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行业的老兵想必对10多年前的EEP封装包印象深刻,其自包含、自描述、自证明的“洋葱结构”曾经火遍大江南北,为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但其过分严谨刻板的封装结构也曾让很多档案从业人员抓狂。笔者曾经主导过国内第一款EEP封装工具的研发工作,那种又爱又恨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那为什么曾经这么火爆的EEP封装包现在销声匿迹了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EEP封装
根据DA/T 48-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封装、封装格式和封装包的定义如下:
这个标准中描述的“封装包”就是“EEP封装包”,即Electronic records Encapsulation Package(EEP)。
但实际上EEP封装包也不是由DA/T 48-2009首先提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当时国际上主流的两种电子文件封装方法之一的VEO(Victorian Encapsulation Object)封装格式(另一种是METS封装格式,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而VEO封装格式是由1999年澳大利亚电子文件战略项目VERS(Victorian Electronic Records Strategy)提出的,可用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封装,例如捕获、归档、移交或长期保存阶段等。
EEP封装包最大的特点就是“洋葱结构”:采用层层包裹的方式实现对电子文件内容的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