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ISO详解

前段时间学习的需要,在论坛泡了几天,加上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了这个详解。当然其中很多是从论坛里面搬运过来,所以如有错误之处,还望各位积极指正。

一、  OSI模型概述:

1概念: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

  1. OSI基本的分层:


3. 各层详解:

1.     物理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

      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例如在广域网之间通信时,必然会遇到路由(即两节点间可能有多条路径)选择问题。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寻址: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2. 交换: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3. 路由算法: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
  4. 连接服务: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差错检测。


4.      传输层:

       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层。因此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

       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作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 传输连接管理: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的功能。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面向连接”和“面向无接连”的两种服务。
  2. 处理传输差错: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和不太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通过这一层传输的数据将由目标设备确认,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信息,数据将被重发。监控服务质量。



5.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按照半双工、单工和全双工的方式建立会话。当建立会话时,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而这些地址与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地址或网络层的逻辑地址不同,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更便于用户记忆。域名(DNS)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例如:www.3721.com就是一个域名。

会话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1. 会话管理:允许用户在两个实体设备之间建立、维持和终止会话,并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会话,并管理会话中的发送顺序,以及会话所占用时间的长短。
  2. 会话流量控制:提供会话流量控制和交叉会话功能。
  3. 寻址:使用远程地址建立会话连接。
  4. 出错控制:从逻辑上讲会话层主要负责数据交换的建立、保持和终止,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并负责纠正错误。会话控制和远程过程调用均属于这一层的功能。但应注意,此层检查的错误不是通信介质的错误,而是磁盘空间、打印机缺纸等类型的高级错误。



6.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其主要功能是“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表示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1. 数据格式处理:协商和建立数据交换的格式,解决各应用程序之间在数据格式表示上的差异。
  2. 数据的编码:处理字符集和数字的转换。例如由于用户程序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或实型、有符号或无符号等)、用户标识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设备之间需要具有在不同字符集或格式之间转换的功能。
  3. 压缩和解压缩: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这一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4.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7.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上述的各种网络服务由该层的不同应用协议和程序完成,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之间在功能、界面、实现技术、对硬件的支持、安全可靠性以及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接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
  •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用户接口: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以及应用程序与网络间的直接接口,使得用户能够与网络进行交互式联系。
  2. 实现各种服务:该层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完成和实现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


4、各层协议:

应用层

DHCP · DNS · FTP · Gopher · HTTP · IMAP4 · IRC · NNTP · XMPP · POP3 · SIP · SMTP ·

SNMP · SSH · TELNET · RPC · RTCP · RTP ·RTSP · SDP · SOAP · GTP · STUN · NTP · SSDP

表示层

HTTP/HTML · FTP · Telnet · ASN.1(具有表示层功能)

会话层

ADSP·ASP·H.245·ISO-SP·iSNS·NetBIOS·PAP·RPC·

RTCP·SMPP·SCP·SSH·ZIP·SDP(具有会话层功能)

传输层

TCP · UDP · TLS · DCCP · SCTP ·RSVP · PPTP

网络层

IP (IPv4 · IPv6) · ICMP · ICMPv6 · IGMP ·IS-IS · IPsec · BGP · RIP · OSPF ·ARP · RARP

数据链路层

Wi-Fi(IEEE 802.11) · WiMAX(IEEE 802.16) ·ATM · DTM · 令牌环 · 以太网路 ·

FDDI · 帧中继 · GPRS · EVDO · HSPA · HDLC · PPP · L2TP · ISDN ·STP

物理层

以太网路卡 · 调制解调器 · 电力线通信(PLC) · SONET/SDH(光同步数字传输网) ·

G.709(光传输网络) · 光导纤维 · 同轴电缆 · 双绞线

5、各层数据的表现形式:



       注: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 Unit )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bit),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frame),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 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数据(data)。


  • 10
    点赞
  • 4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将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层级的模型,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协议。下面是每个层级的简要介绍和常见的协议: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比特流,处理物理连接和电平转换。常见的协议有Ethernet、Wi-Fi、USB。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提供可靠的点对点数据传输,通过帧来组织数据。常见的协议有Ethernet(MAC子层)、PPP(点对点协议)。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在网络中寻址和路由数据包。常见的协议有IP(Internet协议)、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和错误恢复。常见的协议有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实现数据交换和同步。常见的协议有TLS(传输层安全协议)、SSH(安全外壳协议)。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数据的表示形式,例如加密、解密和压缩。常见的协议有JPEG(图像压缩协议)、MIDI(音乐控制协议)。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常见的协议有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这些层级和协议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架构,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功能和目的,以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