPv3中一个成员关系报告报文可以携带多个组播组信息,而之前的版本一个成员关系报告只能携带一个组播组。这样在IGMPv3中报文数量大大减少。
  • IGMPv3成员关系报告报文重要字段说明:
    • Type:报文类型,取值为0x22。
    • Number of Group Records:报文中包含的组记录的数量。
    • Group Record:组记录。
  • Group Record重要字段说明:
    • Record Type:组记录的类型。共分为三大类。
      • 当前状态报告。用于对查询报文进行响应,通告自己目前的状态,共两种:一种是MODE IS INCLUDE,表示接收源地址列表包含的源发往该组的组播数据如果指定源地址列表为空,该报文无效;另一种是MODEISEXCLUDE,表示不接收源地址列表包含的源发往该组的组播数据。
      • 过滤模式改变报告。当组和源的关系在INCLUDE和EXCLUDE之间切换时,会通告过滤模式发生变化,共两种:一种是CHANGE TO INCLUDE MODE,表示过滤模式由EXCLUDE转换到INCLUDE,接收源地址列表包含的新组播源发往该组播组的数据。如果指定源地址列表为空,主机将离开组播组;另一种是CHANGE TO EXCLUDE MODE,表示过滤模式由INCLUDE转换到EXCLUDE拒绝源地址列表包含的新组播源发往该组的组播数据。
e.IGMPv3组成员加组机制

f.IGMPv3组成员离组机制
  • IGMPv3没有专门的成员离开报文,成员离开需要借助组成员关系报告实现。

  • 改变源组关系的成员关系报告报文很多,比如:
    • 设备原来接收来自S1的组播数据,那么通过发布(G1,EXCLUDE,S1)报文或(G1CHANGE TO EXCLUDE MODE,S1)报文都可以改变源组关系。

(4)IGMP各版本间的差异

三.IGMP特性介绍

1.IGMP Snooping介绍

(1)以太网的组播转发问题

  • 当组播数据从最后一跳路由器发往组播组成员时,往往会经过交换机。由于组播数据的目的MAC地址是组播MAC地址,默认情况下交换机将泛洪此类数据帧,有可能导致不同组的组播流量会被别组的成员接收。
  • IGMP Snoopinq功能可以控制组播流量在以太网的泛洪范围,避免不同组的组播流量被别组成员接收。

  • 当Router将组播报文转发至Switch以后,Switch负责将组播报文转发给组播用户。由于组播报文的目的地址为组播组地址,在二层设备上是学习不到这一类MAC表项的,因此组播报文就会在所有接口进行广播,和它在同一广播域内的组播成员和非组播成员都能收到组播报文。这样不但浪费了网络带宽,而且影响了网络信息安全。
  • IGMP Snooping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配置IGMP Snooping后,二层组播设备可以侦听和分析组播用户和上游路由器之间的IGMP报文,根据这些信息建立二层组播转发表项,控制组播数据报文转发。这样就防止了组播数据在二层网络中的广播。

(2)IGMP Snooping介绍

  • IGMP Snooping可以实现组播数据在数据链路层的转发和控制。
  • 当主机和上游三层设备之间传递的IGMP协议报文通过二层组播设备时,IGMP Snooping分析报文携带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和维护二层组播转发表,从而指导组播数据在数据链路层按需转发。

(3)IGMP Snooping端口与转发表介绍

  • 二层组播转发表项中存在两类接口:
    • 路由器端口(RouterPort):二层组播设备上朝向三层组播设备(DR或IGMP查询器)一侧的接口,二层组播设备从此接口接收组播数据报文。
    • 成员端口(MemberPort):又称组播组成员端口,表示二层组播设备上朝向组播组成员一侧的端口,二层组播设备往此接口发送组播数据报文。

  • 路由器端口生成过程:
    • 由协议生成的路由器端口叫做动态路由器端口。收到源地址不为0.0.0.0的IGMP普遍0组查询报文或PIM Hello报文(三层组播设备的PIM接口向外发送的用于发现并维持邻居关系的报文)的接口都将被视为动态路由器端口。
    • 手工配置的路由器端口叫做静态路由器端口。
  • 成员端口生成过程:
    • 由协议生成的成员端口叫做动态成员端口。收到IGMP Report报文的接口,二层组播。设备会将其标识为动态成员端口,
    • 手工配置的成员端口叫做静态成员端口。

(4)IGMP Snooping工作原理——形成转发表项

  • IGMP Snooping设备通过监听IGMP报文,形成二层组播转发表,并决定接口类型,具体过程如下:

  • 路由器端口形成后会启动老化计时器(默认180s),当路由器端口收到新的普遍组查询后刷新该计时器。
  • 成员端口形成后会启动老化计时器(默认180s),当成员端口收到新的成员关系报告报文后刷新该计时器。
  • IGMP Snooping不再使用成员关系报告报文抑制机制:
    • 由于IGMP Snooping需要监听IGMP报文才能决定端口角色,进而指导转发,所以所有组成员都需要发送IGMP组成员关系报告报文。
    • 当IGMP Snooping设备收到成员关系报告报文后,只将成员关系报告报文从路由器接口发送出去,从而避免其余组成员收到成员关系报告报文,不触发成员关系报告报文抑制机制。

(5)IGMP Snooping工作原理——维护转发表项

  • IGMP Snoopinq设备通过监听IGMP离开报文,IGMP成员关系报告报文决定特定端口是否还需要发送特定组播,具体过程如下:

2.IGMP SSM Mapping介绍

(1)IGMP SSM Mapping简介

  • 现网中存在部分只能运行IGMPV1与IGMPv2的老旧终端,在部署SSM模式的组播时,由于IGMPV1与IGMPV2报文中无法携带组播源信息,因此无法使用SSM模式的组播网络。
  • IGMP SSM Mapping通过静态的将组播源与组播组进行绑定,使得IGMPV1与IGMPv2的组成员也能接入SSM组播网络。

(2)IGMP SSM Mapping工作原理

  • 配置了SSM Mapping规则后,当IGMP查询器收到来自成员主机的IGMPv1或IGMPv2报告报文时,首先检查该报文中所携带的组播组地址G,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分别进行处理。
    • 如果G在ASM(Any-Source Multicast)范围内,则只提供ASM服务。
    • 如果G在SSM组地址范围内(缺省情况下为232.0.0.0~232.255.255.255):
      • 如果路由器上没有G对应的SSM Mapping规则,则无法提供SSM服务,丢弃该报文。
      • 如果路由器上有G对应的SSM Mapping规则,则依据规则将报告报文中所包含的(*,G)信息映射为(G,INCLUDE,(S1,S.2...))信息,提供SSM服务。
  • IGMP SSM Mapping不处理IGMPv3的报告报文。为了保证同一网段运行任意版本IGMP的主机都能得到SSM服务,需要在与成员主机所在网段相连的组播路由器接口上运行IGMPv3.

(3)IGMP代理介绍

a.IGMP Proxy介绍
  • 现网中可能存在一台IGMP查询器需要管理大量组成员的情况,大量成员主机频繁加入/离开组播组时,会产生大量的IGMP成员关系报告/离开报文,从而给IGMP查询器带来较大的处理压力。
  • 通过IGMP Proxy功能可减少IGMP查询器接收IGMP成员关系报告/离开报文的数量,减轻IGMP查询器压力。
  • IGMP Proxy通常被部署在IGMP查询器和成员主机之间的三层设备上。

b.IGMP Proxy基本概念
  • 为了缓解IGMP查询器压力,IGMP Proxy设备将成员关系报告/离开报文汇聚后统一上送给IGMP查询器。
  • IGMP Proxy设备也可以代理IGMP查询器向成员主机发送查询报文,维护组成员关系,基于组成员关系进行组播转发。
  •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IGMP Proxy定义了两类接口:
    • 主机接口(Host Interface):IGMP Proxy设备上配置IGMP Proxy功能的接口,该接口一般面向IGMP查询器。
    • 路由器接口(RouterInterface):IGMP Proxy设备上配置IGMP功能的接口,该接口一般面向组成员。

c.IGMP Proxy工作机制——成员加组

  • IGMP代理设备收到某组播组的报告报文后,会在IGMP组表项中查找该组播组:
    • 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组播组,IGMP代理设备会向接入设备发送针对该组播组的报告报文,并在组播转发表中添加该组播组;
    • 如果找到相应的组播组,IGMP代理设备就不需要向接入设备发送报告报文。
  • IGMPV1/IGMPv2/IGMPv3成员加组机制不再赘述
d.IGMP Proxy工作机制——成员离组

  • IGMP代理设备收到某组播组G1的离开报文后,会向接收到该离开报文的接口发送一个特定组查询报文,检查该接口下是否还存在组播组G1的其他成员:
    • 如果没有其他成员,在组播转发表中将该接口删除,然后判断组播组G1是否还有其他接口。
      • 如果没有,IGMP代理设备再会向接入设备发送针对该组播组的离开报文;
      • 如果有,IGMP代理设备不向接入设备发送针对该组播组的离开报文;
    • 如果有其他成员,IGMP代理设备会继续向该接口转发组播数据。
  • IGMPv1/IGMPv2/IGMPv3成员离组机制不再赘述。

四.IGMP配置

具体实验案例请关注博主的“组播”专栏,会持续更新IGMP实验案例。

1.基本命令

五.总结

  • IGMP的主要作用是让组播网络感知组播组成员的位置和所加组播组,同时也能维护组成员的加组状态
  • IGMP有三种版本:
    • IGMPv1:有基本的加组机制,但是组成员离开机制较为落后,同时没有独立的IGMP查询器选举机制。
    • IGMPV2:在IGMPv1的基础上改善了组成员离开机制,同时拥有了独立的IGMP查询器选举机制。
    • IGMPV3:在IGMPv2的基础上增加了对SSM组播的支持能力,可以告知组播网络需要接收来自哪个组播源的组播数据。
  • IGMP有诸多特性帮助IGMP在网络中高效运行:
    • IGMP Snooping:解决在以太网络中组播数据跨组播组泛洪的问题。
    • IGMP SSM Mapping:解决IGMPV1与IGMPv2组成员不能接入SSM组播网络的问题。
    • IGMP Proxy:解决大量组播组成员频繁上下线导致,IGMP查询器压力过大的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