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20——致父亲

许多人是到了年纪,回头看看,才发觉《背影》的好处。
——虽然前两年流行买橘子这说法,不无伦理哏占便宜的玩笑因素,但这段,确实写得好。
我读中学时,语文课本选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
《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的秦淮河》。
这几篇里,《荷塘月色》大概最典型:老师最爱讲,还要求背。大概因为华美斑斓吧?
词汇量欠缺的孩子读来,会觉得眼花缭乱。《秦淮河》一篇,也是辞藻漂亮,描绘炫目。
许多人大概都有类似的观感:相比这两篇,《背影》记得更久一些。
这也正常:人都是年少时喜欢辞采优美,到有年纪了,慢慢喜欢起沉厚有情的文章。
或者,人是到了年纪,才等到真正了解父亲。
父亲买橘子那段,文字好在质朴从容,词采得宜,文气流畅。
以及,笨拙。
本来买橘子,挺平淡一件事。妙在写父亲爬、翻、蹲,一系列动作,都在显出笨拙和力不从心。
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说父亲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爬月台不容易。
说父亲手攀脚缩,身子微倾,努力。
抱了橘子,散放,爬下,再抱橘子走。
以及,情感表达的笨拙。
明明买个橘子而已,小事,让儿子去也不妨,却“坚持不肯”。
买完了扑泥土,且“过了一会儿”,也只憋出“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来。再走几步,回头叮嘱“进去吧”。是关心的,但也只能这么表达。
动作与情感,都显出笨拙,都显出一个父亲想要表达情感,但无法口若悬河,只好买一次橘子,再憋出几句临别语来。
笨拙关乎真诚,与此同时,显出父亲的老态来。
孩子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往往出于掌控欲与叛逆心理的对峙。
许多人大概都有类似体验:从小觉得父亲高大,一切成竹在胸,于是总多少有些依附(叛逆)的心理,因为那时的自我定位是孩子:
“爸爸说得对……但我总想试试别的”。
传统的父亲,许多则是这样:既要树立威严,又偏偏拙于表达。于是经常与儿子感情好,但不够亲。
这份矛盾的笨拙,小孩子经常是感受不到的。
当这份威严慢慢消散,父亲显出笨拙与老时,父子之间威严与叛逆的隔阂,才会消失。
《背影》结尾一段写,朱自清先生和他的父亲,一度关系并不算好。
但老了老了,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
还写信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忌讳谈论死亡了。
所以,还是等父亲老了,笨拙了,显出脆弱一面时,父子才真的和解了吧?
历来许多人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什么之前没意识到呢?
答:因为许多父子,都这样保持着奇怪的紧张关系。
一方端架子,一方叛逆,这么对峙着。
非得要父亲老了,不摆架子了,关系对等了,儿子才会忽然间意识到:父亲老了;自己成长了;心软了。
我们通常是因为一个人优秀而仰慕他,因为他的笨拙(与真诚)会亲近他。
越是长大,越是如此。
但,等父亲真的服老了,再要父慈子孝,也不太来得及了:父子情好的时间,也没那么多了。
早早地说开多好。
清晰地表达多好。
非等到一个老了,才服老,才对孩子软下来;一个看到父亲的老与笨拙,才热泪盈眶。
像,父亲节这样的日子,父子之间清晰地表达清楚,比以后真的老了、颓唐了,再笨拙地表达,要好很多吧?
最后,说点让人心情纾解的事吧。之前提过的:
“我去买几个橘子”的那位先生,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朱鸿钧,虽在《背影》(1925年)里,就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但按1986年3月耿鉴庭先生文章说法:这位老人家,抗战时还在世。
实际上,朱鸿钧老先生活到了1945年,76岁高龄。
买橘子的事,发生在1917年。《背影》写在1925年。
即,买完橘子后,老先生还有28年的寿数。
虽然“大去之期不远”,但之后老先生还多活了20年呢。
1986年4月19日,汪曾祺先生写文章提到这件事,说:
“朱先生的父亲活得那样长,令人欣慰。”
我觉得这句话,点出了《背影》读者们共同的心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茶九九九九九九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