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原理: 从数组中的第一个数字开始,依次和它相邻的数进行比较。
假设要从小到大序,如果第一个数小于第二个数,则位置不变,不对数组进行任何更改。否则,如果第一个数大于第二个数,则将第一个数移动到第二个数的位置上,将第二个数移动到第一个数的位置上,即两个数的位置分别交换!然后再将第二个数和第三个数进行比较,以此类推,经过这样的比较后,第一轮的比较结果肯定是数组中的最大值移动到了最后一位。
冒泡排序的优点:每趟排序之后就会少一个元素
看代码:
//假设进行升序排序
#include<stdio.h>
void bubble_sort(int arr, int sz)
{
int i = 0;
for (i = 0; i < sz-1; i++)
{
int j = 0;
for (j = 0; j <sz-i-1 ; j++)
{
if (arr[j] > arr[j + 1])
{
int t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mp;
}
}
}
}
int main()
{
int arr[] = { 10,9,8,7,6,5,4,3,2,1 };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计算数组长度
bubble_sort(arr, sz);
for (int i = 0; i < sz; i++)//打印数组查看效果
{
printf("%d ", arr[i]);
}
return 0;
}
我们看进行排序的循环代码
先看趟数 i ,上面代码的数组中有10个元素,当第一趟冒泡排序之后,最大的数已经位于最后一个元素了。第二趟冒泡排序就把第二大的数排到倒数第二个元素了。由此可见,每一趟冒泡排序都能把较大数排到后面。这样进行9趟之后,第一个元素就是最小的了。所以当元素个数为sz时,需要进行的趟数就是sz-1。
然后看交换的次数 j ,我们可以先看图:
我们看到第一趟冒泡排序,进行了9次之后,最大数就到了最后。那么在接下来的排序过程中,它就不需要再进行比较了,因为它已经是最大数。由此看,每进行一趟排序就会少一个元素。所以我们就可以写成sz-1-i,因为i每一趟之后就+1。
我们可以对代码进行优化,如下:
//假设进行升序排序
#include<stdio.h>
void bubble_sort(int* arr, int sz)
{
int flag = 1;//假设已经有序
int i = 0;
for (i = 0; i < sz-1; i++)
{
int j = 0;
for (j = 0; j <sz-i-1 ; j++)
{
if (arr[j] > arr[j + 1])
{
flag = 0;
int t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mp;
}
}
//若程序运行至此flag的值为1,证明一趟冒泡排序进行时,发现该数组有序,跳出循环
if (flag == 1)
{
break;
}
}
}
int main()
{
int arr[] = { 10,9,8,7,6,5,4,3,2,1 };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计算数组长度
bubble_sort(arr, sz);
for (int i = 0; i < sz; i++)//打印数组查看效果
{
printf("%d ", arr[i]);
}
return 0;
}